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諸葛亮真相:不做皇帝夢沒有借刀殺關羽

諸葛亮真相:不做皇帝夢沒有借刀殺關羽

諸葛亮畫像

  古代人喜歡神化諸葛亮,而現代人則有妖魔化諸葛亮的趨勢。上海大學教授朱子彥說“諸葛亮借刀殺人害死關羽”;而陜西退休教師胡覺照先生則認為“諸葛亮想做皇帝”。這些觀點乍一聽有理,但卻根本經不起進一步的推敲。

  (一)“皇帝夢”不是諸葛亮的追求

  退休教授胡覺照先生撰文指出:諸葛亮做的是皇帝夢。其理由如下:第一,諸葛亮曾對隱居高人杜微說,自己將領導蜀漢人民休養生息,待曹丕受挫后再去進行*。但后來諸葛亮卻突然變卦,向劉禪呈上《出師表》。這種不顧民眾死活而窮兵黷武的行為,是為了實現諸葛亮做皇帝的野心。第二,李嚴勸諸葛亮加封九錫,諸葛亮則給李嚴回信說,如果能夠消滅曹魏,就是十命也可接受,何況九乎?這說明諸葛亮想學王莽那樣,借加九錫而稱帝。第三,諸葛亮曾在在蜀漢朝臣面前以“孤”自稱,而這個“孤”一般是皇帝的自稱,說明諸葛亮已經以皇帝自居了。

  在筆者看來,胡教授的三條論據沒有一個是可以成立的。所以其得出的結論也是非常荒唐的。

  第一,諸葛亮放棄休養生息政策,是因為曹丕突然病故,使諸葛亮看到了北伐的機會。這與他“以待其挫,然后伐之”的思想是相吻合的。所以不應該將諸葛亮的策略變化看成是其想做皇帝的標志。

  其實,不光諸葛亮認為曹丕之死是北伐之良機。先前早有孫權也做出了*曹叡的決定。諸葛亮之所以決定北伐,也是因為有東吳配合的緣故。

  第二,從諸葛亮給李嚴的回信內容看,諸葛亮不僅沒有做皇帝的意思,而且還表現出了強烈的“忠君”思想。諸葛亮原信內容如下:

  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于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并升,雖十命可受,況于九邪!(《三國志。李嚴傳》引《諸葛亮集》)

  諸葛亮的信中雖有“雖十命可受,況于九邪!”的內容,但并沒有“九錫”、“十錫”之類字眼。“九錫”原是“九種受命”的意思。只不過由于王莽利用“九錫”之封篡位后,人們便很容易將“九錫”與做皇帝聯系起來,實際上二者之間是有區別的。諸葛亮之所以說“況于九邪”,而不說“況于九錫邪”,就是為了強調自己認同的是“九種受命”,以避免讓人錯誤地以為自己想利用“九錫”而篡奪皇帝之位。再看看另外半句“雖十命可受”,里面更是清楚地講明了“十種受命”的意思,與“錫”字一點也不搭界。

  將諸葛亮給李嚴的信翻譯過來,便是:我和你相知已久,原本不想再給你解釋這些了。足下你教我要以光復國家為念,告誡我不要受規則約束。看來你我之間還不夠默契呀。我本是東方平民,被先帝厚愛,目前已經位極人臣,祿賜百億。如今討賊未成,先帝的知己之恩也還未報答,卻要模仿齊、晉,坐自貴大,這實在是不義之念。假若能消滅曹魏,斬殺曹叡,讓皇帝遷還故居,我和大家就可以共同晉升。到那個時候,不要說是九命了,就是十命也可以接受。

  在這封信里,我們只看到了效忠和建功立業的內容,哪有什么“想當皇帝”的含義在里面啊?。

  還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假如諸葛亮把做皇帝的意圖寫進了書信中,他又怎敢把自己的書信流傳下來呢?難道他就不怕對他自己的后代不利嗎?

