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強大的秦朝歷時僅14年就完蛋了。從軍事上分析,“草原因素” 貌似秦王朝的主要喪鐘之一。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這是歷史論述文《過秦論》的片段,描述了秦王朝與匈奴作戰的狀況,似乎秦王朝占據了很大的上風,令敵聞風喪膽。實際上未必如此。
之所以這么說,就是因為長城。
長城規模有多么大,大家心里都有數,若是現在修筑,也必然是耗費千億以上資金和幾十年時間的工程。何況在那個年代,根本就沒有工程機械可用,甚至連炸山采石用的炸藥都沒有--一塊塊的鑿下來…可想而知是什么難度。
而且長城常年需要至少幾十萬的軍隊駐守,其耗費可謂巨大。還有維修費。
明顯修不起、勞民傷財??稍谇厥蓟蕘砜矗@個長城還非修不可,而且要快,直接原因當然是攔截匈奴,其實也牽涉到很多的國內政治因素。
擊敗了六國實現統一,可秦始皇深深知道,他的天下并不穩固。直接來看,六國貴族和人民并不支持他,甚至因戰爭原因抱有不小的仇恨。
為了把威脅因素減少到最低,他下令拆除了原六國許多雄壯強悍的城墻和工事,企圖令任何人也別想依賴堅城造反。但是這樣一來,北方的許多民眾聚居區、重要軍事和經濟目標就暴露在了來自草原的匈奴刀下。
于是長城的作用便顯得格外重要。
匈奴,是內陸漢族的心腹大患,特別是騎兵強悍。經過多年爭殺,內陸漢族仗著人多兵器好有堅城勉強守成,其中真實的戰績是不咋地的。
為什么這么說?
若打得過,還用修長城干嘛?直接推過去把他們滅了就完了。要知道,匈奴人口少,根本經不起幾次大戰,游牧作業又離不開水草之地--一個個不會移動的大好目標。
若是把修長城的資源用來強軍,應該會有很大的幫助。
可實際上修長城早就開始了,秦、燕、趙、魏、等幾個靠北的國都修,而且大量駐軍。
死守沒有前途,我想古人不見得不知道這點,估計他們苦衷不小。
很可能,他們其實不是匈奴人的對手,至少在草原上是這樣,或者跟匈奴人拖不起。所以,他們才把希望寄托在長城,寧可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這個“烏龜殼”上。秦帝國雖強,也逃不脫這個怪圈。
資訊掌握在封建主手里,史書由強權者書寫。賈誼之流給說幾句粉飾太平的抬轎子話也屬于正常,或許是不好意思承認現實。
為什么不是匈奴的對手?其實原因并不復雜:騎兵差且國力有限。
匈奴是“馬背上的民族”,想要征服他們,需要大量的騎兵。但是以歷史上農耕漢族與游牧民族的騎術對比看,一對一夠嗆,加上敵國作戰,至少兩倍的兵力才夠用。
而匈奴的作戰特點就是機動能力強,有便宜就占、沒便宜就閃。內陸軍隊要是北去,在人生地不熟的荒野上,長期糾纏難免,過長的補給線本身就是一個致命的目標。
按那時候的運力,供應十幾萬騎兵所用的后勤是一個很難完成的任務??紤]到沿途護衛的人馬和運輸人員消耗(大部分糧草都消耗在路上),恐怕騎兵之外的后勤就需要30萬人以上。
加上其它配合兵力總共差不多得六七十萬人。相關消耗,對任何一個強國都是很難承受的,何況當時生產力并不算高的。
若是討伐匈奴戰爭打得久了,恐怕國家會就此破產。
而且騎兵不是會騎馬會放箭就成的,需要長期投入培養,日常費用很高。養一個騎兵的費用夠養四五個甚至更多的步兵,可想而知十幾萬騎兵的消耗有多大。而且這些騎兵不宜遠離北方,又不適合守城(大材小用)。
一句話:大量騎兵是國家財政的大負擔。而匈奴那邊人人會騎馬,幾乎每天都打架,分則為民聚則為兵,這方面消耗不大。
后來的漢武帝討伐匈奴,幾乎每次都要積蓄數年的錢糧才發動戰爭,就是如此也屬于透支,搞得國家虛弱不堪??梢妼π倥鲬鸾洕摀林?。
關鍵問題是,有了十幾萬騎兵也不見得能打贏仗!打平了只是消耗還好些,打輸了可能會動搖國本!發動戰爭還打輸了,老百姓和反對派一定會怨氣沖天,一定會大肆反對秦政權。危矣!
所以嬴政同學左思右想,認為與其冒險打那種不一定打贏的仗,還是把養騎兵的錢用在修長城上似乎比較實用—對付騎兵,守城貌似比進攻要容易些。
某種程度上,就是缺乏一整套對付匈奴的長期方案,想混一陣子再說。
可他還是錯了。
處于各種動機,秦朝十分迷醉于大興土木,比如長城、比如馳道、比如多條運河、比如幾項大規模移民計劃…都是耗資十分巨大的,且牽扯大量的青壯勞動力,加上大規模對外用兵,造成國家負擔極重。
國家用錢用物用勞動力,當然要朝小民要,朝農民要。如此一方面直接過度剝奪了小民的生活資料,另一方面調集走的青壯使得農村勞動力相當缺乏,等于是雪上加霜(據記載當時撂荒的情況不少)。以當時不算高的糧食產量來說,等于在口中奪食。
你當皇帝的,不讓人吃飯,老百姓當然要不滿意了!所以才有了后來陳勝吳廣嗷嘮一聲,群起響應,推翻了牛叉叉的秦王朝—那時候秦始皇已經死了,可不死又能怎樣?
某種程度上,秦朝因大興土木、過度消耗民力而亡,長城正是其中最大的工程,而長城的存在,表面動機是為了抵抗匈奴—軍事用途。
為了抵抗外敵而亡,冤不冤?有點冤,可也不冤。
刨除政治性的原因,你對付不了匈奴,能怪誰?難道怪老百姓嗎?
難道抵抗外敵,主要不是為了維護嬴家皇朝嗎?
若是對老百姓好點,全國那么多人幫朝廷打匈奴,還會打不贏嗎?
可他們是高高在上的封建帝王,對老百姓只有予取予求、至死不休,自然也得不到百姓的真心支持。百姓即使沒有立刻造反,可怒火已在心中充斥,只待一個引子。
一旦天下大亂,百姓冷眼旁觀已經算是好的,軍隊戰斗力肯定是廢的(小兵也是民),搞不好就要加入起義軍了。
封建腐敗導致百姓不支持,因此幾乎所有的封建王朝在軍事上都是衰弱的,經常擋不住外敵,或者擋不住內鬼,時不時還刺激造反。
事實勝于雄辯,最終長城沒有擋住項羽劉邦這干造反派,百姓再遭一次劫難。
長城闖的禍?匈奴闖的禍?都不是關鍵。是嬴家闖的禍,是封建主義闖的禍!而且此禍綿綿無絕期。
--個人原創,更多精彩請注明出處。更多精彩請關注作者“浪子背包客、藍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