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明越發(fā)達,人類的精神世界越糾結(jié),看看這些年榮獲奧斯卡大獎的影片,《本能》、《沉默的羔羊》、《偷窺》《斷背山》等,它們之所以能夠挑動評委和觀眾的敏感神經(jīng),都是因為涉足到人的心理問題。
人的精神問題,說白了是一個欲望滿足的問題。
人的精神世界看起來是一個深不可測的無底洞,是一片混沌,因為人的欲望永遠也沒有止境沒有盡頭。
年幼時,欲望是渴了有水和奶喝,困了能睡覺,不舒服了能大聲哭。上學了,欲望是脫離家長和老師的控制,不用寫作業(yè)。上班了,欲望是向上爬、賺錢等。欲望與野心、欲望與本能,在這些糾纏中向前。
我們的先人心無旁騖,不事掠奪,心向內(nèi)收, 探究宇宙、人生真相,天地的起源都與欲望相關(guān)。
盤古開天辟地是中國人打破混沌的豪邁,很久以前, 宇宙混沌一片。有個叫盤古的巨人,在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萬八千年。
一天,盤古醒了。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 混沌一片的東西漸漸分開了。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沉,變成了地。
盤古頭頂著天,腳踩著地, 天和地逐漸成形了,盤古也累得倒了下去。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云;他發(fā)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他的雙眼變成了太陽和月亮;他的四肢,變成了大地上的東、西、南、北四極……
欲望糾纏的世界是混沌的,按照通常的思維,一切都應該是有序的、理性的,但現(xiàn)實和理論對人類的自尊提出了挑戰(zhàn)。
隨便找個土塊科學分析包含的元素、化合物,按照分析后的結(jié)果,再制造一樣的泥土,是萬萬造不出來的。以前的人造生物圈計劃失敗就是一個妄想打破混沌的實例, 我們了解的世界只是4%的明物質(zhì)世界,剩下的96%是由暗物質(zhì)組成。是混沌的,因為很多暗物質(zhì)是我們無法把握的,起碼現(xiàn)在是。 混沌、無序,糾纏。這是常態(tài),也是必然有的狀態(tài)。
欲望就是混沌,因其幽深而人類難以觸及,要用理性探索欲望的世界,是白費功夫,用理性解釋欲望也是雞同鴨講。
世界可以分為陰陽我們看到的一切就是陽,暗物質(zhì)是陰,我們用陽的世界的規(guī)律、理性解釋暗物質(zhì)世界是對牛彈琴。對此,儒家直接說:食色,性也!
人做的很多事是無法用理性解釋的。很多戰(zhàn)爭名義上是正義的,實際上就是政客、統(tǒng)治者的欲望的爭奪,與人的欲望尤其是群體欲望斗爭,很少有勝利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寒,極度仇恨貪官污吏,懲治貪官污吏剝皮抽筋,無所不用其極,仍然沒有杜絕貪腐。因為朱元璋就是堂吉訶德,一個人挑戰(zhàn)群體欲望,是注定失敗的。糾結(jié)在欲望漩渦,我們需要一把盤古的斧頭。
欲望可以理解成無意識狀態(tài),是你無法掌握的全貌,是黑箱。
弗洛伊德,一個因為發(fā)現(xiàn)了“無意識”而名垂青史的名字。發(fā)現(xiàn)了隱形的無意識的存在。 弗洛伊德撕開文明的偽裝。他的精神分析學是一種顛覆人性的欲望哲學。
人是有理性的,但是人更有許多的欲望。理性和欲望總是在打架,它們之間誰也說服不了誰。日常生活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理性真正贏的時候很少,輸?shù)臅r候很多,欲望總是躲在后面得意的偷笑。為了求得心理上的安慰,人們往往寧要“幻覺”而不要“真實”。
廢寢忘食、食不甘味是對人的欲望的克制,也是對欲望的踐踏。
同樣是賺錢, 有人賺錢被形容成散發(fā)著銅臭味,有人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在生病的時候才注意到了身體,平時身體被遮蓋被忽視;不少吸毒者戒而不斷,斷而復吸,難以自拔。因為吸毒者有了心癮,靠藥物和強制沒辦法克制,只能壓制,條件合適,還會再吸。
欲望只有在各式各樣的“夢境”中才能自由地表達,于是生活被各種幻想包圍。
欲望是人和社會奮斗的終極動力,沒有欲望也不是好事。
傳統(tǒng)觀念認為物欲橫流、攀比侵蝕了人類的精神追求,也造成了浪費和環(huán)保危機。但對日本來說,國民的低欲望并不是一件好事。
日本的無欲望,反映在社會的各個方面,日本人沒有炒房的欲望、沒有炒股的欲望、沒有結(jié)婚的欲望、沒有購物的欲望,宅男宅女越來越多,談戀愛覺得麻煩,上超市覺得多余,一部手機便框定了自己生活的所有。
針對這一現(xiàn)象,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先生寫了一本書,叫《低欲望社會》,副標題叫“胸無大志的時代”。
當拿破侖說出“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話時,他已經(jīng)掌握了把欲望轉(zhuǎn)化為戰(zhàn)斗力的法寶。
欲望是最有價值的自然力,也是經(jīng)營人生的最重要的資源。
人的本性欲望如果長期壓抑,必然在某個時期顯露生發(fā)。
你自己就是盤古,面對欲望的混沌,要有把斧頭,劈開混沌,展現(xiàn)新的世界。
欲望無所謂善惡,分清欲望的善惡是徒勞的,要讓這混沌的欲望做動力,做根基,做你的天與地。欲望是你的身體的本源,去掉欲望必將走向沉淪,就連菩薩都是心存慈悲。欲望只能經(jīng)營,轉(zhuǎn)化資源,轉(zhuǎn)化能量。
人不是自己的主宰,無意識的欲望才是人的主宰。
人為什么需要宗教需要藝術(shù)需要理想?就是因為人一直想掙脫欲望的捆綁。 天底下最難琢磨、對付的就是自己的欲望。
克制自己欲望的,只有轉(zhuǎn)化一途,沒有其他道路。
吃飯是根本欲望,可以有生存的動力,不吃嗟來之食是轉(zhuǎn)化,韓信受胯下之辱也是轉(zhuǎn)化,轉(zhuǎn)化就是更高的追求。
營銷定位大師特勞特說:“消費者的心是營銷的終極戰(zhàn)場”。
經(jīng)營欲望,你的心就是你的終極戰(zhàn)場,需要獨立的意志,需要一把鋒利的斧頭和持續(xù)的成就。這把斧頭就掌握我們每個人手里。
這把斧頭是自我認識,與混沌交朋友,自我超越,專注聚焦打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