  第三,“孤”并不是皇帝的自稱,“稱孤”更不是要以皇帝自居。

  皇帝的自稱不是“孤”,而是“朕”。“孤”是一方領主的自稱,一個州牧就可以稱“孤”。袁紹在任冀州牧時曾給公孫瓚寫信道:“孤與足下,既有前盟舊要……”。

  劉備在任豫州牧時對諸葛亮說:“孤不度德量力……”,對關羽、張飛說:“孤有孔明,如魚之有水也。”

  幽州牧劉虞忠于漢獻帝,拒絕了袁紹清他做皇帝的請求。他說“孤受國恩……”。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胡覺照教授所謂的“諸葛亮想做皇帝”的論斷是完全錯誤的。

  (二)諸葛亮不可能借刀殺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關羽率荊州主力進攻樊城,曹操的征南將軍曹仁被困城中。曹操派于禁、龐德前去援助曹仁,卻由于連日暴雨洪水之災而“七軍皆沒”。關羽借地利及高船之優勢掃蕩曹軍殘余,并且取得了擒于禁,斬龐德的驕人戰績。但之后不久,孫權暗中和曹操勾結。孫權派兵悄悄偷襲荊州,而曹操則連續增兵援助樊城。于是關羽的形勢急轉直下,不僅被曹軍大將徐晃擊退,而且還被吳將呂蒙襲取了荊州。建安二十五年一月,關羽在窮極之下被吳兵擒殺。

 

  從樊城之戰打響,到關羽被擒殺,大約歷時半年之久。在此期間,孫權、曹操各派主力去夾攻關羽。但劉備方面卻未派一兵一卒去援助關羽。這似乎讓人太難以想象。

 

  國學大師章太炎曾經猜測,可能是諸葛亮想借吳人之手,以除掉關羽這個目中無人的將領。但后來他否定掉這個猜測,轉而做了一個較為平和的推論:荊州敗局應歸結于劉備的“疏慢”。

 

  被章先生否定掉的猜測,后來被上海大學教授朱子彥先生一把抓了過去。朱子彥先生認為,荊州之失和關羽之死的罪魁禍首是諸葛亮,是諸葛亮借曹、孫之手殺了關羽。

 

  朱子彥教授在論及諸葛亮借刀殺人之“行為”時指出:曹操、孫權暗中聯手,以絕對優勢兵力夾攻關羽。作為劉備“軍師”的諸葛亮,沒有隨時將荊州“險情”提醒給劉備,致使劉備方面沒有派兵援助關羽。所以,諸葛亮是故意要送關羽上斷頭臺。

 

  按照朱教授的邏輯,諸葛亮不將荊州“險情”提醒給劉備,沒有盡到一個“軍師”應盡的職責。既然如此,劉備應該譴責諸葛亮的“失職”行為才是。但我們根據史書記載得知,劉備不僅沒有譴責諸葛亮的“不作為”,而且還升了諸葛亮的官,讓諸葛亮坐到了丞相的位置。難道是諸葛亮的“小動作”太隱蔽,所以蒙蔽了劉備?可為什么時隔1700多年以后,朱子彥教授卻發現了諸葛亮的“險惡用心”呢?難道是劉備太傻而朱教授太聰明的緣故?可在關羽之死這件事上,不光劉備沒有怪罪諸葛亮,而且劉備集團沒有任何一個人指責諸葛亮呀。這么說來,所有的當事人都不如朱教授這個讀書人聰明嘍?

 

  筆者以為,即使朱教授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聰明”,他也應該尊重史料和證據才行。但我們卻發現,朱教授所言內容均是些主觀臆測的東西。朱教授之所以自以為聰明,是因為他低估了劉備的智商。

 

  根據史料記載,諸葛亮雖然曾任“軍師將軍”,但這只是一個牌號而已。劉備深知,諸葛亮的特長在于政治管理,所以他并沒有讓這個“軍師”在軍事領域發揮作用。

 

