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如何看待一個成年人不知道感恩父母,只忌恨父母小時候的打罵?
文/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同樣使然。
是什么讓一對男女成為孩子的父母?絕不僅僅是他們進行的生育行為,這只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僅此而已。
在孩子成年之前的十幾二十年里的養育行為,才是使父母成為父母,并且定義他們為何種父母的決定性因素。
認為只要把孩子生下來,就天然地擁有了“父母”的地位與權利,并且永世不會被剝奪的人,從“養育方為父母”的角度來說,實在狂妄得近乎天真。
要配得上那一句“爸爸”、“媽媽”,實在是需要我們付出極大的努力、愛心與耐心。
親子關系是不平等的,這不平等不僅體現在孩子絕對的弱小,在生活和情感上都需要依賴大人,也體現在父母對孩子必須無條件地付出關愛和溫暖,因為這不僅是父母責無旁貸的使命,而且孩子后天心理的健康成長與此也密不可分。
如果你想要孩子未來心態溫暖、樂觀、感恩,那么你就必須讓他浸潤在愛與溫暖中,別無他法。
但這樣簡單的因果關系卻被很多“狂妄”的父母所否認,他們天真而固執地認為:“我生了你,養了你,無論我是怎么養的,你就該心懷感恩,對我充滿感激和善意。”
但是,如果你沒有用愛來澆灌那顆種子,又如何能責怪它開出怨恨的花朵呢?
其實,很多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內心往往有一重不為父母所知的矛盾痛苦:當他們在怨恨著父母時,其實比其他任何人都渴望能做到原諒和接納。
但是,每當他想強迫自己原諒時,童年時那個倍感受傷的孩子總會跳出來吶喊嘶叫:“他們尚未認錯,你就輕易說了原諒!那我一直苦苦追求的公平,誰來給我?難道我的苦就白受了嗎?”
如果不曾有過公正的審判,正義就永遠不會到來,在此之前談出的原諒,都是空泛而虛偽的矯飾,它沒辦法騙過自己的心。
所以,如果我們看到身邊有一個成年人一直記恨著父母小時候的打罵,別急著“政治正確”地要他原諒。
我們要明白一點:他也曾是個苦苦渴望父母之愛的純真孩子,沒有哪個孩子不想原諒、接納、感恩父母,只是,他現在內心的力量可能太少,做不到。
他有權利先審判,再原諒。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咨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系等。《婚姻與家庭》雜志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