一套房、一份合同引起婆媳糾紛,婆婆說是借名買房,房子與兒媳無關,兒媳說是聘禮,合同是假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小陳與小魚是一對男女朋友。2013年,小陳的母親高某同弟弟小高想要購房,但根據當時的限購政策他倆已經沒有購房資格。正煩惱時,高某發現兒子女朋友小魚有購房資格,于是想到了借名買房的主意。
2013年12月1日,高某、小高以及兒媳小魚簽訂了《三方備忘協議》,約定了借名買房,并約定訟爭房屋的出售或拆遷收益歸高某及小高所有。
之后的整個購房過程,除了《居間合同》、《房地產買賣合同》由兒媳出面簽訂外,包括與原房產權利人洽談價格、支付定金、支付房款、支付中介費、辦理房產交接手續、交納房產稅費、房產出租管理等在內的其他事務均由高某負責辦理。
房屋過戶后,所有權證書也是由高某保管。
原本一直相安無事,但是當2015年9月,高某要求兒媳配合將該房屋過戶到兒子名下時,兒媳卻拒絕了。憤怒的高某將兒媳告上了法庭。
對這件事,兒媳小魚是怎么說的呢?
小魚說根本不是借名買房,這個房子是婆婆給自己的聘禮。之所以《房地產居間合同》預留的是婆婆的電話,是因為高某之前是從事房屋中介工作,對買房流程較為熟悉。
而且小魚還指出《三方備忘協議》不是三方當場簽訂,自己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在過戶夾帶的材料中簽的,婆婆的弟弟小高的簽名也有問題,不是本人所簽。
根據兒媳的表述,是基于對婆婆的信任,才讓她出租管理房屋。兒媳還指出,婆婆常年與中介公司來往密切,對其出具的證據真實性存疑。
對于這場婆媳圍繞房子產生的糾紛,兒子小陳站在了母親高某這一邊。
婆媳雙方各執一詞,究竟是誰在說謊?
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民三庭蔣夢嫻法官認為“借名買房”案件的審理有五個要點:
1、及時向原告釋明保全事宜
為了防止案件審理中出現房屋權利轉移、權利受限等情況影響原告合法權利的實現及案件的正常審判,法官收案后應及時與原告取得聯系,告知保全事宜并釋明相關風險。
2、對房屋真實歸屬的審查
當原被告對于房屋權利歸屬的陳述存在不一致時,法院可以通過審查以下相關要素,查明房屋真實歸屬、還原事實真相。
A、購房經過
B、房款等出資情況
C、房屋的使用或管理情況
D、房屋重要憑證的留存情況
E、當事人間有無書面約定
F、證人證言
3、對房屋是否符合過戶條件的審查
法院還應當通過查閱最新的房屋不動產登記簿,以審查房屋是否符合轉讓產權的交易條件
4、對要求變更權利登記的借名人購房資格的審查
5、對是否涉及案外人權利的審查
注意涉案房屋是否涉及案外人的權利,如有需要應追加為第三人,避免原被告間對房屋權屬的處理損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
法院經審理查明,《房地產居間合同》中乙方預留的聯系方式的確屬于高某,高某與小高的確屬限購對象,房屋的各種款項也是由高某出面支付,兒媳未支付過錢款。
《三方備忘協議》明確規定了借名買房的事實,落款處婆媳簽名都由本人所簽,小高的簽名由高某代簽,但是小高出庭確認委托高某辦理購房事宜,認可了該協議。
兒媳主張該房是聘禮,但沒有相關證據支持。
根據以上事實,法院認為,《三方備忘協議》是高某、小高與小魚真實意思表示,合法有效,合同性質是委托合同。而且兒媳小魚一方面說不知曉合同存在,購房時從未見過小高,又說小高簽名是代簽,前后矛盾。
法院最終支持高某的請求,判決《三方備忘協議》合法有效,要求小魚在指定期限內將房屋轉到高某指定的小陳名下。
從這個案子,我們可以得出,因限購而產生的借名買房合同是合法有效的,房屋仍然屬于實際出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