  自從諸葛亮出山后,總共僅為劉備出個一條軍事計策,而且還被劉備否決了。那是在建安十三年,劉琮投降曹操,劉備過襄陽時,諸葛亮曾建議攻打襄陽,拿下荊州。當這條計策被劉備否決后,諸葛亮就沒再為劉備出過一條軍事計策。雖然后來諸葛亮還請纓赴江東談判,但那主要是魯肅的建議;盡管后來諸葛亮還勸劉備不要去找孫權借地,但這也算不上是軍事計策,而且也被劉備否決了。總而言之,諸葛亮很早就在軍事領域“失語”了。這當然不是諸葛亮的意愿,而是劉備的安排。

 

  劉備不讓諸葛亮行“軍師”之實,一方面是因為內政工作需要諸葛亮去做,另一方面是因為劉備已經有了合適的謀士。

 

  劉備一生中重用過兩個謀士,一個是龐統,一個是法正。劉備拿下益州之戰,多虧了龐統的妙計安排;劉備奪得漢中,則主要是法正的功勞。法正并沒有“軍師”的頭銜,但劉備卻將他作為了“謀主”。可見,劉備并不是嚴格按照“頭銜”來安排工作的。

 

  諸葛亮雖然名為“軍師將軍”,但他實際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收納賦稅、征兵運糧、維持治安、掌管刑律、懲治“不忠”、肅清“內敵”等等。總之,諸葛亮的工作是屬于內政管理,軍事謀劃并不在諸葛亮的工作范疇之內。

 

 

  《三國志。先主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朱子彥教授說:既然諸葛亮是股肱,那么他就是劉備集團的第一謀士,應該為關羽之死負責。在這里,朱教授顯然是沒搞明白“股肱”的含義,誤以為“股肱”就是第一謀士的意思。其實,“股肱”就是“胳膊大腿”,是“集團頂梁柱”的意思,并沒有特指“軍事頂梁柱”的意思。而“謀主”才是“第一謀士”的意思。

 

  當然,盡管諸葛亮的工作職責不包括軍事謀劃,但他原本也是有機會發現荊州“險情”的。畢竟他在荊州生活工作過很多年,而且還和孫權打過交道,應該對孫權的手段有所了解。只可惜由于他的內政工作過于繁忙,再加上孫權采用了一系列的障眼法,使得他放棄了對東吳的警惕性,從而失去了提醒劉備防患于未然的機會。從這個角度看,諸葛亮對關羽之死也是負有一定責任的,但絕不是主要責任。

 

  其實,早在建安二十二年春,孫權就秘密投降了曹操,正如《三國志。孫權傳》所說:“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但是孫權對投降曹操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直到他偷襲荊州前夕都未被劉備發現。

 

  為了保守這個機密,孫權特別善待了劉備派來的使者馬良,用《三國志。馬良傳》的話說,孫權對于馬良是“敬待之”。除此之外,孫權還批準了諸葛瑾將其次子諸葛喬過繼給諸葛亮的請求。這下子更讓劉備集團以為,孫權是真心“修好”孫劉聯盟呢。

 

  正是由于劉備集團低估了孫權投降的可能性,所以劉備才放心大膽地自封什么“漢中王”,搞得一班屬下圍著他忙活了起來,從而忽視了荊州方面的“險情”。

 

  自封“漢中王”是劉備自己的主意,諸葛亮和法正都是其忠實的擁戴者。所以要論荊州之失和關羽之死的責任,應該首推劉備自己。同時,法正和諸葛亮也都負有較次要的責任。但劉備連自己的主要責任都不承認,當然更不會指責諸葛亮的次要責任。

 

  對于荊州之敗,劉備集團上下一致認為,這是孫權背信棄義的結果。從后來劉備興兵伐吳來看,劉備并不想從自身去找荊州之敗的原因。因為劉備認為,自己是受害人,而孫權則違背了雙方訂好的游戲規則。

 

  總體來講,諸葛亮雖然對關羽之死負有一定的間接責任,但他卻不可能借刀殺關羽。因為諸葛亮根本預料不到孫權要投降曹操。連劉備派去東吳的使者馬良都被孫權欺騙了,更何況諸葛亮這個正專心于內政的人呢?

