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脈陰陽俱弦,無寒熱,為病飲。在浮部,飲在皮膚;在中部,飲在經絡;在沉部,飲在肌肉;若寸口弦,飲在上焦;關上弦,飲在中焦;尺中弦,飲在下焦。
注家曰:陰陽俱弦,應為輕取為弦,重按亦弦也。我以為寸關均為弦,是為陰陽俱弦。脈浮取而弦,飲在皮膚,是言在表;中按為弦,飲在經絡,未入于內;沉取為弦,則飲在箬肌肉;若寸脈弦,飲在上焦,關上弦,飲在中焦;尺中弦,飲在下焦也。
《義疏》曰:此言陰陽俱弦,即浮沉俱弦。以弦為血凝其氣,主病不一。如沉弦在肝,經屬厥陰;浮弦在膽,經屬少陽;虛弦為三焦之傷;雙弦為中寒之候(兩手弦,為雙弦)。如浮弦而寒熱者,少陽;沉弦而寒熱者,厥陰;發熱不惡寒而浮弦者,病溫(風溫春溫,皆浮弦而數);形冷惡寒而虛弦者,三焦傷也。若病無外證,中風(此非外感之中風也)頭眩,筋肉瞬掣而脈弦者,弦為風發之診;若病無外證,腹痛里急而脈弦者,弦為克脾之候(木克土也);若見精氣虛少之證,脈浮而弦者,又為腎不足也(經云:夫浮而弦者,是腎不足也)。故知脈證相關,不可偏斷,必先合脈證,互印其理,而后乃可以分部之法,定其邪之所舍。
經云,“平人食少飲多,水停心下,久久成病,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脈偏弦者,飲也”。又云:“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弦,脈沉弦者,苓桂術甘湯主之”。“懸飲內痛,脈沉而弦者,十棗湯主之”。是弦為病飲之脈也,然傷寒之脈陰陽俱緊,與病飲之脈陰陽俱弦者相似,陽明病脈亦有弦緊者,發熱不惡寒,少陽病脈弦細,而往來寒熱,故診得弦脈,必審其無惡寒發熱之三陽證,始可斷為病飲也。再察其弦脈,若在浮部,知飲之外流皮膚也。若弦脈在中部,知飲之流于經絡也。若弦脈見沉部,知飲之流于肌肉也。若寸脈弦,飲在上焦。關脈弦,飲停中焦。尺脈弦,飲在下焦。在表者,汗而發之;在中者,溫而散心在內者,利而滲之。在上焦則吐之,在中焦則導之,在下焦則利之。是在臨證者消息爾。
【原文】:脈弦而緊者,名曰革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羅按:此是一個虛且寒之脈。革,皮也,若鼓上之皮。
《脈經》云:弦與緊相類。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此非謂浮緊即弦脈,乃謂浮而勁緊,弦之狀也。弦緊相類,惟恐人將弦作緊,將緊作弦,故并舉相形以別之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即所謂端直也;緊者,如轉索無常,即所謂不端直也。端直則不能如轉索,轉索則不能似端直,其為勁急則同,所以相類也。
《義疏》曰:師謂弦與緊合,是成革象。以弦者狀如弓弦之張,按之不移,平直如弦,以指按之,中有脊線應手,脊線兩旁,應指稍寬松軟,此為弦脈之象。即有時言弦勁者,亦言其脊線勁直耳,非全體如粗繩應手也。若緊脈則為氣寒束血,氣束于外,血鼓于內,脈道四旁之小絡,皆形收縮,使榮氣郁而求伸,如合繩者之轉索,愈轉愈緊,乃氣血被郁于內,其行也抑揚不暢,左右彈手,故曰如轉索之無常也。弦為血凝其氣于內,緊為氣束其血于外,內外撐拒,則脈道之膜,硬而平直,遂成革脈按如鼓皮之象,故師曰:弦而緊者,名曰革也。此處弦緊相合,乃亦用而字者,以弦象應指即見,緊象則微加轉指而見,稍有淺深之別。凡曰弦而緊,緊而浮,其兩象差池,但在指法轉側舉按之間,故非心細手和者不辨。假令脈至如轉索,按之不易者(即如索之張,不能左右彈手),又為腎絕也。
【原文】: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病因和病機:虛寒
辯證依據:革脈,虛寒、小產、經水漏下
羅按:此革脈的來由及革脈的脈象。歌曰:“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女人半產或崩漏,男子營虛或夢遺。仲景曰:“脈弦而緊者,名曰革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脈弦而大,輕取為弦,重按為大,此是一個虛寒之脈,得此脈者,婦人則半產漏下。半產,現代叫流產,不足月之生產也。漏下,是女人下血,淋漓不止者是也。男子則亡血失精。亡血為何解?就是血虛或失血過多的一種狀態,失精者,仲景謂“陰寒精自出”,就是說遺精之謂也。為何如此?上虛且下又虛,上虛不制下,上虛不能為下焦提供物質,故下焦虛不受制,有“陰寒精自出”的情況。”這一條的理解,若是“有此脈,當現此證”,是錯誤的理解。就是說是不是理解:革脈出現,在女子就會半產漏下,在男子就會亡血失精呢?這個理解是錯誤的。應當理解為這樣:女子半產漏下,會亡血失精之時,會現一個虛勞脈革脈。“有此證,當現此脈”理解才對。當是應當,不是必然。后邊有治法:婦人半產若漏下者,旋覆花湯主之;脈虛弱者,黃芪當歸湯主之。
注家曰:脈弦者陽不足,故為減為寒;脈大者陰不足,故為芤為虛,陰陽并虛,外強中干,此名為革,又變革也。婦人半產、漏下,男子亡血、失精,是皆失其產乳生育之常矣,故名曰革。
