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得以明凈如水,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益于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條路,在這條路上的跋涉痕跡成為我們每個人一生唯一的軌跡,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所見的風景是有限的。書籍就是望遠鏡,書籍就是一盞明燈,讓我們看得更遠、更清晰。同時也讓我們知道誰與我同行,又有誰看到了怎樣的風景,我們又該如何進行自我的追求與調整。在和他人所見的比較中,選擇自己的路,也不錯過他人遇到的、我們就不僅局限于視野所能領略的畫面,古人就有“博百家所長,為我所用”的讀書情懷。
氣質,在《辭海》里釋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個性特點和風格氣度。指詩文清峻慷慨的風格。
□凌金位
許多年前,我參加過一位朋友的婚禮。婚禮主持人是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先生。個頭不高,穿著一套乳白色的西服,沒有任何點綴。老先生廣額豐頤,花白的眉宇下閃動著一雙充滿智慧、靈氣的眼睛。當時,我的靈魂一下子被這位老先生所震撼,平生第一次悟出了什么是“氣質”。后來得知這位老先生是新郎的伯父,某大學的一位教授。
《新華詞典》如斯說“氣質”:和通常所說的脾氣、性情相近,是人的比較穩定的個性特征。我對這樣的詮釋不大滿意。還是來看看林語堂先生對于“氣質”的領悟。他在《論讀書》中談到:“像《浮生六記》中的蕓,雖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齒微露,我卻覺得是中國第一美人。”幾年前,我讀《浮生六記》,也有驚鴻一瞥的感覺。這個女子渾身上下都充滿著淡泊、寧靜的悠遠情懷,洋溢著冰雪綽約的姑射山仙子的形貌氣質。林語堂對男子的看法也有獨到的見解:“章太炎臉孔雖不漂亮,王國維雖有一根辮子,但是他們是有風韻的……”章、王二人沒有潘安之貌,可是在文學大師的心目中地位頗高,唯有“氣質”兩字才能解釋。
現代女人似乎都十分注重化妝,她們把化妝看成自己的命根子,吃得可以差些,書可以不讀,工作可以不做,但若一天不化妝,那簡直令太太小姐們六神無主沮喪難熬。臺灣一位化妝師說過:“化妝只是最末的一個枝節,它能改變的事實很少。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體質,讓一個人改變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運動和營養,這樣她的皮膚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妝有效得多。再深一層的化妝是改變氣質,多讀書、多思考、多欣賞藝術……”
人的氣質是先天生成的,本身難以改變,只有讀書才可以改變氣質(從廣義上說,欣賞藝術也是一種“讀書”)。曾國藩說過一句極為精辟的話:“書味深者,面自粹潤。”這句話不是一般人能說出來的。曾國藩不愧為靈氣與鬼氣兼備的人。讀書體味深的人,一定是心智高度集中的人。他的心地單純、潔凈,一切世間的雜事、瑣事和煩心事都被他拋到九霄云外。至少這些事不經過他的心靈,也就是說他不為這些事所攪擾所糾纏。唯一吸引他的是書中體現出來的那種境界,這境界構成了對外物的排斥力,于是他才得以守候著自己的內心世界,修煉,陶冶,再修煉,再陶冶。當他(她)出現在我們面前時,猶如天仙一般。
當今社會許多人以為化妝就是穿時髦衣服、披金掛銀、涂脂抹粉。這是何等膚淺的認識啊!作家伍立楊尖銳地說:“真正的美女越來越少,現代交際場合的美女,美則美矣,可是精神的算計和俗不可耐的作態遮庇不住心的愚鈍……”其實,“愚鈍”的不單單是如云的美女,還有無數的美男。“愚鈍”已經流露在舉手投足之間,倘若開口再說“錢錢錢”,那么更是俗到腳底去了。因為不讀書,這樣的人終其一生,也不見得明白多少事理,更培養不出灑脫飄逸的神韻風采來。這樣的人只是一個自然人,他們的生命不會留下多少痕跡。那些不讀書、懶思考、外表珠光寶氣妝扮得優雅十足的女人,等紅顏老去,連素面朝天的勇氣都沒有了,燈光下卸下白天的濃妝,就像一冊泛黃的線裝書。
當然,讀書改變氣質,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以偽裝,必須要到火候,才能有這種體驗,故意追求或操之過急只會適得其反。一個人如果想進入“面自粹潤”的境界,就必須下讀書的硬功夫,要在讀書中真心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