 

  朱子彥教授還指出:劉備、諸葛亮有足足一個月的時間去救援關羽。他的依據如下:關羽被擒殺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而“漢中王劉備所置宜都太守樊友”棄城而逃,奔回成都則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樊友定將荊州失守的消息匯報給了劉備、諸葛亮。

 

  朱教授的依據其實未必能夠成立。十一月到十二月,難道就一定是相距一個月嗎?假如是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其間相距也就幾天而已。所以朱教授的推論是不嚴謹的。

 

  朱子彥教授在論及諸葛亮借刀殺人之“動機”時指出:赤壁之戰,諸葛亮建立奇功,引起了關羽嫉妒;由于諸葛亮顧慮其與主公“恩若兄弟”的特殊關系,加之自己投奔劉備的時間要比關羽晚得多,官職也比關羽低,故不得不虛與委蛇,巧為周旋。諸葛亮考慮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等待時機除去關羽。

 

  諸葛亮對關羽采用“虛與委蛇,巧為周旋”的策略,這的確不假,但若說關羽嫉妒諸葛亮,那就純屬無稽之談了。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并沒有立下“奇功”,而且戰后他所得到的封賞也要遠遠低于關羽。所以,關羽根本沒有必要嫉妒諸葛亮。關羽之所以寫信問諸葛亮:馬超這個人水平怎么樣?這說明在關羽眼里,諸葛亮是非常公正的一個人。也就是說,關羽不僅不會嫉妒諸葛亮,而且還比較尊重諸葛亮。

 

  總之,關羽作為一個鎮守一方的武將,暫時并不會對諸葛亮的升遷造成阻礙作用。諸葛亮真正的競爭對手不是關羽,而是法正。法正是劉備的“謀主”,也曾經對諸葛亮的“嚴刑峻法”提出過不同意見。但即便如此,諸葛亮也從沒有想過“除掉”法正,相反他卻曾一度縱容法正的“濫殺無辜”。

 

  關羽和法正都是劉備的心腹,即使他們身犯嚴重錯誤,劉備也不會對他們怎樣。諸葛亮深知這一點,所以從不跟他們進行正面沖突。這也說明諸葛亮天性謹慎,從不做危險的事情。那么,他又怎敢做出“借刀殺關羽”這樣危險的事情呢?

 

  諸葛亮對關羽并無“陷害”之罪,但卻有“放縱”之過。由于諸葛亮從不指出關羽的缺點,致使關羽驕橫自大,結果上了吳人的當而丟掉了性命。從某種程度上講,諸葛亮“捧殺”了關羽,但這種“捧殺”是無心的,不是故意的。這也是劉備集團上上下下的共同錯誤。

 

  這世上能讀懂諸葛亮的人不多,因為諸葛亮是一個被“綁架”過無數次的歷史人物。最要命的是,歷代史學家都曾“綁架”過諸葛亮。他們留給我們的所謂諸葛亮的歷史,實際已經越來越遠離歷史真相了。

 

  在諸葛亮研究領域,近來活躍著三位教授。他們分別是上海大學教授朱子彥先生,陜西師范大學退休教授胡覺照先生,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先生。在我看來,這三位教授先生都沒有讀懂諸葛亮,而且他們還繼續“綁架”著諸葛亮,也繼續誤導著欲求真相的讀者們。

 

  對于朱子彥、胡覺照兩位先生,我將另外撰文進行批判。這里先簡單說一下,對于兩位先生勇于突破的精神,我持欽佩態度。但對于他們有失嚴謹的論證方法,我卻感到非常不屑。朱教授說“諸葛亮借刀殺人害死關羽”,胡覺照說“諸葛亮想做皇帝”,那都是乍一聽頗有新意,但卻是根本經不起進一步推敲的。

 

  在這里,我要集中來批判一下易中天先生。盡管易先生看了很多歷史典籍書,也看了很多學術文章,但他卻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正確觀點,這是非常遺憾的。易先生在學術上沒有像前面兩位那樣做大膽突破,他基本上是把別人的觀點拿來,然后用評書化的語言說出來。所以,前人所犯的錯誤,基本上被易中天先生繼承下來了。

 

  (一)易中天讀不懂《隆中對》

 

