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化武協議:美國成為大贏家 來源:中國網 2013-09-16 作者:王晉
9月14日,美國國務卿克里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瑞士日內瓦出席新聞發布會并宣布,雙方就敘利亞化學武器問題達成了一項協議。美俄協議暫時驅散了敘利亞遭受西方軍事打擊的陰霾,對解決危機有積極意義。不過,該協議在落實過程中將面臨不少挑戰,同時敘政府與反對派在國內的戰事依然如火如荼,未來國際社會在通過合作方式解決危機、幫助敘人民結束苦難方面依然任重道遠。
暗藏玄機的協議
克里和拉夫羅夫的會談經過了三天,才最終達成了此次協議。應該說,協議對于緩和敘利亞化學武器危機所引發的地區緊張局勢,有著積極的重要作用。根據協議,敘利亞應在一周內提交一份有關其化學武器的詳盡報告,包括其化學武器制劑的名稱、類型和數量以及存儲、制造和研發設施的所在地等細節,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必須在11月前進入敘利亞,最終目標是在2014年年中前全部銷毀或者轉移敘利亞化學武器。
在協議的相關保障方面,美俄雙方商定,在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的監督下,從敘利亞移除盡可能多的化學武器,并在其境外銷毀,這是監控敘化學武器的最有效途徑。
不過,盡管美俄協議有效緩解了打擊敘利亞的緊張氣氛,但未來的落實之路依然充滿荊棘。首先,當前的敘利亞內戰正酣、戰場形勢多變,化武核查人員在今年11月前進入敘利亞,并使敘武裝沖突各方保護核查人員的人身安全,都存在較大難度。總部設在土耳其的“敘利亞自由軍”就表示,“敘利亞自由軍”無意實施美國和俄羅斯所達成的協議中的任何一部分,并將繼續戰斗直到推翻巴沙爾政權。如何保證安全從敘轉運出盡可能多的化學武器,并確保這些武器不被魚龍混雜的武裝分子截獲,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其次,敘利亞政府新近才加入《禁止化學武器公約》,而根據《禁止化學武器公約》,每一締約國應承擔其有義務銷毀的化學武器的銷毀費用,還應承擔對這些化學武器的儲存和銷毀進行核查的費用。要求加入公約的敘利亞是否有足夠財力銷毀、核查化武還不得而知。而且,尚無周邊國家表示愿意接受在其境內銷毀敘化學武器。這都為未來進一步推動化學武器的銷毀和核查提出了問號。
另外,根據協議,美國和俄羅斯準備在隨后幾天向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執行理事會提交一份草案,內容包括如何迅速消除敘化武的具體步驟和核查措施。而美國和俄羅斯在具體細節上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克里堅持采用“核查再核查”的標準,并強調敘利亞必須向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和核查人員提供“不受限制地檢查敘一切場所的權利”。拉夫羅夫則強調,確保核查人員安全的責任應主要由敘當局承擔,其他各方不得對這些人員制造威脅。美俄雙方的分歧依舊存在,未來在聯合國的博弈仍然會存在不小的變數。
美國有影響敘利亞政府之機會
事實上,在此次美俄協議達成之前,美國至少在軍事上和外交上兩個方面,處于了極其被動的地位。在軍事層面上看,雖然美國海軍集結軍艦于地中海,揚言要對巴沙爾政府進行“懲罰”,但是兵力一直想對孱弱,只有六艘軍艦,其真正的軍事打擊能力有限,而美國國內,奧巴馬雖然言辭激烈的要求國會“授權”進行動武,但是實際上卻在同國會之間進行“踢皮球”的游戲,將是否動武的最終決定權交給國會處理,自己將燙手的山芋扔了出去,沒有真正下令進行軍事打擊的勇氣和決心。
在外交層面,陷入歐債危機的北約盟國,普遍沒有出兵的意愿,從被下院否決而出兵無望,表示很“無奈”的英國,到直接拒絕美國出兵要求的德國,再到被國內公共赤字問題頭疼的西班牙,再到口頭強硬,卻只派出一艘軍艦的法國,美國的“小伙伴們”一個個都不愿意同美國結伴而行;與此同時,美國所提出的“敘利亞政府”是真兇依舊沒有什么有力的證據,而且面對著俄羅斯和伊朗的強有力威脅,在出兵與否的問題上,其實美國已經處于十分被動的局面。
