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
1. 秦始皇采納韓非子“集權”學說,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應”學說,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誠意”,明末清初黃宗羲認為“天下為主,君為客”。這些思想的共同之處在于( )
A. 是自然經濟發展的產物 B. 儒家思想不斷發展、完善
C. 推動了封建專制的發展 D. 便于提高君主的執政水平
【答案】D
【解析】A.黃宗羲認為“天下為主,君為客”體現的是明末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故A項錯誤;
B.材料中韓非子的“集權”思想體現的是法家的思想,不是儒家,故B項錯誤;
C.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統治,故C項錯誤;
D.根據材料中韓非子“集權”學說是為了加強君主專制,董仲舒“天人感應”學說有利于抑制統治者的暴政,宋代理學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要求統治者提高自身的修為,黃宗羲認為“天下為主,君為客”要求對君主專制進行一定的改革,因此都體現了對君主統治的改進,有利于提高君主執政水平,故D項正確.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思想,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掌握韓非子、董仲舒、宋明理學和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的認識,主要考查學生對教材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難度中等.
2. 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說:“論中國政治制度,秦漢是一個大變動。”下列選項與這一觀點相符的是( )
A. 郡舉賢良,擢為百官 B. “分王子弟,以為屏藩”
C. 不再重用三省長官 D.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答案】A
【解析】A.時期政治制度的大變動是確立和完善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故A項正確;
B.“分王子弟,以為屏藩”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故B項錯誤;
C.三省六部制隋唐才確立;,故C項錯誤;
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漢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題意.
故選A.
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秦漢時期的政治制度.
秦朝政治制度的特征:( 1)確立皇帝制;(2)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實行郡縣制;(3)頒布秦律;(4)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5)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6)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漢承秦制,有所損益變化.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中國古代秦漢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了解.
3.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的“五倫”思想。到漢代,“五倫”思想發展成“三綱”思想。據此可知,先秦儒家“五倫”思想的提出( )
A. 滲透著濃厚的尊卑等級意識 B. 順應了君主集權統治的需要
C. 建構了倫理綱常的社會結構 D. 傳承了家國同構的文化傳統
【答案】D
【解析】從材料來看,孔子的思想傳承下來不斷發展,思想精髓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都是體現出家國同構的思想,所以本題選擇D選項;
A選項不準確,父子間的關系不存在等級問題;
B選項錯誤,“五倫”思想出現在先秦,當時君主專制制度并未完全確立;
C選項錯在“建構”兩字,倫理綱常的社會結構早在西周宗法制就已經建立.
故選D.
本題考查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
主要考點:①儒家思想的產生主要主張;②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過程;③儒家思想與封建統治的結合;④儒家思想的影響.
儒家思想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經歷了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擊、西漢成為正統思想、宋明進一步發展、明清衰落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儒家思想不斷吸收其他學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達到滿足統治者維護統治的需要;作為統治者不管采取何種思想,都是以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為根本出發點的.
4. 孔子主張“對鬼神敬而遠之”,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倡導“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對三者觀點理解正確的是( )
A. 儒家遵循“天命觀” B. 旨在神化君權
C. 彼此存在繼承關系 D. 都屬唯心主義
【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旨在神話君權的是董仲舒,所以B排除;
荀子倡導的天命觀屬于唯物主義,而董仲舒倡導的屬于唯心主義.所以三者不存在繼承關系.排除C、D.
故選A.
本題解答的關鍵是從“孔子、荀子、董仲舒”切入,結合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進行思考.
本題考查了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考查學生熟記課本知識以及調動,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5. 《漢書·循吏傳>記載:“景帝末,(文翁)為蜀郡守……修起學官于成都市中,招下縣子弟以為學官弟子……每出行縣,益從學官諸生明經飭行者與俱,使傳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學于京師者比齊魯焉。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云。”該史料反映了( )
A. 蜀地私學迅速發展 B. 蜀地的文化素質得到提高
C. 學官主教儒家經典 D. 文翁推廣了蜀地教育經驗
【答案】B
【解析】A.由官府修建,是公立學校,而非私學,故A項錯誤;
B.“由是大化,蜀地學于京師者比齊魯焉”可知蜀地到京城學習的人能夠與齊魯相提并論,說明蜀地的文化素質得到提高,故B項正確;
C.未涉及學官教授的內容,故C項錯誤;
D.未體現文翁推廣蜀地教育經驗,故D項錯誤.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漢代尊儒的主要措施.
