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觀點 | 蒙培元:《易傳》的“天人合一”說

《易傳》是解釋《易經》的,但實際上是進行了重要發揮,可以看作是不同時代的作品,前者在孔子之前,后者在孔子之后,而且相距很遠。但可以肯定的是,《易傳》是從《易經》發展而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又有連續性。

《易傳》已經提出了形而上的“天人合一”之學,“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6]。這是一個重大的發展,其意義在于,“天道”已經被說成是形而上的意義世界。后來雖有象數之學,但形而上的意義理論始終是易學的重要內容,并且在新儒學即理學中得到了全面發展。

“形而上”之道,既是天道,又是人道,是“天人合一”之道。這一點在“三材之道”的學說中得到了明確表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材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7]這不僅是天人“同構”關系,而且是天人“合一”關系。這種“合一”關系,主要是從形而上的意義上說的。就“卦位”而言,每一卦都有六爻,上兩爻象天,下兩爻象地,中間兩爻象人,構成天、地、人三材。就卦義而言,則不能用機械的方法說明天人關系。實際上,無論是作為整體的六十四卦,還是作為子系統的個體卦,都是從不同方面說明“天人合一”之道的。

天地之道即陰陽、剛柔,表示自然界的基本的結構與功能;人之道即仁義,則表示社會的人倫道德。這在性質上顯然是有區別的,二者如何能夠統一呢?這里運用了類比的思維邏輯,即所謂“取象比類”的方法。其根據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8],“方以類聚、物以群分”[9]。它認為,自然與社會、天與人,有一種“同構”關系,這種關系就是“以類相從”。比如“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10]。陰陽、剛柔作為自然界的基本性能和要素,在其相互作用和聯系中形成天地萬物的無窮變化,也就是形成自動自組的有序化的功能系統,并不需要神秘力量的推動。這種有機論思想顯然是從《易經》哲學中發展出來的,已經沒有任何神秘主義的痕跡。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但又是社會主體,仁義并不等同于陰陽、剛柔,但是二者又有內在的對應關系。仁表現了陰柔的一面,義表現了陽剛的一面,從“類”上說,它們是一致的,從“本”上說,則不離天地之道。

《易傳》的天人之學,主要表現在“生”的學說中。自然界的變化是沒有目的的,但又不是機械論的,而是不斷生成的過程,所以它是充滿“生意”的,是有生命意義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又有某種目的性。從形而下的角度看,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人類,有人類然后有夫婦、父子、君臣等等,然后“禮義有所措”[11]。這說明人類文明(“人文”)的出現,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機械決定論的,而是生成論的。從形而上的觀點看,人的存在體現了天地生生之“德”、“生生之謂易”[12],“天地之大德曰生”[13],人體現了自然界的“目的”、“德”是天之所以為天者,也是人之所以為人者。它雖然被說成是天地之“德”,卻是靠人來實現的,沒有人,天地之“德”便無從說起。這就是后儒(理學家)所說的,天地并無心,它只會生,天地以人心為其心的意思。因為只有人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人的目的性活動才能完成天地生生之“德”。正是在這里,突出了人的主體性地位。

天以“生”為德,在人則表現為“性命之理”或“性命之德”,這是一種德性,即道德理性。如果說,儒家的重要人物孟子,是從心靈出發說明人的道德理性之所以可能;那么,《易傳》則是從宇宙論出發,說明人的道德理性之可能,其核心就是“生”即目的性理論。它取代了神學目的論,卻提出了道德形而上學的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道德理性是外在的,從本質上說,它是內在的,是由人的心靈來實現的,這就是《易傳》的“形上學”。這實際上是一種人學形上學。

因此,《易傳》提出“修德”的問題。這就把宇宙本體論問題變成自我完成、自我實現的實踐問題。《文言》在解釋乾卦卦辭時說:“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理,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自然界的元、亨、利、貞之德,表現為四時運行,萬物生長(與孔子所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須相近),其真正實現,則為人(君子)之仁、禮、義、正之德,這就是“性命之德”。“性命之德”是天所命之德,它不是外在地命令,而是內在地賦予,君子人格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內在地具有這種德性,問題只在于他能不能“盡之”、“行之”。只要能“順性命之理”,“窮理盡性以至于命”[14],就能夠“合天德”,即實現“天人合一”。