成無已曰:弦則為減,減則為寒。寒者謂陽氣少也。大則為芤,芤則為虛,虛者謂血少不足也。(熊校記:芤則為虛者,汪本虛下增“虛”字。按注義總釋弦減寒氣少,大芤虛為血少,非單言寒少氣、虛少血也。元版上句誤重寒字,謂血少不足也。舊鈔與汪本同。按少即不足,于義為復,少字疑誤衍)所謂革者,言其既寒且虛,則氣血改革,不循常度。男子得之,為真陽減,而不能內固,故主亡血、失精;婦人得之,為陰血虛,而不能滋養,故主半產、漏下。
高學山曰:寸口脈應上焦,脈弦句,謂舉之見弦,按之見大也。或曰:右寸見弦,左寸見大,此說亦合,減者、瘦削之狀,脈體如圓莖,氣血之充也。今浮之而形細如絲弦,若沉之而仍弦,是浮沉俱細,雖細而不失其為圓莖之體矣。乃按之見大,則浮處之見弦,是兩肩減去其圓形,而成蕎麥之象,故曰弦則為減,非弦脈盡減,以浮弦而沉大,故知其上焦之氣,不能充滿脈體,而為減削之貌也。芤、為中空之草,凡物之中實者,則外氣內固,而形自堅小,今浮弦而沉處獨大,則大非本相,而為中虛散漫之象,故曰大則為芤也。減為上焦之陽氣虧空,故曰寒,芤屬下焦之精血耗損,故曰虛,上焦之陽氣虧空,則陰氣上乘,下焦之精血耗損,則陽精下降,陰陽之賊氣,與妄情相得,則夢接鬼交,肺腎之余靈,與殘境相乖,則幻生驚怖,此寒虛相搏之道也。革者,鼓革之義,弦堅大空,有鼓革之象,故合狀之如此,半產、凡不滿十月者皆是,漏下、謂血崩及赤白帶下之類,亡血、指尿血、便血之下出者而言,失精、凡有夢無夢及滑脫者、皆在其中,夫在上之陽氣削弱,不能挈提,在下之陰津虛滑,不能握固,故見種種下脫之癥也。此是虛勞癥,故入虛勞門者為正例,因有亡血一癥而復入此者,鄭重之意也。
黃元御曰:“脈弦而大”,弦則為陽衰而脈減,大則為陰衰而脈芤,減則陽氣不足而為寒,芤則陰血不充而為虛。虛寒相合,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以其陽升而不降,陰降而不升,上熱下寒,陰中無陽,精血失統故也。中氣者,交濟水火之媒,水火不濟,總以中氣之虛。后世醫法不傳,治此乃用清涼滋潤,中氣崩敗,水走火飛,百不一生。今之醫事,不可問也。漏下者,非經期而血下,血暴脫者,謂之崩中,如堤崩而水泄也。血續失者,謂之漏下,如屋漏而水滴也。
旋覆花湯方:
旋覆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
注:新絳即茜草是也,活血通經,經閉瘀阻。
一云:新絳即降真香,《本草乘雅半偈》里降真香名下有以下記載:降真,原名新絳。
又曰∶降真,新絳也,推陳出新。降者大赤,易曰∶干為赤,坎為大赤,貫流先天一氣者歟。主利率類以從陽,遠于絕類以從陰也。燒之真降,詮名降真。蓋真者,仙變通乎天,提挈天地,把握陰陽,獨立守神,命曰真神。故主天行時氣,宅舍怪異,辟邪惡氣。遠于生陽,顯諸死陰之屬者,斂臼消滅,顧赤心在中,重皮鞏固,宛若衛外為固之為陽,藏精起亟之為陰也。仲景先生祖劑,主利脈革之半產漏下,佐以蔥莖前通乎陽隧。君以旋復,誠營血之師帥。旋者周旋,旌旗之指麾,覆者伏兵,奉旌旗之指麾者。而后新降起亟乎陰,衛外乎陽則行者留,留者行矣。本草失列品類,時珍補入綱目,療金瘡折跌出血不止者,此遵祖劑之行留而推展之。副名降真,良有以也。明朝繆希雍所著的《神農本草經疏》對降真香的醫用價值,有過較為詳盡的記載:“降真香,香中之清烈者也,故能辟一切惡氣。入藥以番舶來者,色較紅,香氣甜而不辣,用之入藥殊勝,色深紫者不良。上部傷,瘀血停積胸膈骨,按之痛或并脅肋痛,此吐血候也,急以此藥刮末,入藥煎服之良。治內傷或怒氣傷肝吐血,用此以代郁金神效。”現代考降香性味辛溫,入心、肝二經,主治:金瘡出血,跌打損傷,疼痛,瘀血腫痛等癥。
黃芪當歸湯方:
黃芪三兩,當歸半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黃芪當歸湯,《蘭室秘藏》名為當歸補血湯,《濟陽綱目》取治一切去血過多之證。此用之以治半產漏下,其旨符合也。
【原文】: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 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注家曰:問:我曾被人問答不出的難題,怎樣才會產生緊脈呢?老師答:若發汗太過,或者催吐,導致肺臟虛寒,可致緊脈;若咳嗽的病人,因喝冷水,致寒飲內停,也能產生緊脈;若患虛寒腹瀉,因胃中虛寒,同樣可致緊脈。緊脈的產生,大多與寒邪有關,這在臨床比較常見。如寒飲病人,每見脈象弦緊,少陰病陰盛陽虛下利,脈象也會見到沉緊。《內經》說:“諸緊為寒。”《金匱》說:“寒令脈急。”這都表明緊脈與寒邪有密切的關系。但是必須知道,這種關系并不是絕對的,脈緊的不一定必有咳嗽下利,咳嗽下利也不一定就現緊脈,應該脈癥合參,才得全面。即以緊脈為寒來說,也有寒實與虛冷的不同,也應作具體分析,以免拘執片面。
《金鑒》曰:此詳申上條,諸亡陽榮衛不足之人,而見緊脈之義也。曾為人所難,問緊脈為寒實之診,虛冷亦見緊脈,是從何而來也?師曰:假令其亡汗表虛,若吐胸虛,下利里虛,寒邪乘虛為病,或外感寒邪,或內飲冷水,或中寒陰化,皆令脈緊也。若與浮同見,無汗,則為傷寒實邪;有汗,則為亡陽虛邪。與沉同見,腹痛不便,則為中寒實邪,腹痛下利,則為中寒虛邪。由此推之,凡諸實脈從虛化者,即未可謂之實矣。