漢武帝尊儒的主要措施: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漢武帝說:“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極,陳治亂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復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與國家大政.擴大了官員的隊伍,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鞏固了封建統治基礎,成為漢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給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迪.
③教育方面:興辦太學,使天下文士都學儒家經典.這是封建國家利用政權的力量興辦教育、提倡儒學,其必然對整個社會的教育事業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漢武帝的這三點措施,為儒家思想上升到獨尊的地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延續了兩千年之久.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漢代尊儒的主要措施的了解.
6. 孔子把“仁”說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禮”等都從屬于“仁”的原則之下。以“親親”為出發點,認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親之愛推及開大。孟子提出“仁義禮智”、“孝悌忠信”,“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些均反映出( )
A. 儒家思想與宗法制相糅合 B. 儒家用仁政掩蓋等級秩序
C. 儒家統一信仰和社會規范 D. 儒家用禮義道德遏制人欲
【答案】A
【解析】A.從材料中的親親,父子君臣,孝悌忠信等等,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家把儒家思想與宗法制如何在一起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B.儒家強調等級,并不是掩蓋等級秩序.
C.材料沒有強調儒家要統一信仰.
D.材料沒有看出對人欲的控制.
故選A.
本題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發展,要求學生結合儒家思想發展的過程以及內容特征來分析.
解答本題,首先要搞清楚孔子孟子儒家思想的內容特征,其次要聯系到材料中儒家思想與宗法關系的聯系.
7. 元朝政府將讀書人編入儒戶,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權利。但南宋遺民鄭思肖卻在其著作中寫道:“韃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
A. 元代的戶籍制度阻斷了讀書人的上升空間
B. 元朝政府給予讀書人的優惠待遇并未實行
C. 鄭思肖對元代讀書人地位的認識存在偏見
D. 元朝政府在實際上推行了歧視儒戶的措施
【答案】C
【解析】A.定材料反映了元朝將讀書人單獨編戶,并沒有說阻斷了讀書人上升的空間.
B.材料看不出元朝對讀書人的待遇有沒有實施.
C.南宋遺民的記錄,過于偏激,認為儒生的地位僅僅高于乞丐,這是對元朝統治者不滿的一種表達.不一定符合社會現實.
D.材料不能反映出原政府推行歧視儒戶的措施.
故選C.
本題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發展對社會的影響,要求學生結合宋元時期儒家思想演變的基本特點來分析材料.
儒家文化在元代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孔子在元代被封為“大成至圣文宣王”,使其美譽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孟子等歷代名儒也獲得了崇高的封號;元朝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專門設立“儒戶”階層,“愿充生徒者,與免一身雜役”.
8. 《漢書·循吏傳>記載:“景帝末,(文翁)為蜀郡守……修起學官于成都市中,招下縣子弟以為學官弟子……每出行縣,益從學官諸生明經飭行者與俱,使傳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學于京師者比齊魯焉。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云。”該史料反映了( )
A. 蜀地私學迅速發展 B. 蜀地的文化素質得到提高
C. 學官主教儒家經典 D. 文翁推廣了蜀地教育經驗
【答案】B
【解析】A.由官府修建,是公立學校,而非私學,故A項錯誤;
B.“由是大化,蜀地學于京師者比齊魯焉”可知蜀地到京城學習的人能夠與齊魯相提并論,說明蜀地的文化素質得到提高,故B項正確;
C.未涉及學官教授的內容,故C項錯誤;
D.未體現文翁推廣蜀地教育經驗,故D項錯誤.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漢代尊儒的主要措施.
漢武帝尊儒的主要措施: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漢武帝說:“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極,陳治亂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復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與國家大政.擴大了官員的隊伍,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鞏固了封建統治基礎,成為漢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給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迪.
③教育方面:興辦太學,使天下文士都學儒家經典.這是封建國家利用政權的力量興辦教育、提倡儒學,其必然對整個社會的教育事業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漢武帝的這三點措施,為儒家思想上升到獨尊的地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延續了兩千年之久.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漢代尊儒的主要措施的了解.