“元、亨、利、貞”四德之說,為儒家的道德形上學提供了理論發展,但是人們常常從實體論的觀點去理解、去解釋,其實,這不是實體論的問題,而是存在與功能的問題。“天德”并不是道德實體,而是發育流行的過程,以其功能顯示存在,這正是“易”之所以為“易”者。由“天德流行”到“性命之德”,中間有“命”的問題。“命”即體現了目的性,但是真正說來,這所謂目的性是靠人來實現的,這就是“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為什么靠人來實現呢?因為在《易傳》作者看來,人受命于天,便具有向善的目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15]一陰一陽之道,本是自然界的生成變化之道,以其授命于人而為“性命之德”,故有潛在的道德目的性。“善”就是目的。就人而言,以繼承天的道德目的為職責、為使命,故說“繼之者善也”。所謂“成之者性也”,是指人能成就其善性而言。只有“繼善”才能“成性”,“成性”就是“盡性”,“盡性”而“至于命”,就是天人合德,即實現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照《易傳》所說,人在本質上是善的或向善的,即具有善的潛能,因而具有自我實現、自我完成的動力和目的,表現為主體實踐的能力,在《易傳》中,有大量關于修養和實踐的論述,都是指向“天人合一”的心靈境界的。

《易傳》還提出“窮理”的問題,這一點也為后來的理學家所發揮。但就《易傳》而言,“理”在根本上是指“性命之理”,就宇宙論而言,則為“生生之理”。《易傳》說過,“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16],這也是“易”之一理,但萬物變化不居,無方無體,何以謂之“易簡”呢?就乾、坤二卦而言,雖然是最基本的卦象,“乾以易知,坤以簡能”[17],但乾、坤之所以“易簡”,即在于“生”,因此,它總結道“生生之謂易”[18]。這是“易”的根本意義,無論“變易”、“不易”或“簡易”,都在“生”這個根本意義上得到了統一。所謂“窮神知化”,也是從這個根本意義上說的。窮盡天地萬物變化之理,是為了完成“盛德大業”,也就是“順性命之理”,從根本上說,它是指向“天人合一”境界的。到了“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境界,就可以“順天體命”[19]、“樂天知命”[20]了,也就是找到“安身立命”之地了。這是人的終極價值的實現,人生的意義即在于此。

但這不是消極地順應“天命”,不是聽從命運的擺布,這是一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主體精神的發揮。所謂“三材之道”就是弘揚人的主體精神的,天道之“健”,坤德之“厚”,君子皆具之,故與天地并立而為三。它不僅講“修德”,而且講“居業”,“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21],這種積極有為的思想,是《易傳》的一大特色。但這也是在“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中實現的。天地之盛德大業是生生不息、萬物繁庶,君子之盛德大業是“正德、利用、厚生”。在《易傳》作者看來,人類文明就是在這種境界中創造出來的。

《易傳》特別重視“圣人”、“君子”、“大人”之學,主要也是從人格、境界上說的。在《易傳》作者看來,有其德者必有其位,有其位者必有其德,這從它對《易經》各卦的解釋中可以看得出來。《易傳》所說的“大人”,就是實現了“天人合一”境界之人。“夫古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22]“與天地合其德”是形而上的超越,是最高的境界,同日月一樣光明,同四時一樣有序,同鬼神一樣能定吉兇[23],能夠“美利天下”,能夠“神遇萬物”,這就是《易傳》作者的理想境界。

注釋:

[6]《系辭》。

[7]《說卦》。

[8]《乾·文言》。

[9]《系辭上》。

[10]《乾·文言》。

[11]《序卦》。

[12]《系辭上》。

[13]《系辭下》。

[14]《說卦》。

[15]《系辭上》。

[16]《系辭上》。

[17]《系辭上》。

[18]《系辭上》。

[19]《大有·象辭》。

[20]《系辭上》。

[21]《系辭上》。

[22]《乾·文言》。

[23]關于鬼神,將在本書第八章《誠的境界說》進行適當討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張文智:論《易傳》的象數、義理合一模式與天人合一的理論架構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與當代生態文化建設
論_易傳_的象數_義理合一模式與天人合一的理論架
易傳(十翼)
《周易》德性倫理思想發微
《易經》基礎概念及六十四卦詳解(五)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浪县| 永城市| 秀山| 丰镇市| 武山县| 鹤庆县| 丰县| 双牌县| 花莲市| 连云港市| 田林县| 土默特右旗| 中牟县| 梧州市| 沾益县| 车险| 定州市| 大城县| 江门市| 吴川市| 婺源县| 沂源县| 全南县| 射阳县| 安吉县| 边坝县| 洱源县| 綦江县| 增城市| 星子县| 鸡东县| 沈阳市| 马边| 新化县| 邵阳市| 舒城县| 七台河市| 克什克腾旗| 宁武县| 旬邑县| 博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