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在《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中如此寫道,
“地球上古文明祖國有四:中國、印度、埃及、小亞西亞是也”。
這里的小亞細亞指的是兩河流域發源地,通常泛指古巴比倫,“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也就這么逐步擴散開來。
與此同時,還有另一種說法也深入人心,那就是中國是如今唯一現存的文明古國。
就連英國教授馬丁·雅克也曾表示四大文明古國中,印度和埃及還在,為何卻只承認中國?
這到底是為什么?曾經的文明古國為何有的會消失呢?
古埃及起源于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游的法尤姆地區,距今已經過去了約7400年左右。
公元前3150年,南北埃及完成了統一,世界上首個大一統國家,埃及有著璀璨的文明和宏偉的建筑。
如今赫赫有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那一時期留下來的。
這個國家在風雨飄搖中更迭了3000多年,直到阿拉伯帝國崛起以后,才逐步走向消亡。
當然,在這3000多年的歷史中,古埃及不止一次被征服。
公元前8世紀末,位于古巴米倫王國一側的亞述帝國,實力空前膨脹,不僅征服了古巴比倫,還征服了古埃及。
直到公元前612年多個國家聯手,對亞述帝國展開攻擊,這才讓亞述帝國覆滅,化為了后來的新巴比倫王國以及埃及王國等國家。
公元前553年,波斯王國再次崛起,走上亞述帝國的道路,先是征服了古巴比倫,然后又征服了古埃及。
與短暫征服古埃及的亞述帝國不同,波斯帝國足足占據了古埃及100多年,在這100多年時間里,古埃及只是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
后來波斯帝國內亂,埃及又爆發了反波斯起義,這才逐步在糾葛中獲得了獨立與自由。
然而,古埃及還沒獨立多久,就又在公元前332年和公元前30年分別被馬其頓帝國和羅馬帝國征服。
前者雄霸歐亞非三大洲,作威作福300年之久,后者更是盤踞在地中海周圍,擁有著超過600年的統治史。
在這兩個國家的統治下,古埃及的本土文化已經受到了致命的沖擊,好在最終國外這還是挺了過來。
可是中東的阿拉伯帝國崛起后,為古埃及徹底敲響了喪鐘。
與馬其頓帝國和羅馬帝國不同,阿拉伯帝國非常重視文化同化,在征服的地區大肆推行伊斯蘭文明,在古埃及的那片土地上也不例外。
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入侵,埃及逐漸被伊斯蘭化,最終古埃及文明徹底消亡。
在這種情況下,埃及雖然保留了下來,但是并沒有能繼承古埃及的文化傳統,相對來說更像一個阿拉伯國家。
如此一來自然不算是接過了古埃及文明古國的衣缽。
聊完了古埃及,我們再來看看古巴比倫。
古巴比倫距今擁有著超過6000年的歷史,他們發明了楔形文字,建立著許多奴隸制小國,逐漸拉起了城邦。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巴比倫主要發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放到今天來看就是伊拉克一帶。
然而,我們上文也有所提及,古巴比倫與古埃及一樣有著多舛的命運,甚至古巴比倫的經歷比古埃及還要坎坷。
在蘇美爾文明衰落后,古巴比倫城邦逐漸興起。
公元前2371年,阿卡德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建立了阿卡德王國,也就是后來的巴比倫城。
隨后又在公元前十九世紀中,摧毀了蘇美爾人建立的烏爾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
公元前1792年,漢謨拉比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不久之后,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就問世了,這是古巴比倫為后人留下的兩大文明瑰寶之一。
作為世界上現存的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對之后世界法律的形成有著重大的意義。
至于古巴比倫人留下的另一文明瑰寶,自然就是赫赫有名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了。
據說曾經的古巴比倫王有著一個非常貌美的妻子,她的家鄉在非常遙遠的地方。
由于思念家鄉,所以她常年難以露出笑意,古巴比倫王為了能夠博取她的開心,最終命令古巴比倫的工匠們建造起來的那座空中花園。
當然,這座空中花園是否真的存在,如今在哪里,這都已經成為了不解的謎題。
一切的真相都被湮滅在了歷史的長河中,而一同湮滅的還有那個璀璨的文明古國“古巴比倫”。
在公元前824年到公元前539年中,這個國家就多次被其他國家征服,波斯帝國興起后,更是直接消滅了古巴比倫王國,古巴比倫文明也就此消亡。
相對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人來說,古印度的文明中段更富有傳奇色彩。
有人說是大洪水造成的,有人說是大隕石造成的,甚至還有人說是史前核爆炸造成的。
迄今為止,人們都沒能找到答案。
古印度文明最早起源于印度河流域,這并不在如今的印度,而在巴基斯坦境內。
這也是很多人都說印度并不算是古印度延續的一個重要原因,至于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如今統治印度的,根本就不是當初的古印度人。
根據相關歷史記載,古印度的文化是相當發達的。
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印度人就發明出了秩序井然的城邦,城區中住宅區和商業區涇渭分明,各種大路小道更是鱗次櫛比。
可以說古印度的城市具備了高度的文明,這在當時的全世界來說都是獨一份的,值得后人為之驚嘆。
那么古印度為何還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呢?
