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諸篇中,《逍遙游》最有名,流布也最廣,然而緊接其后的《齊物論》卻最能體現莊子思想的深刻性和內質,也是閱讀難度較大、極易引人誤讀的一篇,即以篇名而論,究竟該讀為“齊物-論”還是“齊-物論”,就已聚訟紛紜。2023年2月13日,“聚珍12點·午間日讀書”如期舉行,《〈莊子〉通識》《莊子講義》責任編輯黃飛立、編輯董洪波把自己閱讀《莊子》·《齊物論》的感受和體會與廣大讀者進行了分享。
“知人論世”,要想了解一個人的思想,當然首先是了解這個人。然而莊子留給我們的信息實在是太少了。《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在說“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后,就只說他“明老子之術”,以及辭官楚威王這件事。
而在《莊子》一書中,關于莊子的記載就豐富了些,我們大致可以知道他“困窘織屨,槁項黃馘”,也就是很貧窮,以織草鞋為生,所以經常面黃肌瘦,但他卻始終保有生命的尊嚴,在遇到強勢者的凌辱時能回懟,而且是以講故事的方式,即他所擅長的“寓言”方式,比如著名的“轍中之鮒”的故事。而通過與莊子一直相愛相殺的惠子(惠施)的多條記載,我們看到了莊子很有溫度的一面。盡管莊子一直以駁倒惠子為樂,且為了表達自己的理念不惜把惠子塑造成“反面典型”,但當惠子去世后,他借著“運斤成風”的故事深情而又悲痛地說:“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其實,也許莊子并不在意我們這些后人對他的了解有多少,他主要是憑借他的觀念和思想而存在的。不過我們首先要明白的是,《莊子》一書,并不完全是莊子所寫。清代大學問家孫星衍說得好:“凡稱子書,多非自著?!卑选肚f子》看成是由莊子本人、其后學和有相近學術觀點的人所寫,后人編輯結集的叢書性質的書也許更為合適,這也與先秦時著作多以單篇文章形式流傳的歷史事實相符。因此,《莊子》其實有多種選編和注釋本,今天我們看到的三十三篇本《莊子》,其實是西晉郭象的選注本,而其他品種已經散佚了。我們知道,《莊子》分內、外、雜篇三部分,內篇七篇,早于外、雜篇,基本為莊子本人所寫,意脈連貫,體現了莊子主旨。開篇《逍遙游》,之后緊接著的就是《齊物論》。在先秦各家著述中,開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論語》的“學而時習之”。《逍遙游》也是如此,它為我們描畫了一個“無待”即無所依憑的自由的精神世界,然而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境界,這在《齊物論》中才有進一步的論說,即《齊物論》開篇的綱領性的“吾喪我”??梢哉f,《齊物論》是達致“逍遙”境界的根本的方法論,體現出莊子思想最核心的內質,而這在全書其他篇章中都有進一步的詮釋說明和回響。具體來說,《齊物論》通過以下五個方面體現了莊子思想的深刻性及其“思想的秘密”。突破空間限制(鯤鵬)、時間限制(“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文化限制(“越人斷發文身”)后由“道”觀“物”,回望俗世。
站在各自的立場,看問題難免會有偏頗,此即所謂“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莊子為此還講了個著名的故事: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北娋呀耘?。曰:“然則朝四而暮三?!北娋呀詯偂C麑嵨刺澏才瓰橛?,亦因是也。莊子還怕道理講得不夠明白,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論調以警醒世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為??;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這并不是什么相對主義,也不是“和稀泥”,莊子的意思是,人要超越個別的片面,跳脫出狹隘的一偏之見,能夠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自然會等而齊觀萬事萬物,順應自然的周流變化。蘇東坡在逆境中寫出了《赤壁賦》,其中的名句“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便明顯可看到背后莊子的影子。莊子情智具足,這在有名的濠梁之辯中體現得非常充分: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span>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span>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span>如果單純從論辯的角度來講,惠子的邏輯無懈可擊,毫無疑問也是這場辯論的勝利者,莊子最多在偷換概念后顯示了機智,將“安知”的虛指轉化成了地點的實指。然而問題在于,莊子強調的重點本不在此,而是說相對于人的情感來說,理智、分析等等并不重要,人的情感是不能用嚴苛的邏輯來說明的。