  對于諸葛亮的《隆中對》(也有說《草廬對》的),劉備的評價只有一個字:“善!”。這個“善”字可以解釋成“不錯”,也可以解釋成“很好。”但易中天先生卻對這個“善”字做了文學性的夸張詮釋,他說諸葛亮在《隆中對》的一番話“說得劉備是醍醐灌頂,如夢方醒,豁然開朗。”這顯然不是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

 

  實際上,劉備之所以對諸葛亮說“善”,不是因為諸葛亮“一語點醒夢中人”,而是《隆中對》的某些內容正合劉備之意。而且,那些“正合劉備”之意的話,也只占《隆中對》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說,《隆中對》中的亮點并不多,其更多的內容是紙上談兵。

 

  易中天說“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從此他有了一個能夠讓他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的總設計師。”遺憾的是,劉備從沒有把諸葛亮當作“總設計師”。看看后來劉備分配給諸葛亮的任務吧:不是賦稅征收、征召新兵、后勤運輸,就是起草文書、執行刑律或肅清“內敵”。這與“三分天下”的戰略規劃根本無一點關系。

 

  易中天說:“事實證明,后來形勢的發展,也完全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因此史家評論說,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三分’,甚至有人認為是‘未出隆中,已定三分’。”事實上,后來形勢的發展并不像易中天說得那樣“完全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倒可以說是完全出乎了諸葛亮的意料之外。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有兩項最重要的軍事主張,一項是“東和孫權”,一項是“橫跨荊、益”。但諸葛亮沒有想到,孫權也想占有荊州。如果劉備非要攻占荊州,未來肯定會和孫權發生沖突。也就是說“橫跨荊益”是和“結好孫權”相矛盾的。多年以后,劉備、孫權因荊州問題而明爭暗斗,關羽為此還丟了性命。這一點更是諸葛亮始料未及的。

 

  當然,孫權對荊州感興趣,不代表劉備就不可以去獲得荊州。問題是,你這邊要和孫權爭荊州,那邊又要抽出兵力搞定益州,這恐怕就勉為其難了吧?正因如此,毛澤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蜀漢之敗始于《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焉能不敗?”

 

  由此可見,《隆中對》不僅沒有什么軍事價值,反而隱藏著致命的缺陷。不久以后,連諸葛亮自己都發現了這個缺陷。

 

  建安十三年,劉備被曹操大軍追趕,諸葛亮奉命出使江東,代表劉備向孫權求救。當他發現孫權也對荊州志在必得時,便不再堅持自己“橫跨荊、益”的主張了。赤壁之戰后,劉備曾到京口(鎮江)向孫權借荊州之地,諸葛亮就提出了反對意見。諸葛亮認為劉備此行太危險,弄不好會被東吳害死。這說明諸葛亮已經看出了“東和孫權”與“占領荊州”是相互矛盾的,也說明諸葛亮正在悄悄地放棄《隆中對》中的軍事戰略,不再主張爭奪荊州了。

 

 

  就在諸葛亮放棄了《隆中對》的時候,劉備卻硬是冒險赴京口,向孫權借到了荊州數郡。于是劉備得到了荊州大部分地盤。

 

  劉備之所以不理睬諸葛亮的勸諫,冒險去“借荊州”,不是因為他要執行諸葛亮《隆中對》里橫跨荊益的戰略規劃,而是出于生存壓力之下的本能反應。為了給手下兩萬人馬找個出路,他不得不向孫權借地。

 

  然而,劉備“借荊州”是非常勉強的,是隱患無窮的。諸葛亮深知這里面的利害,所以他實際上傾向于放棄荊州,但他又不能說出自己心目中的真實想法,因為劉備已經把荊州視若至寶。而劉備又是那樣的固執,焉能為諸葛亮而改變?

