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來了,想問問大家,吃著小龍蝦、披薩,喝著可樂、啤酒,在電視機前談笑風生,肚子上的脂肪還好嗎?
令人生氣的是,有那么一小撮人,一天給他們“投喂”20斤小龍蝦,也胖不起來!
我的朋友喵姐就是“吃不胖星人”。尤其到夏天這個穿裙子的季節,她總能收獲一籮筐的羨慕嫉妒恨:
已經是當媽的人了,身材還是跟沒生娃一樣苗條。從不忌口節食,飯量超大,也不去健身房;即使一周吃好幾頓漢堡炸雞、喝奶茶可樂,還經常擼串當宵夜,也完全不擔心長肉。
周圍喝口水都長肉的群眾又羨慕又困惑,恨不得把她送去檢查身體,看看她把吃下的東西都藏哪兒了……
很巧,前段時間我寫了篇4歲胖墩睡夢中去世,關于兒童肥胖你可能不知道這些……原本是探討兒童肥胖問題,沒想到收到一些媽媽吐槽孩子吃不胖:
為了搞清楚為什么有的人就是吃不胖,BBC還真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10個聲稱“吃不胖”的瘦子聚集在了一起,讓他們每天吃很多高熱量食物還不許運動,看他們的身體會發生什么變化。
這是BBC“地平線”系列紀錄片Why Are Thin People Not Fat?《瘦人不胖》。
看了這部紀錄片,你對自己身體的認知可能會翻天覆地。
這個視頻長達1個小時,如果大家沒有時間看完,下面是我的觀后筆記~
實驗開始之前,瘦子志愿者們先出來炫耀好胃口和好身材拉仇恨。
實驗中,他們被要求平均每天吃下5000大卡的食物。
5000卡路里什么概念?成人一天正常需要攝入的熱量只為2000卡左右。一份肉醬意粉約500卡,相當于一天要吃10份。
并且,志愿者不能做任何運動,每天最多走5000步,實驗持續4周時間。
科學家要求他們體重增長的上限是15%(平均每人增重10kg),4周后,如果有人體重增加超過15%,即就會被淘汰。
這個實驗的靈感,其實來源于美國上世紀60年代的一個監獄實驗,科學家想觀察犯人吃胖后身體的激素水平變化。
結果發現,在1年的時間里,有的犯人無論怎么吃也無法達到目標體重。最后他們得出一個結論:有的人可能注定無法吃胖。
在測試完一系列身體基礎數據后,BBC的志愿者開啟了瘋狂的胡吃海塞模式。
為了更快地增重,志愿者狂吃各種高熱量巧克力食品和甜品,光看著就齁嗓子。
這樣的吃法持續了4周,結果大家猜是什么?這10個號稱自己“吃不胖”的瘦子,全部吃胖了!
劃重點:攝入過量的卡路里 + 缺乏運動,是人都會長胖。
但是,雖然所有的志愿者都變胖了,但都沒有達到超重15%的標準,胖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有的人脂肪率飆升得很厲害,有的人體重增加了,不過脂肪含量幾乎沒有增加。
這位叫Martin Wong的亞裔小哥,他增重原身體的8%,長了4.5kg。從對比圖片上看,他幾乎沒什么變化,肚子也沒大。
經過檢測,他的脂肪只增長了2.4%,其它增長的部分都是肌肉!
別人節食、花錢去健身房累得死去活來還不一定能減肥成功,小哥專揀高熱量的食物吃,不運動還輕輕松松長出一身腱子肉,太氣人了有沒有?!
更氣人的是,這樣的結果是由每個人的基因所決定的,可以說是命中注定的。
紀錄片中,科學家Eric Ravussin博士解釋,在遠古時期,當饑荒來臨或者是長期捕不到獵物時,胖的人因為身上有脂肪可以消耗,會比瘦人更容易生存下去。最終,這些“胖祖先”就把“容易囤積脂肪”的基因遺傳給了后代。
不過,也有少數“瘦祖先”存活下來,他們的后代大概就是像這10位志愿者這樣的人。
科學家發現,有一種簡稱FTO的基因專門管控人們的食欲,這種基因也可以叫做“吃貨基因”。
他們專門針對幼兒園的小朋友做了一項實驗:在那些已經吃飽了的孩子身旁放一些小餅干,看看會有什么反應。
有的孩子完全不受誘惑,會把小餅干推開,繼續干自己的事;而有的孩子,會放下手中的畫筆,開始吃餅干。
“飽了依然會吃”,就是FTO基因在起作用,也就是說,一個人胃口大小與對食物的欲望,在很小時候便被建立了起來。這類人的體重也可能超過別人。
而“飽了就不再吃”的孩子,可能存在某種基因防護變體,從而讓自己能無意識地“控制”體重。
果然“起跑線”非常重要!