程應旄曰:緊則為寒,稱曰乘脈,今復列之殘賊何義?曰:虛則為人乘,實則乘人,凡脈皆然,不獨緊也。
【原文】:寸口脈浮而緊(通行本:浮大),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緊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不出(通行本誤作: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饐。
注家曰:寸口脈浮大而緊,指六脈皆浮大而緊也。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則非陽明,如醫反用下法醫治,此為錯誤而相反的治療方法,則從前浮脈變而為無血之虛,緊脈變而為胃冷之寒。虛寒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與飲冷水。其人得水寒之氣,冷與虛相搏于胃中,故必饐也。饐者,氣饐馇結有聲,即今之呃逆也。
《醫門法律》云:寸口脈浮大,病全在表,醫反下之,則在表之陽邪下陷,而胃中之真陽不治,遂成結胸等證,故為大逆。浮主氣,故曰無血,即浮為在表,未入于陰之互辭。大即為寒,見外感之邪,全未外解也。中有一證,下陷之邪,與藏氣相搏而為腸鳴者,此必未嘗痞結至極,蓋痞結即不復轉氣也。醫不知其人邪已內陷,當將差就錯,內和其氣,反飲水令大汗出,是下之一損其胃中之陽,飲水再損其胃中之陽,腹中之邪,隨汗出還返于胃,與水氣相搏,且夾帶濁氣,上干清氣,其人即饐。饐者胃氣垂絕之象,傷寒之危候也。然其死與不死,尚未可定。蓋脈之浮大,本非微弱之比,而邪之內陷,當大逆者,止成腸鳴小逆。倘發饐已后,陽氣漸回,水寒漸散,仍可得生。觀后條仲景謂寒聚心下,當奈何也?此則聚而不散,無可奈何,仁人之望絕矣。
經云:脈浮大,應發汗,若反下之,為大逆。浮大之脈,邪在表也,當發其汗,若反下之,是攻其正氣,邪氣得以深入,故為大逆。浮則無血者,下后亡血也;大則為寒者,邪氣獨在也。
成無已曰:寒邪因里虛而入,寒氣相搏,乃為腸鳴,醫見脈大,以為有熱,飲以冷水,欲令水寒勝熱而作大汗,里先虛寒,又得冷水,水寒相搏,使中焦之氣澀滯,故令饐也。
羅按:對照上一條:“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脈浮而大,也有例外的情況,這個可下而不能發汗也。
【原文】:寸口脈濡而弱,濡即惡寒,弱即發熱,濡弱相搏,藏氣衰微,胸中苦煩,此非結熱,而反薄居。水漬布冷銚貼之,陽氣遂微,諸府無所根據,陰脈凝聚,結在心下而不肯移。胃中虛冷,水谷不化,小便縱通,復不能多。微則可救,聚寒不散,當奈何也!(佚,依《醫門法律》補)
注家曰:此見寸口陽脈濡,陰脈弱,乃藏氣素衰之征。陽濡則惡寒,陰弱即發熱。其人胸中苦煩,即為虛煩,不當認為結熱,而以水漬布冷貼,重傷其胸中之陽也。蓋胸中之陽,為諸府之所根據籍,陽氣一微,陰氣即凝結心下,如重陰蔽,胃中水谷,無陽以化,而水寒下流。小便縱宣通,然陽不化氣,復不能多,履霜堅冰,可奈何耶?亦因平素脈之濡弱,知其胸中之陽,不能復辟耳。
【原文】: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羅按:本條講陰盛陽欲絕的脈癥。寸部脈微,微為陽氣衰微。仲景云:“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浙惡寒也”;尺部脈緊,緊是陰寒內盛。陰邪常盛而陽衰,故病人虛弱,衛氣衰而衛外不固,固令多汗,汗則陽氣外亡,所以說絕不見陽。
成無已曰:寸微為亡陽,尺緊為陰勝。陽微陰勝,故云虛損。又加之多汗,則愈損陽氣,是陰常在,而絕不見陽也。
張令韶曰:寸口脈微,陽氣衰也。遲脈緊,陰氣盛也。陽衰陰盛,以致其人虛損而多汗也。微與緊,陰脈也,虛損多汗,陰病也,以陰病而見陰脈,則知陰常在而不見有生陽之義矣。故曰: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程知曰:言寸微尺緊,為虛損多汗之證也。寸微弱為亡陽,尺緊急為陰勝,陰勝于內,陽絕于外,故為虛損多汗。
《義疏》曰:寸主陽而尺主陰,寸主氣而尺主血。寸口脈微,氣之衰也,其治在肺。尺中脈緊,血之寒也,其治在腎。氣血虛寒,外為液脫,精氣不能秘固,由于肺腎不交。其人無外證而形弊氣索,常多汗出之證,此為虛損多汗,非病氣之在標也。經云:陽氣有余,為身熱無汗;陰氣有余,為多汗身寒;陰陽俱有余,則無汗而寒。此見寸微尺緊而多汗,又無外證,乃陰氣常在,絕不見陽,為陽氣虛損之癥,治當以參、耆、歸、芍、附、桂、龍、牡之屬進退為劑。汗證多端,要當平脈辨之。
【原文】: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隱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曰泄風,久久為痂癩。
