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為什么有的奶奶總是想取代孩子媽媽的位置?
文/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一個家庭就是一個系統,每個人身處其中,都會不自覺地想要去找尋并確認自己的位置。
有的人希望成為主控者,把控整個系統的運行,有的人愿意成為追隨者,在主控者的引領下行事,而有的人則既融合又保持獨立,他在系統中負擔相應的職責,但同時也有一部分自我不愿受到系統的控制。
每個人都會根據自身的性格與需要,自發找到這一位置,并用自己的方式來踐行并保護自己的位置。
成年女性,尤其是母親,在一個家庭中往往會起到引領生活的作用。她們通過撫育幼年子女、操持家務來彰顯自己引領者的位置。
但如果在一個家庭中有兩個母親,而且這兩個母親都想要爭奪引領者的位置,那么她們之間就會產生紛爭。
她們會爭奪幼年子女的照顧權,會在家庭規則和家務執行上想要成為標準的制定者,會想要獲取家庭中其他成員對其“母親”身份的情感認同。
因此,在婆媳矛盾不斷的家庭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婆婆霸著孩子不讓媳婦帶,教孩子與自己更親,也會看到媳婦對婆婆做的家務抱怨不斷,在孩子的父親面前歷數婆婆帶孩子的種種錯處。這些表象其實都是婆媳間權力爭奪的表現。
如果我們要調和這一矛盾,就必須看到兩個女人內心的根本需要,并嘗試著根據現有的情況來解決問題。
有沒有可能勸婆婆退居二線,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晚年生活上?有沒有可能讓媳婦更認同自己的社會地位而不是在家庭中的位置?
如果二者都對家庭引領者的位置志在必得,那有沒有可能把家庭一分為二,讓她們各自都有用武之地?
也許有些解決方式會讓人覺得很難辦,但從事實的角度出發,也許最根本的解決方法就是如此。
但是,也不要急著絕望,我們要明白,人是會慢慢改變的。
在長時間的力量相持下,此消彼長是必然會發生的事,人總有辦法讓自己慢慢接受某種現實,雖然這現實可能遠不如自己期待的那樣美好。
解決問題確實很重要,但接受事實也很重要。因為人生絕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在本質上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咨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系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復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詢,咨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志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