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配主成】
[組成]麻黃(去節,三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炙,一兩)杏仁(去尖,七十個)。
[煎服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核心功效】
辛溫峻汗,發衛通營,外散風寒,兼有宣肺降氣之功。
【主治病證】
風寒外束太陽之表(足經為主),營衛郁滯,毛竅閉塞。
【典型癥候】
必惡風寒,發熱無汗,頭痛項強,舌淡紅,苔薄白,脈浮而緊。或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或伴嘔逆不食,或伴咳喘;初病之日可暫未發熱而但惡寒,而半日后或至次日乃發熱而惡寒不除;其病多日不解者,脈或有浮而略數、或但浮而不弱者。
【方文出處】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6>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37>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46>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51>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52>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55>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拓展說明】
1.立方本意之申述:麻黃湯本為外感風寒之主病正方,麻桂并用,辛溫峻汗,專功散寒解表,雖有宣肺降氣之旁效,然終以宣通太陽營衛為主,其中又以宣發衛陽為先鋒,故以麻黃為君而立名,桂枝為臣,通營以配,其義可見;而佐以杏仁,一宣一降,則兼理肺氣,乃因太陽與肺同主皮毛,寒束太陽之表,毛竅閉塞,也難免間而影響肺氣宣降之機而兼帶咳喘,故與兼顧為巧,其主治之證與寒邪束肺,病入肺經之病,實有遠近直間之不同,于立法則有峻汗與宣肺之側重,于用藥也有麻黃生用與炙用之區別。
2.與桂枝湯之對待:兩方都為主治風寒表證之名方,但本方重在散寒與宣衛、峻汗開表為法,彼方重在祛風與調營、緩汗和表為度,故不僅主病有傷寒與中風之謂,而且病機有主衛與主營之分,即雖然兩者都有營衛不和之變,但前者是衛郁而營隨之滯,后者乃營傷而衛因之浮。故兩方不宜混同互用,否則,不免有汗之不及與汗之太過之虞!
3.本方變通之活用:麻黃配桂枝而發衛通營,有間助宣肺氣、通心脈之妙,故內傷可借用于因肺氣不宣、心陽不振而病心肺郁阻所致胸痹之疾;麻黃配杏仁而宣降肺氣,有調理水之上源而通調水道下達之巧,故雜病可借用于表里上下不和而病水腫不尿之患,故有稱其為“提壺揭蓋”之第一方之說。
作者:劉英鋒
文字整理:梁達歌洋 王言嘉
編輯:劉夫子傳承工作室編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