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成了植物人。滬市平均市盈率降至10倍以下,一些大盤藍籌股甚至三四倍;市場交易清淡,滬市連日來成交量徘徊在500億附近;長期不交易的僵尸賬戶日益增多,投資者寧可去投資年收益率僅為四、五個百分點的余額寶,也不愿投資年股息率達六、七個百分點且有巨大資本升值潛力的藍籌股。
利好消息已不能激發(fā)市場的熱情,中性消息往往被視為大利空,投資者們成為驚弓之鳥。種種現(xiàn)象表明,市場已經(jīng)失靈。
市場何以失靈?筆者以為,市場失靈現(xiàn)象的背后,是相關市場主體長期以來對于投資、投機概念的模糊認識以及在這種模糊認識支配下的對投機的偏見和種種不合時宜的行為舉措。
什么是投資?這一概念最權威的詮釋當屬“股神”巴菲特的老師、證券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給出的定義。格老認為,投資是在透徹研究的基礎上,在確保本金安全的前提下獲得滿意收益率的行為。
按照這一定義對號入座,可以說,包括眾多的散戶和披著專業(yè)外衣的機構都稱不上為投資者。A股市場真正的投資者寥寥無幾。
當然,格老關于投資的定義只是眾多關于投資定義的一種。投資投機邊界界定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尚未對“投資”、“投機”的定義達成共識的背景下,卻在侃侃而談“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提倡價值投資,抑制過度投機”。
強調(diào)保護投資者的利益,言下之意,投機者的利益難道要被漠視甚至被侵犯?提倡價值投資,聽起來是沒錯的,但什么是價值投資,什么又是沒有價值的投資?抑制過度投機,但什么是投機,什么又是過度投機?目前市場參與者中多少是投資者,多少又是投機者?
這些模糊口號的背后,是相關市場主體對市場本質(zhì)的膚淺認識,而膚淺的認識又導致對市場行為的偏見和管理市場的行為失當,致使市場失靈,成為“植物人”。
面對低迷的市場,前一段時期有關推出“T+0”交易結算制度的呼聲再起,但沒有得到積極的回應。非同尋常的是,中央銀行也對資本市場的“T+0”給予極大關注,其一份報告中指出“T+0”會助長投機,給市場帶來高風險。
真是這樣嗎?至少在目前不是的。我們沒有看到有多少人拿著現(xiàn)金前來投機,甚至面對諸多優(yōu)質(zhì)的投資標的,人們連投資的興趣都沒有。助長投機無從談起。什么是高風險?門可羅雀,市場功能喪失,居民儲蓄不能有效轉化為資本,資本市場難以服務于經(jīng)濟增長,這些才是最大的風險。
經(jīng)濟發(fā)展離不開活躍的資本市場,一個活躍的資本市場必須要有足夠的市場參與者。面對目前失靈的市場,當務之急是活躍市場,聚焦人氣,盡快恢復資本市場的投融資功能,使之服務于經(jīng)濟。為此,及時推出“T+0”、取消漲跌停板等有助于市場活躍的舉措是十分有必要的。
當然,“T+0”也不一定是治療市場失靈的靈丹妙藥。提升市場信心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要給市場“治病”,首先要找到病因,找到發(fā)病機理,然后才是對癥下藥。如果認識模糊,觀念錯誤,那是一定治不好病的。
資本市場應該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理念最先進、反應最迅速的市場,然而受計劃經(jīng)濟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人們對投機諱莫如深。抑制投機成為一個貌似正確的市場管理指南,但實際上,投機是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沒有了投機便沒有了市場。在市場活動中,更是難以區(qū)分投資和投機、投資者和投機者。在期貨市場中,如果缺少足夠的套利力量,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的基本功能便無法實現(xiàn)。
因此,投資者和投機者應同樣受到尊重。如果你沒有能力對投資和投機、投資者和投機者加以區(qū)分,干脆統(tǒng)稱他們?yōu)橥顿Y者或市場參與者。
只有消除了對投機和投機者的偏見,才不會對諸如“T+0”或取消漲跌停板這樣有利于激活目前失靈市場的制度反應過度甚至談虎色變,引導市場自身的力量發(fā)揮作用,市場“植物人”方能被喚醒,市場也才能從失靈狀態(tài)回歸有效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