不過,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G20峰會上普京和奧巴馬還在彼此“冷戰”,9月11日普京更是在《紐約時報》刊文“不論出于什么動機,鼓勵人民以‘特殊’的群體自居都是極其危險的”,來諷刺美國“單邊主義”,但是不久后美國國務卿克里以此看似無心的關于解決敘利亞“設想”,很快便成為了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口中的“草案”,美俄雙方經過三天的討價還價,最終根據克里的“無心”提議,達成了“交出化武,免于動武”的一致意見。
看似俄羅斯一下子成為了草案的“提出者”和整個敘利亞局勢的掌控者,而美國放佛只是成為了一個小“配角”。不過正應了那句“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的名言,事實上從多方面來看,美國這位中東的“霸主”事實上贏得了此輪角力。
美國人成功的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的,即威懾敘利亞政府。敘利亞政府歷來同美國不大“對付”,從老巴沙爾到小巴沙爾,都同美國若即若離,而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之后,敘利亞政府事實上已經同美國徹底“決裂”,這點毋庸贅言。美國能做的僅僅是向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小心翼翼的,提供為數不多的援助,并且極力避開“軍事援助”的字眼。
自從今年年初以來,敘利亞政府軍收縮全國范圍內的防衛力量,不斷發動大規模的反擊,成功的抵擋住了敘利亞反對派陣營武裝的進攻,并在諸多地區開始發動反攻,美國、歐洲國家和土耳其只能看著戰場干著急,想介入敘利亞內戰,卻怕激化地區局勢,而且2012年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遇襲事件歷歷在目,直接接入風險太大。雖然8月21日敘利亞爆發了“化學武器危機”,使得美軍對敘利亞的打擊放佛已經箭在弦上,但是敘利亞政府決心堅定,美國真的已經快下不來臺,但是已經派出的部隊,又不可能再撤回,進退兩難,十分尷尬。
俄羅斯此時提出的草案,雖然讓俄羅斯贏得了當下時局“領導者”的美譽,卻等于送了美國人一個大禮,美國取得了通過戰場手段無法達到了戰果:威懾敘利亞。事實上,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此次協定,將敘利亞政府匡入了一個國際協定之中,意味著今后敘利亞政府的一舉一動,都將受到聯合國的影響,而美國和西方盟國則可以通過在聯合國中的特殊作用,對于敘利亞政府施加影響,更可以通過此種特殊身份,影響敘利亞政府。
調查化武:美國的“尚方寶劍”
美國還將以“調查”為名,隨時的左右敘利亞戰局。雖然敘利亞政府表示支持美俄之間的“協定”,伊朗也表示歡迎并認為“敘利亞政府啟動加入《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程序后,美國已經失去了軍事干涉敘利亞的借口,敘利亞未來的命運應由敘利亞人民決定。”但是,美國還是獲得了事實上的“干涉權力”。
正如奧巴馬表示的那樣,“任何協議都必須具備可核實性和可操作性”,接下來的數月之內,先是敘利亞政府要公布化學武器的名稱、類型、化武人員數量、存放的位置和形式、生產以及研發設備等。此外,美俄制定的時間表還包括禁止化學武器組織觀察員在今年11月之前進入敘利亞,并在2014年上半年移除并銷毀全部化學武器。這其中任何一環,都可能存在著“模糊”和“懷疑”的漏洞。
協議要求敘利亞與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及聯合國進行合作,允許其考察敘利亞境內的所有化學武器點。美俄還將在聯合國安理會推動一項決議,決議將對敘利亞履行禁止化武組織要求的情況進行審查,如未能履行,安理會將有可能訴諸于《聯合國憲章》第七章。根據第七章的規定,如果敘利亞未能執行安理會的決議,安理會有權采取武力打擊或者經濟制裁等手段。美國和西方國家可以借口任何一次事件來挑起危機,并以此不斷的打亂敘利亞國內的政治走勢和戰爭進程。
雖然此次美國和俄羅斯所達成的協議,對于緩和敘利亞化學武器危機所引發的地區緊張局勢,有著積極的重要作用。但是對于美國來說,通過將敘利亞化學武器置于國際監管的協議,美國成功的獲得了通過聯合國框架來影響敘利亞政府的途徑,并且能夠運用“調查”來左右敘利亞未來戰局的發展,從而又將敘利亞內戰的主動權重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