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深愛一個人,為他隱忍、付出的時候,他卻毫不在乎你,不會告訴你去哪里了,不在乎你做什么,不關心你好不好,你應該怎么辦?
文/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愛是一種能力。
不是會對一個人說“我愛你”,會陪他上下班,會為他隱忍就叫有愛的能力,有時,這只意味著你有付出的能力。甚至,如果你為一個人做了所有你能做的,卻依然接受他以一種你無法忍受的方式與你相處,那么,這時你擁有的是自虐的能力。
如果你真正擁有愛的能力,那么你一定也會懂得如何愛自己。而一個懂得愛自己的人,會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怎樣做才是對自己好。懂得愛自己,就會讓自己活在相對平衡、有著安靜的活力的心境中,這樣的心境最有利于人的自我創造和自我實現。
但現在,大多數的人其實并不具備愛的能力,我們只懂得模仿愛的一些表達方式,而模仿的結果是,讓愛為個人的需要服務——“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所以,很多人之所以離不開那個令自己痛苦心碎的人,與其說是因為愛他,不如說是因為太需要他。
這個人身上可能承載著我們最強烈的期許,最深層的渴望,最美好的回憶,我們丟不掉希望,舍不下過去,總盼望著有一天他能夠變成我們期待的樣子。所以我們死死拽住這個人,撒不了手,在一次次的求而不得中空耗自己的力量。
但實際上,如果我們把這些力量用在自己身上,也許反而能更快地得到自己想要的。在“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這種關系中的他人,說穿了,是我們借以來滿足自身缺憾的道具。因為我不夠優秀、不夠樂觀、不夠自愛,所以我需要找一個優秀的、樂觀的、自愛的人來愛我,這樣我擁有了他,就仿佛擁有了我沒有的這些東西。
但終有一天我們會明白,求人不如求己。當你靠自己的力量讓自身完整,真正擁有了愛自己的能力時,我想你會發現,在愛中你變得更從容,與另一半相處時,也會更關注真實的他,而不是“他是不是滿足了我的需要”。那時,無論相聚還是分開,都會是因為愛,而不是因為需要。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咨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系等。《婚姻與家庭》雜志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