9. 東漢時期,引經注律極為興盛,如叔孫宣、郭令卿、馬融等儒學大師通過釋字求義把儒家思想灌輸到法律之中,使漢律的概念更為準確。這反映了當時( )
A. 法律走向儒家化 B. 實行外儒內法的統治方式
C. 儒法已合為一家 D. 確立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把儒家思想灌輸到法律之中,使漢律的概念更為準確”可以看出漢代法律走向儒家化,故A項符合題意;
BCD三項都不能反映題干材料的主旨.
故選A.
本題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抓住題干材料關鍵詞“把儒家思想灌輸到法律之中,使漢律的概念更為準確”.
儒家思想發展演變的歷程:
1.戰國時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提倡放寬刑罰,減輕賦稅.這些主張在戰國紛爭的時代,無助于實現國家統一,必然受到統治者的冷落.
2.秦朝時期儒家思想遭到壓制.原因:秦朝時期,儒生依然遵循舊思想主張,非議郡縣制,以古非今,站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對立面,阻礙歷史的前進,必然會遭到壓制.
3.西漢時期儒家思想處于“獨尊”的地位.原因:漢武帝時,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發揮,增加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等思想,適應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不僅為封建專制政治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為政治上的統一奠定了思想基礎,因而獲得“獨尊”的地位.
4.宋朝時期儒家思想被取代.原因:宋代理學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學.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
5.明清時期儒家思想成為封建專制精神的支柱.原因:明清時期統治者為進一步加強思想控制,實行愚民政策,培養忠實奴仆,采取八股取土的辦法,科舉考試在四書五經內命題,文體為呆板的八股文.這就使得儒家思想成為維護封建專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6.維新變法時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原因:維新變法時期,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的道理.把孔子打扮成變革的先師,為維新變法思想制造歷史根據,以減少變法阻力.
7.新文化運動時期儒家思想受到抨擊.原因: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袁世凱在文化領域掀起了“尊孔復古”逆流,為復辟帝制搖旗吶喊.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把斗爭矛頭指向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宣傳資產階級的新文化、新道德,這就嚴重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
10. 秦漢以來,災后君主自譴成為一種常見的歷史現象。
A. 宣揚“天人感應”的理論 B. 強化君主專制制度
C. 加強對臣民的社會教化 D. 穩定封建統治秩序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材料中君主自遣符合“天人感應”理論,但其主要意圖不是宣揚這一理論,故A錯誤;君主專制制度反映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與題意無關,故B錯誤;君主自譴與社會教化無關,故C錯誤;君主自譴主要意圖是宣揚自己天子的地位,有利于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故D正確。故選D。
11. 針對“文吏以事勝,以忠負;儒生以節優,以職劣。二者長短,各有所宜”的情況,漢武帝( )
A. 以吏為師,以法為教 B. 崇儒尚法,霸王道雜之
C. 設置刺史,分區監察 D. 察舉征辟,儒釋道并重
【答案】B
【解析】A.以吏為師、以法為教是在秦始皇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A項排除;
B.材料中的現象是指文吏以處理事務占優勢,在忠誠正直方面欠缺;儒生以保持節操占優勢,在處理文職事務方面欠缺,二者都有長處與短處,各有合適的工作,這反映出漢武帝時期的吏治既注重實際工作能力,又注重儒家的道德修養,故答案為B項;
C.設置刺史屬于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制度,與官吏選拔無關,C項排除;
D.儒釋道并重是在隋唐時期,D項排除.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漢代的儒學思想.
西漢前期,最高統治集團以黃老無為思想指導政治,在官吏中或社會上,諸子百家的思想都很活躍,這樣的情況是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的.漢武帝即位,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董仲舒是“春秋公羊學”家.他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義)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漢武帝基本上采納了這個建議,從此儒家學說逐步成為西漢中后期的統治思想.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漢代的儒學思想發展狀況的了解.