羅按:仲景云:“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此是肝虛,大概來源于味過傷筋。痂癩:皮膚潰爛結痂,西醫認為是一種菌引起的皮膚病,西醫的觀點沒錯,對的。“物先腐然后蟲生”是經氣一虛,人的抵抗力量差了,很奇怪的,就是經氣虛的地方滋生真菌,其它的地方不生,所以真菌就寄生了。“寸口脈浮而大”,反映是透表欲汗的一種脈,然而因風邪閉表,而汗不得出,故代謝產物積于皮膚之表,表氣不通,故形成諸皮膚病。所以治此類病,解表是必須的。
成無己曰:痂癩者,癘風也,眉少發稀,身有乾瘡而腥臭。脈象浮而大,浮是感受風邪,大是邪氣盛。風邪與正氣相互搏結,輕則邪犯肌表而出現皮膚出疹,身體瘙癢,名叫泄風;重的風邪久羈不去,皮膚潰爛結痂,而形成痂癩。
注家曰:本條講泄風的脈癥與病機。本條脈浮大,乃正虛而邪風外襲,因而發生隱疹或痂癩。隱疹的特點為周身皮膚瘙癢,乃是風邪外泄于皮膚,所以名為泄風。風邪從皮膚入于經脈,則可能發生痂癩癘風。由于癘風發病較慢,所以說久久成痂癩,并不是隱疹的必然結果。但是癘風之前,確有先發隱疹的,亦不可不知。是一種風邪疏泄的狀態,告訴需要顧護津血。這個患者也就是這樣,因為痂癩的出現,你要存津液而解表,這個病傳規律非常典型,病案初診時用的是小品漏蘆連翹湯。用藥后患者皮疹消褪很多,其他不適癥狀也減輕大半。但仍然處于痂癩狀態(皮疹)。這就告訴需要存津液而解表。二診,需要用小品漏蘆湯。小品漏蘆湯和小品漏蘆連翹湯是一對姐妹方,小品漏蘆湯就是在小品漏蘆連翹湯的基礎上去掉連翹,加白薇和白芍來養津血。風水病傳溢飲和風水的基礎方是甘草麻黃湯,病傳根據陽明層面熱結燥的不同有不同的配伍關系。這患者的燥比較明顯,所以在小品漏蘆連翹湯的基礎上去增加了養津液的方法:以白芍、白薇養津液。
《義疏》曰:此亦示舉按異象法也。脈浮而按之大,浮為風虛者,言浮之屬虛風者,其象應指,如按綿絲,即浮且兼緩之象,凡浮之屬風者皆如此(血虛之浮,如木在水面,其象輕浮,加按即逝)。浮象見于外,大象見于里,輕舉象如綿絲。浮于膚表,知風入而腠理疏也(凡浮緩如綿之脈,當有汗);重按大而鼓指,知在脈之氣強也。腠疏易襲外風,氣強易化內熱,虛風與熱相搏,則汗出濕留玄府(汗孔也)蓄而化熱。
《內經》云:“汗出見濕,乃生痤痱”。今加氣強相搏,故成隱疹。象如疹粒,隱隱見于皮膚之間,初起如蚊蚤所嚙,煩癢異常,搔之隨手而起,甚則遍身皆癢,多熱則成赤疹,多濕則成白疹(大抵赤疹遇熱則甚,寒則減,白疹遇雨則甚,遇晴則減)。癢者名曰泄風,以氣強而郁,風邪外泄于皮膚也(陽明虛證之身癢,其癢甚微,如蟲行皮中,且不因痤、痱、隱疹而癢也)。治當袪風以泄氣強,滲濕而清榮熱。若久久不愈,因搔癢太多,濕邪內入血分,榮熱化腐,當傳為痂癩。痂癩者,結痂之癩疾也。干瘡腥臭,多生于頭部,甚則眉少發稀,皆血濁不潔所致也。
漏蘆連翹湯方:《小品方》治傷寒熱毒,變作赤色癰疽、丹疹、腫毒,及眼赤痛,生障翳,悉主之方。兼治天行。
漏蘆二兩,連翹二兩,黃芩二兩,麻黃二兩(去節),白蘞二兩,升麻二兩,甘草二兩(炙),大黃二兩,枳實三兩(炙)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相去二食頃更服。熱盛者,可加芒硝二兩。忌海藻、菘菜等物。漏蘆為菊科植物的根。味苦,咸寒。主皮膚熱。惡創,疽痔,濕痹,下乳汁。瘡瘍如麻豆。生,清熱解毒,消癰腫,下乳汁。漏蘆味苦咸,性寒。有清熱解毒、消癰下乳、舒筋通脈等功效。可用于治療乳癰腫痛、癰疽發背、瘰疬瘡毒、乳汁不通、濕痹拘攣等病癥。
白蘞:味苦,平,微寒。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癎,溫虐,女子陰中腫癰。
黃芩:大寒,無毒。主治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升麻:味苦,微寒,無毒。主解毒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大黃、枳實(承氣湯之義):陽明藥,治療大便干燥,口舌生瘡,口臭,消谷善饑,或牙齦出血。一這些藥物全是陽明藥物,針對陽明火毒,陽明熱毒,陽明內熱證,是陽明里證實證熱證。
麻黃:辛溫之麻黃和大苦大寒三黃等結合,不在是單一解表;同時發越火毒,發越郁熱,推陳出新,這個表,也是針對伏邪。二麻黃是針對表證,同時發散火郁。
【千金連翹漏蘆湯加梔子厚樸湯治療頑固痤瘡】鄧文斌
張某,女,16 歲,高三學生,綿陽市涪城區人,2016 年 3 月 15 號就診。主訴:患者因為面部生痤瘡,四處治療不見效果,經人介紹到我處治療。
體征:中等個子,面白而胖,臉上長滿紅色痤瘡,有的消失了,有的又在新長,微癢。怕冷,沒有發熱,流鼻涕,沒有身疼,不出汗,夏天出汗也比較少。吃飯正常,口干,想喝水,口不苦,沒有惡心,舌質紅,舌苔薄黃,大便經常干燥,小便微黃,偶爾有腹脹,月經正常。左脈洪數,右脈洪數。
分析:患者一個痤瘡為什么反復不見效果?紅色痤瘡,口干,想喝水,舌質紅,舌苔紅,大便干結,脈洪數,這些是典型的陽明內熱郁閉,一般的醫生都可以看出,清熱解毒的,涼血散瘀的藥都會開,又為啥不見效果?患者不出汗,夏天出汗也少,怕冷,這就是說明患者有寒邪長久存在,如果不解除外在的表寒邪,清再多的陽明內熱無濟于事,陽明內熱沒地方透發出去,只有外在的寒邪走了,不閉塞毛竅了,里面的陽明內熱才可以通過毛竅而被透發走,從而痤瘡也就好了,《內經》中有“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口不干,口不苦,不惡心排除少陽證;沒有納差,大便稀溏,排除太陰證,沒有精神差,困倦,脈沉細,沒有少陰證。辨證:太陽陽明證。處方:連翹漏蘆湯。