很多人猜測,古印度文明之所以會損毀,應當是受到了外來民族的侵略,而侵略古印度的正是昔日的雅利安人。
在公元前14世紀左右,雅利安人開始向四面八方遷移,一部分人占領了古印度,另外一部分則是占領了古伊朗高原。
占領了古伊朗高原的那一部分人,最終與當地民眾結合形成了后來的波斯人,形成了強悍的波斯帝國,陸續征服了強悍的古巴比倫和古埃及。
至于占領古印度的那一群人,這是在后來形成了獨特的“印度—雅利安人”。
為了確保雅利安人在古印度的統治,他們推出了種姓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
也就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和,這種僵化而森嚴的階級體系一直延續到了后來的印度。
既然如此,為什么人們普遍認為印度并不是古印度的延續呢?
因為雅利安人“主宰”印度后,逐漸形成了新的吠陀文化,甚至還建立起了婆羅門神教。
可以說在文化和信仰層面完成了全面覆蓋,古印度文明在這一時期就逐漸滅亡了,印度根本就沒有傳承到什么。
如此一來,印度自然算不上是文明古國的傳承者。
或許很多人都以為,古中國能夠傳承下來,是因為沒有經歷強敵入侵,可事實絕非如此。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帝國對東方諸國展開了侵略戰爭,最終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彼時的亞歷山大帝國,與秦國僅僅只有一塊西域之隔,兩者間雖然沒有直接爆發戰爭,但是卻為后來的動蕩埋下了隱患。
而自西漢抗擊匈奴到魏晉南北朝的600多年間,各少數民族不斷在華夏大地上建立政權,整個中華都是一片狼煙。
很多少數民族建立政權后,都大肆屠殺漢人,以至于最終漢人數量一度銳減到四五百萬左右。
不過不管怎么說,這也只能算是本區域內的南北對抗,還稱不上是真正的外敵入侵。
等到公元六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擊敗波斯帝國和拜占庭帝國成為橫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后,就開始將目光盯上了大唐王朝。
雙方隨后便在中亞地區展開了激烈對碰——怛羅斯之戰。
高仙芝率領3萬唐軍對抗10萬阿拉伯部隊,雖然最終失敗了,但是在人數如此劣勢的情況下仍舊展現出了極強的戰斗力,短暫打消了阿拉伯人東進的意圖。
唐朝覆滅后,中原大地陷入動蕩,阿拉伯帝國中的伊斯蘭文化卷土重來,很快進入到了我國的新疆地區。
并最終開始了長達600年的佛教與伊斯蘭教對立格局,重文輕武的宋朝更是無力還擊。
直到元朝蒙古興起,東方鐵騎才橫掃了歐亞地區,斬斷了來自西方的爪牙,這也是為什么從元朝到清末,我們一直能與西方相安無事。
伊斯蘭文明已經放棄了政權沖突,轉而以宗教形態的存在,來試圖左右中原王朝事務。
即便如此,后來清王朝被沙俄侵占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鴉片戰爭后,世界范圍內更是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國的狂潮。
這一時期的中國來到了最危險的境地,好在中華人民奮勇不屈,最終完成了從古中國到新中國的傳遞。
自始至終,中國也沒有淪為哪個國家的殖民地,我們的文化、習俗得以最大程度上地保留了下來。
所以我們可以驕傲地說,我們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延續下來的國家。
那么再深入去看,古中國究竟與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有什么不同。才足以跨過這漫漫歷史長河呢?
經過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古中國之所以能夠延續下來,主要得益于4點。
一,我們有著獨特而優異的地理位置。
在古代科學技術還不發達的時候,自然環境能在戰爭中起到極為重要的因素,而在這一點上中國可以說是得天獨厚。
中國位于東亞,東邊就是海洋,西邊則是龐大的中亞山系。
其他國家想要侵犯中國,要么是需要跨過崇山峻嶺,要么就是要打穿荒漠戈壁,這對于行軍補給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也正因如此,古中國天然就免除了很多風險。
二,我們有著悠久而深遠的文化傳承。
在中亞、西亞和其他海上文明難以入侵的情況下,古中國所面對的就是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對抗。
可無論對抗成敗,農耕文明的先進性,對于游牧文明來說,都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這也就使得北方游牧民族不斷被融入到南方農耕民族中去,想要侵占我們的反而成為了我們的一部分。
三,我們有著緊密而牢靠的統一思想。
自先秦開始,大一統就成為了所有人的追求,秦朝不僅統一了出口版圖,還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
儒家大一統思想,深深刻進,人們心中做好了鋪墊,漢朝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更是將這種思想推到了巔峰。
這也正是其他三大文明古國都不具備的一點,也許他們難以傳承下來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向心力。
四,對公義以及和平的追求,是文明延續的保障。
長期受到禮教思想的影響,古中國人民追求的是公義和和平,而不是侵略與戰爭,所以我們開辟絲綢之路是為了經商,鄭和下西洋是為了與各國友好交流。
這種和平友好的態度,可以說是文明延續的保障,至于其他三個文明古國則不一樣,他們長期處于對外的戰爭之中,也不乏侵略的野心,最后也就迎來了苦果。
正如馬丁·雅克所言,“不論中國經濟有多么輝煌,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積淀已經決定了中國不會變得越來越西方!”
而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和持續性也是一般國家所不能比的,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也正是在于我們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