12. 對秦漢魏晉南北朝這一歷史階段的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較為準確的是()
A. 傾覆與再建 輝煌與成熟 經世與玄思
B. 波峰與波谷 恢宏與古樸 鼎盛與革新
C. 創新與再造 傳承與新變 集成與轉型
D. 波峰與波谷 恢宏與古樸 經世與玄思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運用知識歸納歷史特征的能力。秦漢創建并發展了以后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故不是“傾覆”,排除A;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分裂、戰亂頻繁、少數民族入住中原,使得封建文化受到重創,故不是“再建”或“再造”封建文化,故排除C;魏晉南北朝和秦漢對比體現的是封建政治文明的波峰與波谷關系。漢代確立了以后深刻影響中國的儒學的正統地位,但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興起,而且儒學也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沖擊,體現的精神文明的特征是經世與玄思并存,而不是鼎盛于革新,排除B;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同民族經濟交流頻繁、科技進步很大、衣食住行、社會禮俗、民間娛樂也出現了融合,故體現了物質文明的特征是恢宏與古樸,綜合解答可知體現了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是波峰與波谷、恢宏與古樸、經世與玄思,故選D。
13. 有學者認為:“董仲舒的儒學很雜,包括先秦各家思想、巫蠱方術,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滿了神性的意識,與先秦儒學的思想有明顯的差異。”據此推斷,該學者強調董仲舒的儒學( )
A. 側重于宣揚“君權神授” B. 經糅合改造成為正統思想
C. 根植于久遠的歷史傳統 D. 背離了先秦時的儒學思想
【答案】B
【解析】依據題干“董仲舒的儒學很雜,包括先秦各家思想、巫蠱方術”說明董仲舒的思想糅合先秦各家思想;依據題干“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滿了神性的意識,與先秦儒學的思想有明顯的差異”說明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改造形成新儒學,故B項正確.
君權神授在材料中沒有涉及,故A項錯誤.
C項說明不符合事實,而且材料也沒有體現,應排除.
董仲舒的思想糅合先秦各家思想,故D項錯誤.
故選B.
本題考查董仲舒的思想.需要掌握董仲舒思想的特點.解題的關鍵是對“董仲舒的儒學很雜,包括先秦各家思想、巫蠱方術”、“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滿了神性的意識,與先秦儒學的思想有明顯的差異”的分析理解.
本題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考查對董仲舒思想的特點的把握,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4. 東漢光武帝設立“舉謠言”制,將民謠納入行政監督體系,以反映地方官吏為政善惡的歌謠來決定官吏的升黜,東漢出現了一系列因“謠言”而黜陟的官吏。這反映出東漢時期()
A. 社會輿論決定官吏升黜 B. 監察體系臻于完備
C. 儒家思想影響政府決策 D. 選官標準發生變化
【答案】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東漢的監察制度,旨在考查運用所學知識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題干僅反映了民謠影響對官吏升黜,但“決定”表述過于夸大作用,故A項錯誤;題干未體現監察體系的完善,排除B項;題干信息“為政善惡”,體現了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對于監察制度的影響,C項正確;民謠的作用也僅僅是影響選官,但不是標準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C。
15. 甘肅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經》是由唐代中國本土僧人編寫的佛經,該經借佛陀之口,講述人們從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導子女感恩、孝順父母。這表明( )
A. 佛教思想沖擊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B. 宣揚“孝道”成為佛經主要內容
C. 佛教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趨于合流
D. 佛教文化主動適應中國文化傳統
【答案】D
【解析】由題干可知,《父母重經》是中國唐代本土僧人編寫的佛教偽經,不是從印度佛教中翻譯成的,A項排除;
題干強調的主旨是要求子女懂得感恩、孝順父母,但B項說法以偏概全,排除;
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佛教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趨于合流,C項排除;
僧人是傳頌佛教文化的,但是“借佛陀之口,講述人們從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導子女感恩、孝順父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D項正確.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隋唐時期儒家思想的發展,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正確理解題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隋唐時期儒家思想的發展狀況的了解,主要考查學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二、材料解析題
16.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紀的歐洲人閱讀中國歷史時,他們感覺,這個帝國從早期到晚期好像沒多大變化,于是就產生了“停滯”的說法。……隨著研究的深入,中國歷史前后期的各種交遷不斷被揭示出來,“傳統--現代”成為觀察歷史的基本參照系,“停滯論”被“分期論”取代了。不過“停命論”雖有不當但卻不是向璧虛構,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實的有感而發。這在20世紀,更多地被表述為“連續性”。與“停滯”不同,“連續”的提法不含貶義,可以容納“發展”和“變遷”。
--閣步克《談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閱讀材料,選取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譏加以闡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
【答案】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首先要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例如,“停滯論”“分期論”“停命論”和“連續性”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入手,再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
故答案為:
示例: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體現的是連續性.
