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xū)或吹,或強或羸(léi),或挫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譯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將征服天下定為人生的目標),
吾見其不得已(我預見他不可能獲得成功)。
天下神器(世界是神圣的),
不可為也(不可能讓人為所欲為)。
為者敗之(為所欲為者必敗),
執者失之(執迷不悟者必失)。
故物或行或隨(萬物有獨行的也有隨群的),
或噓或吹(有熱血的也有冷血的),
或強或羸(有強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載或隳(有天上飛的也有水中游的)。
是以圣人去甚(所以圣人去除一切極端的念想),
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實際的奢望),
去泰(去除一切過度的要求)。
感悟:
這一章與上一章的‘大制不割’相輔相成,中心思想是‘不為去執’‘以民為本’!
老子在前文中已經多次談到統治者應行“無為”之治。他極力宣傳“天的政治思想,主張一切都要順應自然,因應物性。在這里老子又從反面證明種理念,他指出“有為”而治是不可能成功的,對事物的過分干擾只會導致敗,最終而“失君。他希望那些得“道”的統治者治國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極端,不要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
這里的‘天下神器’,可以理解為世界或者天地,也可以理解為人民。就是說整個世界都是‘道’衍生的,它是神圣的器物,不是一己私欲就能統治的!比如像秦始皇,漢武帝等能力在大,想統治整個世界也是癡心妄想,有這個念頭動作,就得走下坡路。這也是歷史的見證!
萬物都是以自然為性,所謂自然就是要填飽肚子,老百姓的要求并不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以食,鑿井而飲,對政府的事并不關心。統治者知道老百姓的心,順著老百姓的意思去做,這就是自然。
《禮記》中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養。”
這就是順自然,物的往來是可以通的,有道的人通了這個道理以后,天下的人都歸附于他,“如水之就下”。
民本理念最早出現在《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孟子說得更清楚,“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民為本”思想一直貫穿到現代,從未受到過質疑。換句話說,民本理念是歷代政權是否合法的唯一標準。古人常說的“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已經被歷史證實,可見民本思想并非某派學者的理論,而是迄今為止唯一正確的政治指導理念。
因材施教、因才驅使,才能讓人民發揮最大的能力,如果全都成批地計劃著來,肯定會埋沒人才,所以說圣人要做的,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愿望去給世間萬物制定規則,而是應該將那些過分、極端、限制事物正常發展的規則去掉,讓它們能自然而行。
順著自然走就不會做過頭,再做過頭就是甚,所以要“去甚”。
我們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千萬不要越俎代庖,孔子說:“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這不是客氣話。一個人如果又是軍事家,又是兵法家,又是財經家,又是政治家,又是大學問家,夸夸其談,貪求無厭,那他肯定什么都不是,所以要“去奢”。
我們都追求榮譽,追求各種利益,爭先恐后,永遠要走在別人前頭,要別人都聽自己的,這樣就會導致失敗,所以要“去泰”。
“去甚”是慈,“去奢”是儉,“去泰”是不敢為天下先。這就是老子處事待人的“三寶”。
越想得到的東西,越是千方百計、不擇手段的去得到,就越是得不到。反而是沉下心來,但行其事,莫問前程,就會發現有驚喜!
在現實中有很多事都是這樣,就比如談戀愛吧,過于急切的想得到你心中的他(她)反而事與愿違,會讓他(她)覺得你膚淺、煩人等等最后可能連朋友都做不成。要不怎么會有‘欲情故縱’‘小別勝新婚’等語句...應該怎樣做呢?我之前文章提過用‘因果’去追你喜歡的人,運用的好就可以事半功倍,原理其實也是循序漸進,順勢而為。‘心急吃不上熱豆腐’是有道理的。
多樣性帶給世界色彩的同時,也因其不同的個性組成了龐大的生態平衡網絡。人類社會中,千人千面的個性,同樣構成了社會生態。不同個性之間有相互的平衡約束,因此形成社會系統的穩定。而管理者,切忌因自己的好惡扼殺個性。缺乏多樣性的相互制約,很快會形成社會的不平衡,并因此喪失社會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