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她對自己的心理咨詢師產生了強烈的依賴心理,還要繼續咨詢下去嗎?
文/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心理咨詢在我看來,可以粗略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咨詢師給來訪者提供對于其問題的理解與分析,幫助他在理智層面上對自己、對他人、對生活有更深更全面的認識。第二類是咨詢師通過與來訪者互動而建立深入移情關系,使來訪者體驗到過往出現問題的關系模式,從而幫助來訪者在感性層面上對自己、對他人、對生活有更深更全面的認識。理性與感性的認識都能促成來訪者的某些改變和療愈。
如果來訪者對心理咨詢師產生了強烈的依賴心理,這往往意味著其對咨詢師產生了比較明顯的移情,誘發出了來訪者與權威之間的依賴—負責(控制)模式。
有些來訪者會理直氣壯地依賴咨詢師,而有些則會對自己的依賴抱有焦慮、退縮和懷疑,把這當作一個要解決的問題。
但其實,無論依不依賴,是不是理直氣壯,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來訪者的行為反映出了他怎樣的行為模式和人格結構?咨詢師要將自己作為工具,結合自身的反移情與來訪者進行探討,慢慢讓來訪者明白自己的言行對他人而言意味著什么,并從咨詢師這面“鏡子”中漸漸看清自己。
在這一過程中,來訪者強烈的移情要和咨詢師共同努力來慢慢分析、看清、化解、平復,而這正是深層療愈的過程。所以,如果來訪者產生了對咨詢師的強烈依賴,那么這也正是深層療愈開始的信號,這時我們要與咨詢師更積極、深入地探討內心的想法與感受,不該輕易退卻。
但是,如果來訪者在移情的過程中感受到咨詢師難以深入理解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或者頻頻有受傷的感覺卻無法得到咨詢師的支持,而且討論多次都無法消除內心的疑慮與不信任感,那么來訪者需要和咨詢師共同考慮中止咨詢或轉介的可能性。
因為每個咨詢師的功力不同,與來訪者的匹配度也不同,有時來訪者成長到某個階段,原先的咨詢師已經不合用了,這時就要尋找其他的“容器”。強行維持咨詢關系,反而有可能危及過往取得的成果。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咨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系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復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詢,咨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志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