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發現許許多多身邊愛去大型商超購物的朋友,逐漸改變了他們的風格,開始轉戰小型便利店了。不知道你身邊是否也出現了這樣的現象?
著實,在實體經濟遭到電商沖擊困難轉型的時候,零售業市場也發生了大的轉變。“小而美”的便利店扎根在人們日益碎片化的生活中,人們在便利店的消費連續成長。據尼爾森《2016年度中國賣場超市購物者趨向報告》,便利店的浸透率從去年的32%回升為38%,便利店近年來驚艷的體現,成為零售行業交出的低沉業績里的一抹亮色。為什么小小便利店卻比大型商超更得人們的歡迎?你的便利店是這樣的嗎?幾年前還不聞聲響的便利店怎么突然就成為市場熱寵?
定位精準,極致便利
年輕人的喜愛和追捧是能解釋便利店快速增長的合理原因之一。一項針對35歲以下年輕消費者的調查顯示,他們光顧便利店的次數已經超過了大型超商。當前,80,90后消費者已經成為主力消費人群,他們的消費觀與之前的60,70后有很大的不同,年輕人一代追求的是便捷、快速、隨性、碎片化的消費,這與便利店的定位完全吻合。
首先,由于消費升級的驅動,中國戶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月到8000元/月的“新興中間層”和1.2萬元/月到2.2萬元/月的“中上層”人群比例不斷提升。這兩個人群的消費特點是對價格不敏感,而對購物體驗、消費場景、消費感受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的消費時間“碎片化”,時間成本成為很多人考慮的重點,他們更愿意把有限時間花在文化、娛樂、休閑等領域。即便便利店的一瓶水要比大超市、電商貴10%左右,但是這種高效的即時消費體驗是其他業態都不能達到的,消費者為了所取得的便利,是愿意付出這樣的高價格并且能付得起的。這為便利店的生存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其次,像我們熟知的全家等,大多數便利店收銀臺旁邊是關東煮和包子等速食,里邊的冷柜里也有包裝好的快餐、盒飯等,甚至還提供加熱以及座位等周到的服務,這樣不想做飯或者來不及做飯的上班族可以隨手買點吃的填飽肚子。對于上班族,便利店的快餐也比寫字樓下的快餐店快餐更為劃算,何樂而不為呢。從全家、羅森等便利店的統計數據來看,六成左右的進店消費者會購買便當、西點等鮮食產品。
一方面,便利店的即時消費性質使得其受電商沖擊不大;另一方面,社區商業的崛起、居民消費習慣的改變,讓具備了實體購物體驗、生活服務和線上移動終端功能的便利店越來越受消費者依賴。
服務豐富,滿足顧客需求
在很多城市的寫字樓、商圈、社區,有不少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除了銷售商品,多種便民服務正成為便利店“黏住”顧客的新招式。在滿足人們購物需求之余,這些連鎖便利店越來越像是一個綜合的生活服務平臺,在其所輻射的一公里范圍內,提供一站式的生活消費所需。很多增值服務給便利店增添了吸引力。北京勁松社區一家快客便利店的墻上,張貼著“免費提供開水、手機卡充值、免費微波爐加熱、金融支付拉卡拉、水電繳費、ATM取款機”等服務項目的告示。這家店開業已10年,融入了周邊居民的生活。試想,難道你不愿意去服務更加周到溫馨的餐廳的就餐嗎?便利店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便利店行業最發達的日本,便利店里有繳稅、復印、銀行貸款、金融、票務、預定等多種服務,服務收入占總收入的40%以上。據統計,每天有接近日本一半人口數的消費者會去一次便利店,它的服務緊跟社會形態的變化,深刻改變了城市人群的生活。可見豐富的服務是便利店留住顧客的一大法寶。
精選商品,差異化吸引顧客
便利店與超市的商品組合有所區別,可與大型商超、百貨店形成差異化競爭。一方面便利店目標是中高收入人群,另一方面盈利的方式在于商品本身配置。便利店受制于經營面積及盈利方式的限制,在商品品類選擇中放棄“大而全”的大賣場式做法,縮減商品經營范圍,保留“高毛利、高周轉”的品類。除了鮮食、酒類,很多造型可愛、單價較高的糖果類商品只能在便利店看到。還有一些便利店自有品牌的小零食,如包著巧克力的跳跳糖、海苔芝士卷、魷魚細絲等,很難在普通商場、超市、賣場看到。這些商品的毛利率普遍較高,成為了繼鮮食之后新的贏利點。
定位的精準,極致的便利,精選的商品和豐富的服務,使得便利店愈來愈吸引顧客,而人均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變化,也為便利店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做好一家便利店,你準備好了嗎。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