方藥:麻黃 10 克,大黃 6 克(后下),黃芩 15 克,枳實 12 克,升麻 15 克,白蘞 20克,漏蘆 20 克,連翹 12 克,白芷 10 克。一劑浸泡三十分鐘,煎煮四十分鐘,分四次喝完,4 劑喝一周。3 月 20 號,患者來說大便通了,痤瘡不癢了,減少一些,因為高考壓力大,焦慮,睡眠差,其他與一診差不多,在一診處方里加梔子厚樸湯解郁除煩安神助眠,4 劑。26 號三診,痤瘡基本消失干凈,失眠也好了,去梔子厚樸湯,繼續服用一診處方 6 劑。
后來很長時間沒有來,過了一段時間帶其他同學來看病,說藥太苦,好的差不多就沒有來了。
【原文】: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羅按:三焦水道以通為順,寸脈候上焦,尺脈候下焦,“在尺為關”,說在浮而大脈,在尺脈上顯示下焦不通,下焦不通則不得小便;浮而大脈,在寸脈上顯示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吐逆,故令上焦水不得運,欲納不能,格而拒之,故令吐也。水道不通,陰陽氣不能交通于上下,此為關格。
注家曰:寸口脈浮而大,浮主正氣虛,大主邪氣實。浮大脈見于尺部的,是正虛于下,邪氣關閉下焦,而致小便不通,即“關”;浮大脈見于寸部的,是正虛于上,邪氣格拒上焦,故吐逆,為“格”。
注家曰:本條講關格的脈癥特點。所謂浮為虛,大為實:是以脈象論證正虛邪實的病理關系,臨床病癥往往是正虛邪實同時存在,關格也是這樣,乃正虛邪實,氣機升降失常的緣故。浮大脈見于尺部,是下焦邪閉,正虛氣化不利,以致不得小便,所以說“在尺為關”。浮大脈見于寸部,是上焦邪壅,正虛氣逆不降,以致吐逆,所以說“在寸為格”。
《金鑒》曰:平脈以脈內外候關格,此以脈尺寸候關格。于此推之,凡陰陽盛極皆病關格,而不必定在內外尺、寸也。寸口脈浮而大,浮為正氣虛,大為邪氣實,在尺則陰邪實,關閉正氣不能宣,名曰關,關則不得小便也。在寸則陽邪實,格拒正氣不能化,名曰格,格則吐逆也。
張錫駒曰:浮大之脈在于尺,則為關陰,陰氣不能施化,故不得小便。浮大之脈在于寸,則為格陽,陽氣不能宣通,故吐逆。
成無己曰:浮則為正氣虛,大則為邪氣實。在尺則邪氣關閉下焦,里氣不得下通,故不得小便。在寸則邪氣格拒上焦,使食不得入,故吐逆。
方中行曰:《素問》曰:“精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尺以候陰。關,閉也。不得小便者,陰閉于下,則內者不得出也。格,拒也。吐逆者,陽拒于上,則外者不得入也。
張隱庵曰:浮大之脈在于尺,則陰氣不能上交而關陰于下,故名曰關。浮大之脈在于寸,則陽氣不得下交而格陽于上,故名曰格。夫關陰而不得陽熱之化,則不得小便;格陽而不得陰液之資,則吐逆。
【大承氣湯治關格(腸梗阻)醫案】張仁宇:
張某,男,57 歲。因急腹痛四日,于 1959 年 5 月 6 日求治。無熱,初起嘔吐頻頻,均為胃內容物。現僅見干嘔,渴欲飲水,飲后而吐,因此病人畏懼飲水。大便已三日不解,小便一日內點滴全無。精神萎頓,唇干舌絳,被黃燥苔,口噴臭氣,上腹部膨脹如鼓,腹硬拒按,臍下有一黃瓜狀物,壓痛明顯。聽診:隆起處時有金屬音及水過氣聲發生,發生時劇烈絞痛,呼號甚慘。面色蒼白,頭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弦緊數。診為“腸梗阻”,《外臺秘要》列為“關格,囑住院開刀。因病人家境困難,年老病重,無法開刀,為處一方:
大黃 15 克,芒硝 15 克(沖服),厚樸 9 克,枳實 9 克,蔞仁 30 克(細搗),法半夏9 克。煎藥兩碗。
服第一碗,本未嘔,因飲水作嗆,嘔出大半。又緩服第二碗,病人感腹部大痛。聽診得水過氣聲如潮,其后疼痛逐漸消失。后下硬糞塊,然后稀便,腹部大舒松。夜半,病人饑餓索食,喝稀粥一碗入睡,后調理而愈。(中醫雜志)
注家按:本案二便俱備,類似中醫之“關格”證。脈證所見,乃燥屎內結,故予大承氣湯一劑通導而愈。
【原文】: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逮。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者,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注:三焦無所仰:仰,恃也,是說三焦失去依靠。不仁:失去感覺,不知痛癢。“酢”古與“醋”通用,即噫氣而醋心吞酸。
注家曰:寸口的脈微而且澀,微是衛氣衰而不行,澀是榮氣弱而不及,榮衛不能相互資助,三焦失去依靠,身體麻痹,不知痛癢。榮氣不足,則身體煩疼,口難言語;衛氣虛弱,則灑淅惡寒,頻頻呵欠。三焦不能各司其職,上焦失職,噫氣而吞酸;中焦失職,不能消谷,不要進食;下焦失職,則二便失禁。
