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郄穴是指在人體筋脈肌肉之間的間隙穴位,是經氣深集的地方,經脈和絡脈在深部的連接處。 以“郄”字命名的穴位,涉及到了3條經脈的3個穴位。
心經: 陰郄
膀胱經: 浮郄
心包經: 郄門
郄門穴
郄門穴,屬手厥陰心包經。郄門是手厥陰心包經的郄穴。郄通隙,門即門戶,此穴處于尺、橈二骨間隙,兩側如門,故名郄門。
本穴為手厥陰郄穴,當去腕5寸,兩筋相夾分肉之間,如門之狀,故名郄門。
郄即孔隙,是氣血聚會之所。門,人所出入處,意指門戶。本穴為手厥陰之“郄”,在前臂兩筋間,其穴深大,故名之。
郄門。郄,孔隙也。門,出入的門戶也。
郄門名意指心包經的體表經水由此回流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曲澤穴傳來的溫熱經水,行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包經的體內經脈,故名郄門。
郄門,寧心安神,清營止血
郄門有寧心安神、清營涼血作用。
郄門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郄穴,善治血證,心包屬相火,心藏神,主血脈,故能涼血止血,寧心安神,治療以上諸證。
郄門穴針刺以治療急性血證和心胸痛為主。治療急性心胸痛,針感向上;治療手指麻木疼痛,針感向下;治療肺心證,配太淵。
郄門有寧神理氣和血之功,主治心痛,心悸,衄血,嘔血,咯血,胸痛,疔瘡,癇證。
作用功效:寧心安神,清熱除煩,涼血止血。
主治病癥:風濕性心臟病、心絞痛、乳腺炎、膈肌痙攣、癔病、胃出血、鼻衄、神經病等。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在點按郄門穴的同時,要活動手腕才會有酸脹的感覺。因為它在筋和肌腱的縫隙里,每次3~5分鐘。
特效按摩:用右手拇指按定左手郄門穴,然后左手腕向內轉動45°再返回,以每分鐘60次的速度重復該動作,按摩1分鐘,可治心悸、心動過速、心絞痛等癥。
陰郄穴
陰郄穴,屬手少陰心經。陰郄是手少陰心經的郄穴。陰為陽之對,郄即孔隙,此穴為手少陰經之郄穴,故名陰郄。
陰,指手少陰經。郄,孔隙也。意指氣血深聚處。穴為手少陰之郄,故名。
陰,此處指手少陰心經之脈。郄同隙,有孔竅、空隙之義,隙為狹長之罅隙,俗稱裂縫。此穴在神門穴之上5分,為少陰脈氣所深集之孔隙是氣血聚會的空隙之處。故曰陰郄,或稱手少陰郄。
陰郄。陰,水也。郄,空隙也。陰郄名意指心經經水由本穴回流心經的體內經脈。
本穴物質為通里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心經體內經脈相通,經水即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經的體內經脈,故名陰郄。
、
陰郄,清心滋陰、安神固表
心主血脈、主神明,郄穴又善止血、止痛,故陰郄穴可治療心痛、神志病、血證。
汗為心之液,陰虛熱擾,心液不能斂藏而骨蒸盜汗,取陰郄穴養陰清熱以治之。
陰郄有行氣活血、養陰安神的作用。治失音、振寒、盜汗、胸滿,宜瀉而通之。《標幽賦》謂:“一瀉陰郄,止盜汗。”《百癥賦》:“陰郄、后溪,治盜汗之多出。”
作用功效: 溝通心腎。
主治病癥:心痛,驚悸,骨蒸盜汗,吐血、衄血,暴喑。
按摩手法
用手指指腹按壓陰郄穴,按摩時要注意力度適中,每次按摩3--5分鐘,每天按摩2次。
特效按摩:按摩陰郄穴,對骨蒸盜汗(晚上睡覺心里煩躁,易做噩夢,一出汗就醒,醒時不出汗)有特效。
浮郄穴
浮郄穴,屬足太陽膀胱經。浮指順流,郄即孔隙,本經脈氣順流而下,進入穴隙,故名浮郄。
郄,作隙。喻脈至殷門又浮折向上,故名浮郄。
浮指表言。郄,大隙也。穴在膝關節后方外側,下肢骨自膝關節又生一輔助骨曰腓,故取浮竹之象譬之,穴即以浮名。
浮,陽也、氣也。郄,孔隙也。
本穴物質為委陽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因吸熱而上至天之天部,但因膀胱經氣血性本寒濕,即使吸熱其所上行天之天部的氣態物也少,如從孔隙中上行一般,故名浮郄。
浮郄穴,舒筋通絡
浮郄穴有舒筋活絡的作用。
足太陽膀胱經之氣由臀部下行,達于委陽之上,順流而下,有舒筋利節作用。浮郄穴所治癥,為火亂轉筋、小腸熱、大腸結、小便熱、大便堅,脛外筋急、髀樞不仁。
作用功效:清熱降溫、舒筋通絡。
主治病癥:急性胃腸炎,便秘,膀胱炎,尿潴留,髕骨軟化癥,腓腸肌痙攣等。
按摩手法: 刺激浮郄穴可以采用按揉的方法,將食指的指腹按壓在浮郄穴上,以穴位為中心進行旋轉按揉,左右兩側的浮郄穴每次各按揉3~5分鐘即可,力度要適中。
特效按摩:用中指指腹點揉浮郄穴3~5分鐘,可緩解腓腸肌痙攣(即小腿肚轉筋)帶來的不適。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