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
知識點1 官渡之戰
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進行決戰。曹操采取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術,偷襲袁軍的屯糧,燒掉全部軍糧,迅速殲滅袁軍的主力,為以后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
知識點2 赤壁之戰
208年,曹軍同孫權和劉備聯軍在赤壁對峙。針對曹軍不習水戰、船艦連接在一起的弱點,周瑜采納部下黃蓋的建議,向曹操詐降并用火攻,最終曹軍大敗。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3 三國鼎立
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吳王,后在229年于建業稱帝,國號吳。
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內陸的聯系。蜀漢在丞相諸葛亮_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知識點1 西晉的建立
西晉的建立: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以洛陽為都,史稱西晉。他就是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
知識點2 八王之亂
晉惠帝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在洛陽一帶展開長達16年的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_”,西晉從此衰落。幸存的中原人口紛紛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
知識點3 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東漢、魏、晉時期,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斷內遷。原來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東遷入陜西關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而鮮卑族遷到遼寧、陜西及河套地區。西晉滅亡后,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
4世紀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盛并統一了黃河流域,皇帝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銳意改革,加強集權,招撫流民,興辦學校,提倡儒學,緩和了前秦境內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知識點1 東晉的興亡
東晉建立與統治:316年,鎮守長江下游的皇族司馬睿于317年重建晉王朝,建都建康,史稱東晉。司馬睿當皇帝,得益于王導_為首的南北大貴族的擁戴,時人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東晉在淝水之戰中戰勝前秦,解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江南出現了“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
東晉滅亡: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420年,東晉滅亡。
知識點2 南朝的政治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國南方政權更替頻繁,相繼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這些朝代在建康定都,歷史上統稱為“南朝”。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文帝、宋武帝在位的大約30年的時間里,賦輕役稀,江南民殷國富,社會比較安定。梁武帝蕭衍奪得帝位后,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江東最富庶的地區遭到燒殺搶掠,導致千里絕煙,人跡罕見。
知識點3 江南地區的開發
原因:
自4世紀初起,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
(1)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
(2)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
(3)另外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
表現:
農業:大量荒地被開墾,耕地面積不斷增加,興修了很多水利工程;農業技術也有了很大改進;普遍實行了麥稻兼作,五嶺以南地區還種植了雙季稻;此外還發展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藥材等,實行農業的多種經營。
手工業:在繅絲、織布、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方面都有顯著發展。商業:南朝時的建康,人口眾多,是當時商業最為活躍的大都市。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識點1 淝水之戰
背景:強大后的前秦與南方的東晉形成對峙的局面。
經過:383年,苻堅不顧上下反對,強征各族人民當兵,企圖消滅東晉,統一全國。東晉團結一致,在淝水與前秦前鋒隔岸對峙。最終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影響:淝水之戰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
知識點2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4世紀后期,游牧在陰山地區的鮮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
措施:北魏孝文帝力排眾議,494年遷都洛陽;
推行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
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
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
采用兩漢、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知識點3 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經濟: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向漢族農民學習農業技藝,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的習慣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而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又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飾、用具等,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
政治: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 制度。
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
評價:這一時期的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 ,民族關系趨于緩和。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方地區的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也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
知識點1 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知識點2 科學家祖沖之
祖沖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學家,他運用劉徽的方法,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他制定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
知識點3 書法、繪畫與雕塑