本條講由于榮衛不能相助,以致三焦失職的病癥。營衛虛衰,不僅衛外不固,而為灑淅惡寒呵欠,營血不足,而為肢體麻痹不仁或煩疼難言。即上、中、下三焦,亦會受到影響而不能善其職事。上焦主受納,中焦主熟腐,下焦主分泌清濁;三焦失職,就會出現噫氣吞酸、消化無力、大小便失禁等癥。
《金鑒》曰:凡經脈內外,榮衛也,藏府內外,三焦也。故經曰:榮行脈中,衛行脈外。上焦心肺主之,中焦脾胃主之,下焦肝腎主之。分而言之,榮也,衛也,三焦也;合而言之,皆本乎一氣之流行,隨其所在而得名也。脈微而澀,榮衛不足,不足則榮衛不能相將而行,三焦無所仰賴,故身體周痹不仁。榮氣不足,故身煩疼,口難言語;衛氣不足,故惡寒數欠也。上焦司降,降者清中之濁;下焦司升,升者濁中之清;中焦司升降,清者令其上升,濁者令其下降。今榮衛不相將而行,三焦無所仰賴,故不能各歸其部,而失其職矣。上焦不歸,則濁氣不降,噫氣而吞酸;中焦不歸,則升降相違,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則清氣不升,故不能約束而遺溲也。
方中行曰:衛主氣,不行,言不用事也。榮主血,不逮,不及也。不能相將,言榮衛不能和諧、不能相與也。仰,依賴也。痹,頑痹也。不仁,言不知痛坢、不省人事也。難言者。心虛神短、舌強而聲不出也。惡寒、數欠者,衛疏表不固,不能御寒,所以氣乏而好為欠也。不歸其部,言不還足其所有之分內也。酢吞,吞酸也;吞酸則受納妨矣。不能消谷引食者,言不司腐熟也。遺溲者,言不司約制也。
張令韶曰:此言榮衛之氣出于中土,而三焦之氣又仰籍于榮衛也。寸口脈微則衛氣不行,澀則榮氣不足,不行不足則榮衛不能相將,而三焦無所仰籍,以游行出入內外矣。三焦無所仰,則不能出氣以溫肌肉,面身體痹,不仁矣。榮為血,血不足則尤以榮筋骨曲煩疼,尤以榮口唇而難言。衛者,衛外而為固也,衛氣虛則不能衛外惡寒。陽氣行于陰則寐,今欲下行于陰故數欠。三焦各有部署,三焦無所仰則不能歸其部矣。上焦之氣出胃上口,不歸則噫而酢吞。中焦之氣并胃中,不歸則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之部別回腸,注膀胱,不歸則遺尿。以是知三焦之氣,俱籍榮衛之氣以游行出入者也。
【原文】: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氣衰則面色黃,榮氣不足則面色青;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注家曰:寸口脈微而且澀,微是衛氣衰弱,澀是榮血不足;衛氣衰弱,則面色萎黃,榮血不足,則面部色青。榮好比根本,衛好比枝葉,今榮衛俱衰微,則無論根本枝葉皆已枯萎,因而有形寒栗,咳嗽氣逆,痰唾腥臭和吐涎沫的癥狀。本條討論榮衛衰微的脈癥。衛為氣,榮為血,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血不足,所以面色青黃。《內經》云:“子能令母虛。”脾土為肺金之母,肺主氣,肺氣虛則脾氣亦虛,脾色見于面部而黃;肝木為心火之母,心主血,心血虛則肝血亦虛,肝色見于面部而青。心榮肺衛俱虛,所以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
《金鑒》曰:此詳申榮衛上焦之證也。面色黃青,榮衛不足之色也。惡寒而栗,咳嗽唾腥,吐痰涎沫,肺損之證也。肺主皮毛,皮毛者,榮衛之所居,故肺損則皮聚而毛落,榮衛枯槁也。
成無己曰:榮行脈中為根,衛行脈外為葉,根葉俱微,則陰陽之氣衰也。
【原文】: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水(一作而)入于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注家曰:寸口脈微而且緩,微是衛氣不能固護,則腠理空虛;緩是胃氣有余,胃氣有余則飲食消化如常。食物得胃氣的消化,才有脈道的運行,津液輸送到經脈,才有榮血的形成。榮盛不與衛和,則衛虛不固,所以其膚必疏,三焦喪失掉正常功能,就會發生下血如崩。本條講榮盛衛疏,三焦失常,可發生血崩。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血相互依附,保持動態平衡。假如榮盛衛虛,則氣弱不能攝血,可能發生血崩。
成無已曰:衛為陽,微為亡陽。脈微者,衛氣疏,衛溫分肉、肥腠理,衛氣既疏,皮膚不得溫肥,則空虛也。經曰:緩者胃氣有余,有余為實,故云緩者胃氣實。《內經》曰:食入于胃,淫精于脈。是谷入于胃,脈道乃行也。
《針經》曰:飲而液滲于絡,合和于血,是水入于經,其血乃成也。胃中谷消水化而為血氣,今衛疏榮盛,是榮氣強而衛氣弱也。衛氣弱者,外則不能固密皮膚而氣為之疏,內則不能衛護其血,而血為之崩。經,常也。三焦者,氣之道路。衛氣疏,則氣不循常度,三焦絕其常度也。
【原文】: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于膈上也。
注家曰:寸口的脈弱而緩,弱是胃中陽氣不足,緩是胃中谷氣有余,噫氣吞酸,飲食不下,這是氣滯不化,填塞于膈上的緣故。本條說明胃弱食滯,而為吞酸噫氣。中焦虛弱,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則停滯不運,郁而生熱,所以噫氣吞酸,胸膈滿悶而食不下。