參加增肥實驗的10位志愿者,也不約而同說出了這樣的話:飽了以后就不吃東西了。
所以,實驗期間每天被迫地胡吃海喝,讓他們非常難受
甚至有人無法完成每日定額的卡路里攝取量,因為會不由自主地吐出來,大腦通過這種反應強制不讓身體攝入超過需求太多的熱量。看來,要減肥必須管住嘴!自然不行,就來強制的。
對于超重的人,事實剛好相反。
紀錄片中,一個研究團隊先讓超重的實驗者通過饑餓療法減下來原來體重的10%。然后嚴格控制飲食,給足夠的熱量,意思就是飽地剛剛好,希望他們保持身材。
然而,核磁共振監測發現,這些超重者的大腦對于食物的反應顯示“身體還處于半饑餓狀態”。
科學家解釋說,因為這些人長期處于肥胖狀態,所以大腦和身體會認為原來的體重才是最正確的。
這說明,一個人最終成為瘦子還是胖子,除了上面說的基因外,還受大腦和身體的控制。
除此之外,科學家還得出結論,那些“長不胖”志愿者吃得越多,基礎代謝率(也就是我們身體什么不干干躺著就需要能量)會隨之大大提高。
因此,他們攝取的過多熱量都會被身體快速代謝掉,不會造成很多脂肪囤積(好羨慕
而人吃胖,胖的其實是身體里的脂肪細胞。研究脂肪的專家解釋,我們身體中的脂肪細胞本來的數量是一定的,一旦開始發胖,脂肪細胞的體積就開始生長、增大。
雖然脂肪細胞的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便會停止生長。但壞消息是,停止生長的脂肪細胞永遠不可能自我消除(抽脂手術除外),而且還會盡可能有效地積累更多的脂肪。
研究還表明,我們的身體很容易在兒童和少年時期生成更多的脂肪細胞,這意味著如果成長階段比較胖,很可能終生會胖。
這10位志愿者,小時候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瘦”,這也就是他們長大吃不胖的原因之一。
最讓人心碎的是,實驗結束后1個月,或多或少吃胖了的志愿者都回到了原來的樣子。
因為在沒有人為干涉的情況下,內在的機制包括基因、大腦、基礎代謝率等等,又把他們帶回了屬于他們的天生體重。
改變很難實現,真的只能說,這就是命……
或許是為了安慰心灰意冷的胖子們,紀錄片的最后,科學家“端上”了一碗雞湯:
“雖然想要長期保持你顯著減肥后的體重,是非常困難的,但減下一點點體重,會讓你更健康,也更容易保持減肥的成果。”
敲黑板,BBC這個“邪惡”的視頻告訴我們:
1. 控制體重要從娃娃抓起,不然很容易一時胖,胖終身。
2. 關于減肥并沒有什么秘密武器,無非是改變自己的生活和飲食習慣,管住嘴,邁開腿。沒有吃貨基因控制自己的食欲,就靠意志力;沒有天生的高基礎代謝率,就靠運動去補充。
3. 減肥是個持久戰,欲速則不達,千萬別盲目節食。因為沒用,很快就會反彈。
4. 腦科學真的是一門很實用的學科,了解腦科學知識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
如果上面那部BBC紀錄片沒看夠,可以再看看耶魯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后、神經學家桑德拉?阿莫特Sandra Aamodt的Ted演講:《為什么節食經常不起作用?》。
5. 如果你已經是個成年的胖子,也沒有那么多毅力對抗肥胖,那么該吃吃,該喝喝,別有心理負擔,因為你的身體已經適應了胖胖的你(只要別太胖就好)。
看到這里,我就安心了,你呢?
川媽說說
減肥是女人一輩子的事業。
我曾經以為這對自己來說很容易,我是不可能吃胖的。因為上大學那會,無論怎么胡吃海喝,體重都沒上過3位數。
但現實是殘酷的,啪啪的打臉聲非常響亮。懷小川的時候,瘋狂地吃甜食,體重猛漲50多斤。后來,雖然甩掉了大部分,但再也回不去原來的體重了。
看了BBC的視頻后,我突然釋然了,原來這都是命。誰讓我小時候就是個小胖子呢!既然對抗不了基因,那就認命吧
小龍蝦,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