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2年2月26日,維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國貝桑松的一個軍官家庭,其父約瑟夫·雨果為拿破侖麾下的一位將軍。還得到了貴族稱號,成為雨果伯爵,然后在雨果剛剛出生后,約瑟夫與情人正式同居,不承擔父親照顧家庭的責任。
在雨果的成長過程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教父維克多·法諾·德·拉奧里,德·拉奧里曾經也是帝國將軍,雨果人名字就應該取自于他,他在政治斗爭中被人誣陷,定罪為帝國叛徒,財產全部被沒收,四處逃亡,最后躲入了巴黎一家被改為住宅的修道院中,而雨果一家就正好住在這里,于是,一個破殘不堪的小教堂花園成了德·拉奧里將軍的藏身之處,在這里,而德·拉奧里將軍成了孩子們的啟蒙老師。即便拉奧里最終被處于極刑,但維克多·雨果對文學的天賦已經被啟迪,一個文學天才便悄然成長起來,16歲時就已能創(chuàng)作杰出的詩句,21歲時出版詩集。
1830年,法國發(fā)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復辟王朝被翻。雨果熱情贊揚革命,歌頌那些革命者,寫詩哀悼那些在巷戰(zhàn)中犧牲的英雄。七月革命后,雨果也在政治上進一步走上左翼的道路。1845年,當時法王路易·菲利普授予雨果上議院議員職位,自此專心從政,1851年,拿破侖三世稱帝,他對此大加攻擊,因此被放逐國外,從此在外漂泊20余年,直到1870年法國恢復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他才結束流亡生涯,回歸故國。
維克多·雨果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是法國最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和戲劇家之一,他的作品多半描寫人生百態(tài)為主,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巧妙地融合,故事情節(jié)生動,人物感情澎湃,整體氣勢磅礴,膾炙人口,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精神的小說。當然,他的浪漫主義精神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小說,他還是一位多產的藝術家、畫家、水彩畫家、繪圖師和漫畫家,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4000多幅畫
作為文壇巨人,維克多·雨果的作家生涯是光輝燦爛的,而他的個人生活卻充滿戲劇性的浪漫、痛苦和悲傷。
喜歡將自己裸體關閉在房中瘋狂寫作的雨果,不知道的是他的夫人阿黛爾早被他的好友著名評論家圣伯夫趁虛而入,與他漸行漸遠。而當雨果與他一生的情人朱麗葉相遇之后,雨果夫人卻幡然回首,朱麗葉只好每天都給雨果寫一封情書,直到她77歲去世,50多年從未間斷,共寫了將近兩萬封的書信。
雨果的二女兒雷歐保羅蒂娜是他的掌上明珠,在她婚后的九月,雷歐保羅蒂娜與丈夫乘船在塞納河上出行時,突然一陣風將船打翻,她墜入水中。他的丈夫水性很好。他六次下水試圖將年輕妻子從水底打撈出來。然而,不會游泳的雷歐保羅蒂娜緊緊地抓著漸漸沉入水中的小船,怎么也不肯放手。絕望的丈夫決定最后一次潛入水中,抱住妻子的腰,再也沒有松手。當人們將他們的尸體打撈出來時,驚訝地看到,就像《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和愛絲梅拉達,丈夫擁抱著愛妻,死亡也沒能將二人分離,這年,雷歐保羅蒂娜才十九歲。
當時,小女兒阿黛爾才十三歲,被發(fā)生的家庭悲劇所震撼,從此心中留下陰影。長大成人后,阿黛爾陪伴父親流亡,住在英吉利海峽中的英屬小島上,結識了駐扎當地的英國軍官皮森,阿黛爾從此把癡心和靈魂全交給他。但皮森卻悄然消失了蹤影。然而他卻全然沒有意識到,至死不渝的阿黛爾將他這一段風流韻事當作了一生的摯愛,并追隨他萬水千山,漂洋過海。以至于最后追隨他到了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在加拿大她用盡各種辦法強迫上尉娶她。上尉出身貴族,穿著講究,風度翩翩,喜歡四處拈花惹草,需要錢的時候他才會出現在阿黛爾面前。十一年后,當阿黛爾孤身一人被送回父親身邊時,她已經是嚴重的精神病患者,被送入精神病醫(yī)院,從此再也沒有出來。有一部電影叫做《阿黛爾·雨果的故事》,就是她的故事。
1851年,由于公開反對拿破侖三世稱帝,雨果被放逐國外,此后20年間各處漂泊,當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后,英法社會一片漠然,只有雨果發(fā)出憤怒而強烈的喊聲:
作為一個法國人,寄居英國,公開控訴英法政府和軍隊在國外犯下的罪行,這是怎樣的清醒和勇氣?正如他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反映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抨擊資本主義社會的問題與法律的虛偽。
1885年,雨果辭世,他的遺體被安葬在法國人的死后榮耀之地:先賢祠,作為法蘭西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像一顆耀眼的流星,劃過19世紀的天際,留下光輝燦爛的文字和波西米亞少女愛絲梅拉達的美麗形象,也留下了勞苦大眾在黑暗社會里掙扎與奮斗的悲愴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