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術(zhú)屬于菊科、蒼術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涼爽氣候,以根莖入藥,具有多項藥用功能。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傅青主男科》記載:腰痛,凡痛而不止者,腎經之病,乃脾濕故也,方用白術四兩,苡仁三兩,芡實二兩,水六碗,煎一碗,頓飲之。此方治夢遺之病亦甚效。
所以見遺精,不能一味去澀收,有些屬于體內濕氣重的敗精濁血,排出去屬于人體自救行為。
有的人腰痛,表現為早晨醒來后,腰僵硬困重,活動后減輕,這便是寒濕停聚腰部,阻滯經絡,不通則痛,舌頭伸出來一般是胖大,苔白膩,此時我們一般會給他用上腎著湯,即是任之堂藥對里面的腰濕四藥:炒白術50克、茯苓40克、干姜30克、炙甘草10克。
《醫學實在易》認為“白術能利腰臍間之死血,凡腰痛諸藥罔效者,用白術兩許,少佐它藥,一服如神”,“利腰臍間血”可理解為健脾祛濕,濕去則血自行。
(點擊可收看視頻)
這也是《金匱要略》中有一方為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治療寒濕引起的水腫,其臨床表現為“身體重,腰中冷,如生水中,形如水狀……腹重如帶五千錢”。用甘草、干姜以溫中,茯苓、白術健脾化濕,以達燠土以制水之功效,臨床用于治療寒濕帶下、妊娠水腫、腰椎間不利皆可達到理想效果。因此白術又是婦科常用藥。
張錫純先生有用白術治療脾虛引起的腹瀉。一婦人年三十許,泄瀉半載,百藥不效,脈像濡弱,右關尤甚,知其脾胃虛也,用生白術軋細焙熟,再用棗肉六兩,和為小餅,爐上炙干,當點心服之,細細嚼咽,未盡劑而愈。
小孩子經常流口水,叫做解頤,為脾虛原因,可以用白術10~30克,煎水,緩緩飲之,每每有效果。
《傅青主女科》中也常常用白術治療帶下、浮腫之類,方用補中益氣加減,取健脾升陽除濕之效。因此,在治療腰痛時不可一想便是腎虛,對于腰部不利,或水腫,或冷,或下肢
李時珍曾經用白術煎湯漱口,治療牙齒長得過快,中醫上稱為髓溢癥,齒為腎之余氣所化生,土能制水。對于骨刺病、骨質增生,也類似腎水不固導致髓溢現象,也可以用培土制水的方法。
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有一少年,飲飽食傷胃,平時又憂勞思慮傷了脾,心為火,土為脾,脾虛子病及母傷了心氣,所以脾胃病很容易引發心臟病。這對現代人的作息習慣也可以作為警示。這個少年以后就常服用炒白術,最后脾胃得健,心氣得養而痊愈。
古人稱,常吃參苓白術散,可以羽化升仙。參苓白術丸主要由人參、白術(麩炒)、茯苓、山藥、薏苡仁(炒)、蓮子、白扁豆(炒)、砂仁、桔梗、甘草等組成。參苓白術丸的功效:健脾益氣、利濕止瀉。參苓白術丸組方中人參、白術、扁豆等健脾益氣,恢復脾胃功能,白術、茯苓等又能健脾化濕,減少腹瀉次數。參苓白術丸的其他成分例如山藥、砂仁均具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薏苡仁還具有利濕的作用,對人參、白術、茯苓起到輔助的作用,療效更佳。參苓白術丸在臨床中多用于治療由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身體消瘦,脘腹脹滿,精神疲倦,四肢無力等癥。
對于口腔潰瘍,久不收口的,用黃芪、白術也可以減輕癥狀,減少復發,因為白術可以療死肌,促進傷口愈合。
治療面部痤瘡,形成的痘印,皮膚凹凸不平,重用白術,補脾以生肌肉。治療手部濕疹,抓破皮,傷口不易收口,也重用白術,培土以生金,肺主皮毛,使肉能養皮。治療寒濕腰痛,更是要重用白術,取白術能燥濕健脾,濕邪化開,腰部濕邪就減輕了。白術治療脾濕不傷正氣,還能補脾養脾。《黃帝內經》上稱:“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主升清、散精,脾虛則體內水濕不能代謝出去,腳氣、濕氣、寒濕腰痛、痰濕咳嗽都要從脾論治,取脾能勝濕之意。
所以治病必求其源,中醫的辨證論治,不是辨病論治,中醫高手就是抓住疾病的“證型”,就可以用藥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
也可以關注喜馬拉雅音頻,同步收聽。
我們明天再見!
您與家人的健康,是我們前行的最大動力,太極周天灸與您相伴,一路以“艾”相隨,為您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