書法:鐘繇獨創楷書書法,后人稱他的楷書為絕世之作。東晉的王羲之,當時的人稱他的行書、楷書為古今之冠,他的筆勢是“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代表作《蘭亭集序》達到收放自如、渾然天成的境界,被后人譽為“書圣”。
繪畫: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畫占了主要地位。東晉的顧愷之是當時最著名的畫家,他擅長的人物畫,線條優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流傳下來的作品有摹本《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雕塑:南北朝時期,統治者為宣揚佛教,在一些地方劈山削崖,開鑿許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這些佛像繼承了秦漢以來我國雕塑藝術的優良傳統,也吸收了外來佛教造型藝術的特點,堪稱宏偉精巧的雕刻藝術品。
單元檢測題
一、選擇題
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特點是( )
A. 封建制度建立和初步發展 B. 封建經濟繼續發展
C. 政權分裂和民族匯聚 D. 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
2.南京是六朝古都。下列政權曾定都南京的是( )
①曹魏 ②西晉 ③東晉 ④吳 ⑤北魏 ⑥南朝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3.識讀《三國鼎立形勢圖》,北方政權建立者是( )
A. 劉備 B. 孫權 C. 袁紹 D. 曹丕
4.曹操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下列史實與曹操有關的是( )
①招賢納士 ②官渡之戰 ③赤壁之戰 ④建立魏國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按下面的性質分類,司馬睿應歸哪一類 ( )
A. 陳勝、吳廣 B. 司馬炎、劉裕
C. 司馬遷、王羲之 D. 張衡、祖沖之
6.西晉內遷的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 )
A. 長江流域 B. 黃河流域
C. 淮河流域 D. 黑龍江流域
7.好多同學為家鄉經濟成為全國的中心感到自豪。下列造就這成果的歷史背景(南朝時期的江南)哪個是不正確( )
A. 南方生產技術比北方先進
B. 南方的社會環境比較穩定
C. 北方大量人口南遷
D. 北方先進生產工具傳入南方
8.東漢以來不斷內遷的少數民族“五胡”除匈奴、鮮卑外,還有( )
①羯 ②羌 ③氐 ④犬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9.下圖為我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的某一片斷。圖中A政權的建立者是( )
A. 匈奴族 B. 鮮卑族 C. 氐族 D. 女真族
10.你同班4位同學在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爭論,你贊同他們四個人中哪個( )
A. 恢復北方農業生產
B. 加速和促進北方民族的封建化進程
C. 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D. 鞏固鮮卑貴族對黃河流域人民的統治
11.某同學搜集到以下四幅圖片,請幫他擬定一個正確的主題( )
①《赤壁之戰形勢圖》 ②《三國鼎立形勢圖》
③《淝水之戰形勢圖》 ④《北魏孝文帝遷都示意圖》
A. 中華文明的起源 B. 統一國家的建立
C. 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 D. 繁榮開放的社會
12.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 沒有守舊勢力的阻礙 B. 改革自上而下推行
C. 孝文帝任用賢能 D. 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13.“書成換白鶴”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
A. 顧愷之 B. 王羲之
C. 王獻之 D. 祖沖之
14.下圖(1)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農書,它是( )
A. 《農政全書》 B. 《水經》
C. 《齊民要術》 D. 《脈經》
15.李平一家利用暑假去古都洛陽旅游。在洛陽八景之一龍門山色,他們看到斷崖上有許多佛像。你知道他們瀏覽了什么名勝古跡嗎( )
A. 秦始皇陵兵馬俑 B. 云岡石窟
C. 龍門石窟 D. 花山壁
二、綜合題
16.請認真觀察下圖《東晉南遷移民分布圖》回答問題:
(1)東漢末年北方人口南遷的原因是什么?
(2)南遷移民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區?
(3)大批北方移民南下,給南方經濟帶來了什么影響?
17.七年級(3)班的同學正在以“江南地區的開發”為主題進行探究,讓我們也參加進來吧。
材料一 (江南)地域遼闊而人煙稀少;稻米和魚是主要食物,人們還可以從山澤中采集植物果實和貝類為食;放火燒荒,耕種水田;不需要商人販賣貨物,沒有非常富裕的人。——《史記》譯文
材料二 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宋書》
(1)《宋書》里描寫的南朝時的江南與《史記》中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圖1反映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什么樣的社會現象?這種現象有何積極意義?
(3)圖2與《宋書》記載的現象有何聯系?
(4)請根據兩幅歷史地圖,總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歷史發展的總體特征。
18.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3-6世紀),我國歷史雖然處于政權分立、南北對峙、人口南遷的大分裂時期,但是我國歷史前進的腳步并沒有停止。請回答:
(1)這一時期我國南方發展呈現出的最突出特點是什么?這一特點出現的原因有哪些?
(2)這一時期我國北方歷史發展呈現出的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哪一次改革更加促進了這個特點的形成?
(3)這一時期我國的科學技術領先世界,藝術成就精彩紛呈,請在科技和藝術領域方面各舉兩個例子。
參考答案
1-5 C D D B B
6-10 B A A B D
11-15 C D B C C
16.(1)北方社會動蕩不安、南方相對安定。
(2)長江中下游地區與嶺南一帶。
(3)北方人南遷不但為南方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而且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促進了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17.(1)《史記》中描述的江南,人煙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貿易很不發達。《宋書》所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饒,豐收年頭,一年收獲的糧食能滿足幾個郡人口的需要,出產的絲綿、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2)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內遷到黃河流域。促進了各民族的發展和民族大融合。
(3)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長期戰亂,江南地區社會比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經過南北方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江南經濟迅速發展。
(4)政權分立,民族融合,江南經濟發展。
18.(1)特點:南方的初步開發(或者南方經濟的發展等)
原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安定;勞動人民辛勤勞動。
(2)特點:北方的民族融合。
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3)科技:祖沖之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準確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賈思勰著成《齊民要術》;酈道元寫成《水經注》。
藝術:王羲之的書法舉世無雙,代表作《蘭亭序》;顧愷之的繪畫成就最高,代表作《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