【原文】: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饑,饑而虛滿不能食也。
注家曰:寸口的脈弱而遲,弱是衛氣不足,遲是榮中有寒,榮就是血,血受寒邪則發熱,衛是陽氣,陽氣微的心內饑餓,然而雖覺饑餓,但終因虛滿而不能食。
本條講衛虛榮寒的脈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衛氣虛而不固,則榮血易受寒邪侵害,相爭于外則發熱。榮衛皆為水谷之精氣所化,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今衛氣衰微,亦與中焦陽氣虛滯有關,所以雖然氣虛而饑,卻終因虛滿而不能飲食。
【原文】:寸口脈弱而澀,尺中浮大,無外證者,為病屬內傷。
注家曰:寸口脈弱者陽氣不足,尺中浮大,尺為陰脈,浮為陽,此為陰中見陽,無外證者,是為病內傷。
黃竹齋曰:寸門脈弱而澀者,上焦榮衛氣血俱虛也。尺中脈宜沉小而反浮大者,下焦正氣不藏也。審其無頭痛、項強、惡寒發熱之外證者,為病屬勞損內傷也。
《義疏》曰:脈弱血虛,謂寸口脈舉弱而按澀也。弱為氣微,澀為血虛。氣微血虛,尺中當沉而細。乃尺中今浮大者,此腎精不藏之候,若虛軟而浮大者,當為陰虛;若孤硬而浮大者,當為陽虛;無外證者,謂不兼外感寒熱諸證,乃可決病屬內傷,知為腎精之損。若一時病氣不變,令尺中浮大,或為關而不得小便,成為風熱中于下焦之類,則不盡屬內傷也。
【原文】:寸口脈弱而澀,尺中濡弱者,男子病失精,女子病赤白帶下。
病因和病機:虛勞,上下皆虛
羅按:這條跟那一條“脈弦而大,弦而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摶,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病機一樣,就是陰陽俱虛,上下皆虛,上虛不能制下,下焦虛而不固。寸口脈弱者陽氣不足,寸以候上焦,上焦虛也;又寸以候陽,陽虛也;尺中濡弱者,濡者津血少,弱者陰已虛,此上焦虛不能制下,下焦少陰腎脈陰陽俱虛不能固精也,故在男子則病失精,在女子病赤白帶下。其實“精”和“帶下”均是相類的物質,就是已經存在人體當中,此處的精不是指精子,而是前列腺液;婦人的帶下,就是陰道液,存在于某此腺體中。
黃竹齋曰:此承上節寸口脈弱而澀,尺中浮大者,為內傷初病,“邪氣盛則實”之候;尺中濡弱者,男子病失精,女子病赤白帶下,日久“精氣奪則”虛之候也。
《義疏》曰:寸口脈弱而澀,氣弱而血虛也,氣弱血虛,當榮衛行澀,血痹不和,乃尺中脈獨濡滑者,下焦之氣不攝也(濡,軟,與血主濡之之濡有辨。血濡當音儒,義作潤釋)。濡而兼滑,虛滑流利之象,寸關皆弱澀,而濡滑獨見尺中,故在男子則精關不固而為失精(失精統夢遺、自遺言之),在女子則子宮氣陷而為帶下。赤為漏,白為帶,然五色下注,皆可稱帶,故又有青、赤、黃、白、黑五帶之名,以五藏分屬治之。
【原文】:寸口脈洪而大,數而滑。洪大則榮氣長,滑數則衛氣實。榮長則陽盛拂郁,不得出身;衛實則堅難,大便則干燥,三焦閉塞,津液不通。醫發其汗,陽氣不周,重復下之,胃燥干蓄,大便遂擯,小便不利。榮衛相搏,心煩發熱,兩眼如火,鼻干面赤,舌燥齒黃焦,故大渴。過經成壞病,針藥所不能制,與水灌枯槁,陽氣微散,身寒溫衣復,汗出表里通,然其病即除,形脈多不同。此愈非法治,但醫所當慎,妄犯傷榮衛。(此條已佚,依《醫門法律》補)
此見榮衛強盛,三焦堅實之人,雖發其汗,未必周到,必須更汗通其怫郁。若誤下之,則熱證百出,遂至過經而成壞證,針藥所不能制,勢亦危矣。與水灌令陽散汗出,因而病愈,以其人榮衛素盛,故幸痊耳。然人之形脈,多有不同,設榮衛素弱,將奈之何?故叮嚀云:此愈非法治,醫當謹持于汗下之先,勿使太過不及,乃為盡善。若不辨形脈之強弱,而憑臆汗下,必犯太過不及之戒,而傷人之榮衛矣。
【原文】:寸口脈洪數,按之弦急者,當發癮疹;假令脈浮數,按之反平者,為外毒,宜清之;脈數大,按之弦直者,為內毒,宜升之,令其外出也,誤攻則內陷,內陷則死。
注:癮疹是一種皮膚出現紅色或蒼白風團,時隱時現的瘙癢性、過敏性皮膚病。本病以皮膚上出現瘙癢性風團,發無定處,驟起驟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跡為臨床特征。急性者驟發速愈,慢性者可反復發作。古稱風瘩癌、風疹塊、風疹等。本病相當于西醫的蕁麻疹。
羅按:“寸口脈洪數,按之弦急者”,是指寸口脈,浮取是為洪數。“按”,用力按,是沉取之意,沉取弦急。經曰:“氣獨盛者,則脈強。陽迫氣血,則脈數”。故洪數之脈,為氣血皆盛,熱也。按之弦急者,陽中伏陰,氣血外透,當向表發為癮疹。“假令脈浮數,按之反平者”,浮取脈浮數,沉取反平,和平者是也,里無病,是謂熱已透表,無陰伏之狀,熱毒在外,為外毒;“脈數大,按之弦直者,為內毒,宜升之,令其外出也,誤攻則內陷,內陷則死”。脈數大,按之弦直者,陽中伏陰,陰阻氣血不能外透,留而為內毒。宜用升發之藥發之,令其毒由里至外出也;誤用攻法則益虛其里,熱毒則內陷,內陷則死。此為病向里發則兇,病向表透則吉之謂也。經曰:問曰:脈脫,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黃竹齋曰:此節言發隱疹之證,脈候及其治法也。寸口脈洪數者,陽熱盛于表也。按之弦急者,寒邪伏于里也。寒邪伏于榮血之分,郁而為熱,發于肌腠,見于皮膚,則為隱疹。隱疹即出,假令脈浮數,按之反平者,為毒已外發,宜以清解之劑,散其余邪;若脈數大,按之弦直者,為內毒猶盛,宜以輕升之劑,令其外出也。若以為熱實,誤服攻下之劑,則毒邪內陷,內陷入臟則死矣。