闡述: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墓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經濟: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基本模式,在生產工具,耕作技術等方面取得不斷進步.思想:儒家學說產生后,通過不斷吸收其他學派的思想,得以發展、更新,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中華兩千多年傳統文化的主流.
總之,中國歷史在連續性的基礎上,漸進地推動社會的發展與變遷.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可以選擇“停滯論”也可以選擇“連續性”,然后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入手.
選擇不同的觀點,有不同的闡述理由.寫好歷史小論文的技巧:
1、具備歷史小論文的三要素:
(1)論點(觀點):觀點應明確、清楚;
(2)論據(證明觀點的證據):證據要準確求真.要選擇能證明論點的典型史實;
(3)論證(用證據證明觀點的過程):a.論證過程邏輯要清楚、嚴密,經得住推敲,做到證據與觀點之間的無縫連接.b.論證過程應有“歷史味”,用學科語言,做到言必有據,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切忌大白話和空發議論,或簡單的羅列史實.
2.表述成文:不能像問答題一樣,應以文章的形式來呈現.
3.語言精煉:歷史小論文一般都有字數限制,應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題意圖的基礎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動筆,以保證語言精煉,切中要害.
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國羅素在其所著《中國之問題》一書中,論中國傳統文化特點有三 :(一)文字以符號構成 ,不用字母拼音;(二)以孔子倫理為準則而無宗教;(三)治國者為由考試而起之士人,非世襲之貴族。
--梁漱溟《 中國文化要義》
根據材料,結合中國古代、近代的相關知識,圍繞“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自行擬定一個論題,并加以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
【答案】首先,可以依據題干所給材料提到的三個特點,從文字、倫理或考試任意一角度,提取其與國家治理的關系,概括論題;也可以綜合兩個或者三個特點,在宏觀上,從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的關系,概括論題.如:中國傳統文化以孔子倫理為準則而無宗教,對儒學的批判繼承,推動了國家治理的發展;國家治理中對傳統文化的借助,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其次,結合所學,可以論述中國古代、近代的儒學發展演變對國家治理的作用,也可以論述國家治理對儒學發展演變的影響.最后,應注意觀點明確、史實準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
故答案為:
示例一:
論題:中國傳統文化以孔子倫理為準則而無宗教,對儒學的批判繼承,推動了國家治理的發展.
闡述:①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以“春秋大一統”、“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為主的新儒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和文化主流,以思想上的統一適應了政治大一統的需要,推動了漢朝社會的發展.
②魏晉時期,佛教、道教興盛,儒學正統地位收到沖擊,唐代韓愈、柳宗元倡導儒學復興運動,宋代朱熹等人融合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一一“理學”,使儒學走向體系化、世俗化,程朱理學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⑧近代中國,面對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康有為將儒家思想與西方政治經濟學說相結合,推動了維新思想的發展,對中國的思想解放、民主政治運動的發展以及救亡圖存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總結:歷代學者對儒學的繼承與突破,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促進了國家社會的發展,使國家治理走向有序和完善.
示例二:
論題:國家治理中對傳統文化的借助,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闡述:①秦朝統一文字,維護了政治大一統,推動了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影響深遠.
②漢武帝時期,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付諸實行;以儒家學說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以儒家經典為國家教科書,興辦太學.漢武帝以思想上的統一適應了政治大一統的需要,推動了漢朝社會的發展.
③隋文帝開場科舉制度,以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唐朝沿用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推動了唐詩的發展.
總結:在國家治理中,借助文字、儒家思想、科舉制度等傳統文化,有利于文明的傳承和社會的發展.
【解析】解答本題的依據是把握住題干所給材料中“(一)文字以符號構成 ,不用字母拼音;(二)以孔子倫理為準則而無宗教;(三)治國者為由考試而起之士人,非世襲之貴族”的主旨及中國古代、近代儒學思想演變與國家治理之間的關系.
本題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發展演變,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及論證、探討問題的能力,難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