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地緯路最知名的是“天津美術學院”。30年前,剛開始下海的時候,請這里的老師畫圖,幾千元一張,真是“割肉”般的疼?。?/div> 在15年前,旅總生意興隆,通過一名美院副院長,辦了一個學生入學。哈哈,也走后面??!托我辦事的朋友,今天是在任的副局長,也有6、7年沒有見面了。旅總有自知之明,不到萬不得已,是不去麻煩人的。
時光如梭,中山路一帶市容變化是翻天覆地的。前幾年,地緯路建起了步行街,多次路過都沒有進去走走。今天心情極好,從路的南口進入,信步閑庭,嘻嘻,遛遛。
地緯路始建于1903年,全長約280米,系清末推行新政,開辟河北新區,與大經路(今中山路)同期所建。
如今改造了環境確實好,可再怎么弄,也是假古董啊。
街口東墻有路名來歷的介紹。
街口西墻宣傳欄上,介紹改造地緯路的規劃。
地緯路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南側的天津美術學院,前身為1904年創辦的北洋女子公學,1906年改為北洋女子師范學堂,首任校長為24歲的女教育家和詩人呂碧城;該校附屬的蒙養院,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學術團體“中國地學會”的誕生地;北側有天津工藝美術學院,西口外為天津唯一的十方叢林大悲院的所在地。
路的主題雕塑是“李叔同塑像”。
地緯路原來是窄窄的,較為破爛的小街。拓寬后,原來美院的大門不見了。
記得進門的地方有個塑像,坐在椅子上的是個大家,可惜名字忘了。哈哈。
馬路變寬了,暴露出來美院的”后紅樓“,是個老建筑。
新建了酒樓,也來”蹭文物“的熱度。
步行街北口的門樓。
地緯路很短,北口對面是個有小涼亭的小街景。
也就半個小時,溜達完了小街,回到了南口。
出了地緯路往右拐,便道上的雕塑成了“小便池”,發著騷味。
美術學院的博物館,應該向社會開放。
再往前走,就到了金鋼橋下的“金剛花園了。
老天津人常說:“九河下稍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
其三道浮橋中的一座,叫“窯洼浮橋”,也就是今天金鋼橋的前身。
光緒二十一年(1895)在此建海防公所,后改建為慈禧位津閱兵行宮,未使用。
光緒十八年年(1892年),金鋼公園的位置曾是第七所淮軍昭忠祠。
1895年又修建了天津淮軍海防公所。
淮軍是晚晴重臣李鴻章招募的一支軍隊,也是中國近代軍隊的前身,是清朝的主要國防力量。
光緒二十八年(1902),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為推行新政、開發河北新區,將直隸總督衙門遷設與此。后為直隸省政府、河北省政府駐地,1937年7月被侵華日軍炸成廢墟。
公園西側涼亭。
海防公所里為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修建了行宮,是準備迎接他們過來檢閱的。光緒二十四年六月(1898),戊戌政變爆發。光緒皇帝被軟禁在中南海瀛臺,成了“囚徒天子”。閱兵的事也就無從談起了。
光緒二十八年(1902),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為推行新政、開發河北新區,將直隸總督衙門遷設與此。后為直隸省政府、河北省政府駐地。
當時的袁公把位于窯洼浮橋(金剛橋前身)北端的“天津行宮”作為了直隸總督衙門。
自此直隸總督大多數時間都駐在天津,只有冬天外貿淡季,才回到原來保定衙門。
1937年7月被侵華日軍將這一帶炸成廢墟。
直到1949年建政后,在廢墟上重新修建了金鋼公園。
2009年5月公園大規模改造,采用了園林植物與假山、水體景石巧妙搭配的手法,充分體現了現代簡約,大氣穩重的中式山水園林。在不破壞內部整體格局的基礎上,合理地進行提升改造,完善了主景區、健身運動廣場、假山噴泉和文化長廊四大區域,新建了生態木廣場和文化長廊,基本上達到一步一景的要求。
中心的涼亭里有寫生的學生。
最最可惜的是”金剛橋“的被拆。這組金鋼橋模型是用當年老金鋼橋拆下來的材料做成的。
懷舊和痛心文物的朋友,只能在此憑吊了。
出了公園,走上金剛橋。海河兩岸的建筑還算可以吧。
下了橋,趕緊回家吧。群里的戰友們都等急了吧?
旅總回家就參戰啊。嘿嘿,幾位群友啊,見面就問:”旅總跑哪兒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