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4 00:00:00 來源:YNET.com 北青網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22日上午發生多起大規模連環爆炸和襲擊事件,至少造成65人死亡,約200人受傷。這次連環惡性襲擊距美軍撤離伊拉克不到一周。血腥之中,一些冷酷的問題揮之不去:美國,對伊拉克到底意味著什么?近9年的軍事存在,美國對伊拉克做了什么?其黯然撤離,又將給伊拉克留下什么?
美軍的存在是一場煎熬。從2003年發動對伊軍事行動以來,美國多次宣布“伊戰結束”。這一概念已經關乎美國的政治信用和黨派爭斗。2003年4月,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在薩達姆政權倒臺后就曾宣布戰爭結束。那是一種展示勝利姿態的宣告。2010年8月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8月底美國部隊在伊拉克的作戰行動將如約結束。那是美國對伊政策轉向的一種宣告。今年10月,奧巴馬再次宣布,將在年底前從伊拉克全部撤軍,再次宣告美國在伊戰事的結束。
9年時間。9年前,美國以武力鏟除了一個伊拉克強人政權,并信誓旦旦地要將一個民主、發展的伊拉克交給它的人民。9年,10萬伊拉克人、4500名美軍士兵的生命代價,伊拉克除了恐怖襲擊、政治爭斗和民生凋敝,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盈余殘破不堪。
22日發生的連環襲擊是國家“真空”的最刺眼的表征。其實“真空”并不確切,“破產”更切乎其意。盡管案件還在調查中,但種種跡象顯示,這是一場有計劃、目的明確、來自伊拉克內部而非“基地”組織的恐怖襲擊行動。而且連伊拉克總理馬利基都不諱言,這場襲擊帶有“政治動機”。
將目光轉回月中,18日,美軍正式全面撤離,第二天,伊拉克就發生政治沖突,國家最高司法機構最高法律委員會以涉嫌恐怖活動為由,向屬于遜尼派陣營的副總統哈希米發出逮捕令。哈希米堅決否認,其所在的遜尼派議員和內閣部長在議會“罷會”抗議。21日,屬于什葉派的馬利基號召各派政治力量開會協商解決爭端,被遜尼派陣營拒絕。
這一幕場景耐人尋味:美軍前腳剛走,伊拉克的政治爭斗就開始了。
但是,這絕不能導向這樣一個政治邏輯:美國在伊拉克的作用至關重要。
需要拷問的,仍然是上述的問題:過去9年,美國人在伊拉克做了什么?
如果問伊拉克人,對9年前那場戰爭,人們或許仍有爭議,但對美軍此后的長期駐扎,強烈的反感已經上升為民族情緒。
如果問美國人,這一切值得嗎?許多政客、學者會說,這涉及政治、道德和國際關系。但很多人會明確地說,這是一場付出大于獲得的戰爭,對伊拉克,對美國,對國際關系,皆失大于得。
美國總統奧巴馬曾經是伊拉克戰爭的堅定批評者。盡管他在發表美軍撤軍講話時仍極力突出伊戰的積極意義,但是人們不應忘記,在競選總統時,奧巴馬曾明確指出,伊拉克戰爭是一場“愚蠢的戰爭”。
這場愚蠢的戰爭留下深重的遺患。22日的襲擊事件,只是這場遺患漫長消解的開始。美軍支撐下的9年,伊拉克重建顯然已經失敗,今后伊拉克人只能在坍塌的狀態下恢復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政治上,目前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人力量三足相爭,在難以避免外部勢力干預的情況下,如何形成政治平衡和政權平穩,還是未知。伴隨與此,必然是動亂的持續和社會的震蕩。
經濟上,伊拉克的石油經濟在制裁消除后逐漸恢復運行,但在政治安全形勢險惡的環境下,經濟無法正常發展。
文化上,西方人強行嫁接的民主和自由在幼發拉底河兩岸流于形式。不休的戰爭和殺戮卻給人們的信仰和宗教對話增加了重重障礙。鮮血和仇恨需要時光慢慢沖淡,這是一個痛苦的道路。未來的伊拉克人,只能在這樣的畸路上,艱難前行。
定舟村(北京 學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