我樂,所以魚也應當是樂的;魚樂,自然是我樂的映射。此時,人與自然萬物是完全融通為一的,任何論辯與邏輯已經失去了意義。就像《齊物論》終篇最有名的“莊周夢蝶”,從我們人的角度來看,當然是人做夢變成了蝴蝶,但誰能知道,也許人和這個世界反倒是蝴蝶做夢幻化出來的呢,人并不就高于蝴蝶,所以這就是所謂“物化”,也就是“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一個是儵和忽時常到渾沌所在的地方相會,渾沌對他們很好。儵和忽就打算報答渾沌的恩情,于是他們每天給渾沌鑿開一竅,到了第七天渾沌就死了。儵、忽二位確實是出于好心,但他們似乎不懂世間萬物繽紛多彩的道理,不顧萬物各自的品性,將單一面貌強加于人。本來渾沌雖然七竅不分,顯得很是怪異,不過他在自己的狀態里活得好好的,一定要抹去他的個性,就是置其于死地。另一個故事是說魯國城郊飛來一只很大的海鳥,魯國國君很高興,就畢恭畢敬地將海鳥迎進太廟,演奏《九韶》這樣莊嚴的音樂取悅它,奉上美酒和牛羊供它吃喝,每天如此。可那海鳥卻郁郁寡歡,三天就死了?!肚f子》說這是“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也就是說,這是以養人的方式養鳥,不是以養鳥的方式養鳥?!耙曾B養養鳥”,就是尊重不同于我的屬于鳥的特性。對莊子這句話,人們或許會理解成:簡單平淡就是最美的。但這絕不是莊子真正的本意。“樸”,指未經砍伐加工的樹木,“素”則是未曾染過的布帛,“樸”和“素”合在一起,即保持本真的意思。莊子有一比: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犧尊于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于失性一也。 百年的大樹被剖開,一部分做成祭祀時用的尊貴酒器“犧尊”,而且涂飾得色彩青黃斑斕,其余部分則被拋棄于溝壑之中。犧尊和被拋棄的枝干,在世俗的眼光看來,或許有美丑高下之區別,但在喪失其本來性狀上則是一般無二的。 我們耳熟能詳的東施效顰、邯鄲學步,也是在這個意義上的反面典型。此說對后世影響很大,從陶淵明、禪宗,一直到李贄的“童心說”,不斷激起回響。《蘭亭集序》天下聞名,其中的名句“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明顯是對莊子生死觀的否定,透露出對生命執著的眷戀。那么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莊子妻死,莊子“鼓盆而歌”,惠子認為過分了,莊子說出這樣一番話來: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在莊子看來,人生就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自無而有,由氣而成形,再回歸于無形,如同四季之迭代。因此,人生而死,又有什么值得難過的呢?莊子對于死亡的達觀,具有很高的境界,遠超常情之外,不是一時即可為人接受的。在東晉,與王羲之等不同,真正領會莊子真意的似乎還是陶淵明。他在《形影神》組詩中的《神釋》一章中說:“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這種歸依自然、順從遷化的生命觀念,消釋了恐懼和悲哀感,是古代莊子的真精神,也是當時玄學的新成果。總之,《莊子》體大思精,要想真正讀懂讀通并不容易。推薦讀者從《〈莊子〉通識》“登堂入室”,再從《莊子講義》中細細研磨,庶幾可以窺見莊子世界的堂奧。 精彩評論
《〈莊子〉通識》
叢書名:中華經典通識
作者:陳引馳著
書號:978-7-101-15734-5
出版時間:2022年7月
定價:49元
內容簡介
道家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思想資源,而《莊子》是道家的根本典籍之一,了解《莊子》這部經典,才能對道家思想乃至中國文化精神獲得初步的認識。對于現代讀者來說,閱讀《莊子》原典并進而理解莊子思想,有著一定的門檻和難度,這就需要一位合適的導讀者。
復旦大學陳引馳教授研究《莊子》和道家文學數十年,已經出版關于《莊子》的書籍多種。這部《〈莊子〉通識》,作者更加有的放矢,針對有志于了解并閱讀《莊子》的讀者,既講《莊子》這部書,也講莊子思想的源流,更有對中國文化的解讀,引領讀者在《莊子》的世界中逍遙,在中國文化的海洋中遨游。
《莊子講義》
陳引馳教授是《莊子》乃至道教佛教文學領域首屈一指的學者,他在復旦大學開設的“《莊子》精讀”課歷來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之一。本書即以課程講義為基礎,結合多年來研究成果,可稱是陳引馳教授《莊子》研究的全面體現。全書共九章。引言統說道家老莊,更通過對老子與莊子的關系和區別的討論,闡明莊子的特殊之處。以下八章,第一章概述莊子其人、其書,第二至六章分別從《逍遙游》《秋水篇》《齊物論》《養生主》和《外篇》逐段講解,選目與次序均精心設計,重在貫串與打通。第七章統講《莊子》的美學觀念,第八章講《莊子》對后世的影響。全書統合,形成對《莊子》來源、其人其書本身,以及對后世影響的完整闡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