《義疏》曰:此亦合舉按兩象,權量決病之法。以洪為氣血外盛,數為氣血外熱,洪與數合,氣熱血沸于外,病機悉向外發可知。按之弦急,為血凝仍有流動之象,洪數之象在外,弦急之象在里,兩者相較,則外盛之力甚于內凝之力,知弦急之脈,必不能轉勝洪數,令邪內陷,故當但發隱疹,熱毒外流皮膚而已。所謂外毒、內毒者,以瘡瘍之類甚多,方書隨病立名,不可勝紀,求源之治,當首分毒之在內在外,故師以內毒、外毒統之。假令脈浮數者,表熱也,按之反和平者,里無邪也,表脈而證為瘡瘍,外無寒熱,此熱邪在外之脈,而非外感之脈,治宜清涼解毒,榮氣清而毒自化。若脈象數大,數大而不浮盛,己有氣實于里之象,再加按之弦直,此氣血凝結于內,為毒邪內陷,證為內毒,治宜升氣外托,用耆、歸之屬隨證佐使,令其毒向外解,若誤以數大為熱,弦直為實,而誤攻之,則毒邪內攻,變證蜂起,不死何待
【原文】:寸口脈洪數,按之急滑者,當發癰膿;發熱者,暴出;無熱者,久久必至也。
羅按:寸口脈,浮取為洪而數,洪數者為氣血俱盛,沉取急滑者,里熱已盛也,熱當腐肉化膿,當發為癰膿。“發熱者,暴出”,應當為“發熱者,必暴出也”,發熱之后,很快見到瘡癰;“無熱者,久久必至”,是云今雖無表熱,里熱必往外走,雖然時間長一點,但也會出表,久發為瘡癰。
黃竹齋曰:寸口脈洪數,按之急滑者,熱邪郁結于經絡之間,留而不去,畜聚而成癰膿也。若發熱者,毒欲成膿,將暴出也,若無熱者,毒勢猶深,久久必至發出也。
《義疏》曰:脈象洪數見于舉,氣熱血沸于表,急滑見于按,血溢行疾于里,表里皆氣熱血實,未有不榮氣熱腐而化癰膿者也。此衛散故脈洪,榮溢故滑數,邪盛氣壅,脈熱肉敗,故曰當發癰膿。謂平人無病而得此脈,見此脈知預發此證,所謂脈乃氣血先見也。經云:“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蓋雜病發熱,無不由于血痹。著,即痹著也。若得洪數按而急滑之脈,外見發熱,則血已內著有定處,癰膿不久即見,故曰:“發熱者暴出”。若外無熱而得此脈,不先治之,亦未有久而不血著,發熱成癰者也,故曰:“無熱者,久久必至也”,此指癰膿之發于外者,如癰疽發背之類是也。
【原文】:寸口脈浮滑,按之弦急者,當發內癰;咳嗽胸中痛為肺癰,當吐膿血;腹中掣痛為腸癰,當便膿血。
羅按:寸口脈,浮取為浮滑,氣血熱盛于表,沉取弦急者,里熱已盛也,熱當腐肉化膿,當發為癰膿。脈浮而滑,里有熱也,按之弦急者,按之弦急者,陽中伏陰,此為熱郁,熱郁于內,不得發也,必發內癰。如:數而實,或滑,“咳則胸中隱痛,為肺癰”,當吐膿血。若脈緊而數,膿為未成;緊去但數,膿為已成。脈滑而數,腹中掣痛者,為腸癰,當便膿血。掣,抽也。脈滑,往來流利,如盤走珠,應指圓滑,往來之間有一種回旋前進的感覺,可以理解為流利脈。主痰飲、食滯、實熱諸證。《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滑者陰氣有余也。痰飲、食滯皆為陰邪內盛,氣實血涌,鼓動脈氣故脈滑。若邪熱波及血分,血行加速,則脈象滑數相兼。張志聰說:邪入于陰,則經血沸騰故滑也。所以有滑脈主實的說法。
仲景曰:“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也”。夫肺癰者。由寒熱之氣。內舍于肺,風寒得以乘之。肺癰是由風熱邪毒蘊滯于肺,熱壅血瘀,血腐化膿而成,“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以發熱、胸痛、咯吐腥臭膿血痰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病。
《義疏》曰:脈浮滑,謂浮部脈滑也。浮滑為血溢外實于表,按之弦急為血凝化熱于里,化熱則行疾,故脈急,血氣外實而內痹,必榮著脈熱,故當證發內癰。以滑則血實,急則氣壅,氣壅血熱,未有不內化癰膿者也。但病氣所舍,仍當合證辨之,故曰咳嗽胸中痛,為肺癰,當吐膿血;腹中掣痛為腸痛,當便膿血。肺癰之證,當咳嗽胸中痛,初起則口中辟辟燥,咳上氣,兩胠滿,鼻塞清涕,不聞香臭,胸中隱隱痛,時時振寒,濁唾腥臭,久久吐如米粥,或唾膿血。脈遲緊者,膿未成,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當和榮解毒。總以腹痛,手不可按,身皮甲錯而腹中掣痛者,方為癰證諦也。大腸癰者,多小便自調;小腸癰者,多溺澀淋痛,以小腸主泌別故也。眠食如常者易治,加內證坐臥不寧,煩不能寐者為逆。男女皆有之。患腸癰者不可驚,坐臥皆宜徐緩,進食宜稀糜,食毋過飽。其隨證病變,不可悉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