 

  孫權自借地給劉備后,就一直念叨著索回土地。周瑜還曾出過一個主意:越過劉備而攻取益州。這樣可以迫使劉備放棄荊州而向西發展。誰料劉備貪得無厭,不僅要拿下益州,還故意尋找借口,拒還荊州。于是孫劉聯盟開始惡化,直至雙方反目成仇,刀兵相見。

 

  從劉備“借荊州”到關羽“失荊州”,諸葛亮沒有對荊州問題發表過一次見解。即便是孫劉兩家為爭奪荊州而大打出手的時候,諸葛亮也基本上是一言不發。這一切都表明,諸葛亮的發言權有限,劉備并沒有把諸葛亮當作什么總設計師。也就是說,易中天先生對諸葛亮的評價是荒唐的。

 

  劉備得到荊州,靠的是“借”;劉備得到益州,則靠的是曹操的失誤。由于曹操怠慢了益州牧劉璋派來的使者張松,致使張松說服劉璋去迎劉備入蜀,這才使得劉備乘機暗算劉璋,從而一舉拿下了益州。這里面靠的是機遇和運氣,與《隆中對》沾不上一點關系。

 

  諸葛亮雖然在《隆中對》里提到了“橫跨荊、益”,但那只不過是歪打正著而已。劉備在軍事上從沒有倚重過諸葛亮,劉備所實現的“橫跨荊、益”和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思路并不沾邊的。我們也可以推斷,當諸葛亮在《隆中對》里提出“橫跨荊、益”的主張時,并不為劉備所看好。那么,當時劉備為什么要對諸葛亮稱“善”呢?這是因為,看重了諸葛亮的政治才干。當時打動劉備的,是諸葛亮《隆中對》演講報告中的第二部分。在這部分報告中,諸葛亮先是肯定了劉備“帝室之胄”的尊貴地位,又稱贊劉備“信義著于四海”、“思賢若渴”等,最后還給劉備打氣,說北方老百姓一定會“簞食壺漿”地熱情歡迎劉備的北伐,他還給劉備描繪了一幅“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動人畫卷。這些可正是劉備最喜歡聽的東西。于是劉備開始感覺到:此人對鞏固自己的統治大有好處啊!這也正是劉備對諸葛亮說“善”的原因所在。至于易中天所屬的“醍醐灌頂”之類的話,那純粹是一種無端臆測而已。

 

  總之,劉備之所以請諸葛亮出山,不是因為看中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而是看中了他能為自己的政治集權帶來好處。有關這一點,本人還將在以后做進一步闡述。

 

  (二)易中天讀不懂“江東和談”

 

  “江東和談”是孫劉兩家達成聯盟的關鍵性會談,劉備派出的代表是諸葛亮,東吳方面的主談人則是孫權自己。從和談結果看,表面上似乎是諸葛亮說服了孫權,實際上卻是孫權占盡了劉備方面的便宜。可以說,諸葛亮在“江東和談”中吃虧很大,有辱使命。但是易中天看不出這一點,他認為,諸葛亮在“江東和談”中對孫權說的那些話是“折沖樽俎的經典,可以看作外交學的絕妙教材。”

 

  本人之所以說諸葛亮在“江東和談”中吃虧很大,是因為他上了孫權的當,把過多的精力用在了如何說服孫權上面,從而犧牲了劉備方面的很多利益。而孫權其實是根本不需要說服的。因為孫權打心眼里就決定了要抗擊曹操。

 

  既然孫權本意是要抗曹的,為什么諸葛亮還要去費盡口舌地說服孫權去抗曹呢?他這不是多此一舉嗎?這是因為孫權使出了一個非常狡猾的計謀,而這個計謀著實把諸葛亮給騙住了。

 

  魯肅拜見劉備,這本可以視之為孫權主動伸向劉備得橄欖枝。但當魯肅領著諸葛亮來見孫權時,卻突然發現,情況有些不妙。孫權不僅沒有積極迎戰曹操的意思,反而在“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三國志。諸葛亮傳》)而江東群臣則紛紛建議孫權迎接曹操呢。

 

  諸位可能會奇怪,孫權先前不是主動派魯肅聯盟劉備的嗎?周瑜和孫權不是早就做出了抗擊曹操的決定嗎?為什么此時此刻會發生這樣的變故呢?

 

  其實,孫權并不是真的要“觀望成敗”,他只不過要演一出戲給諸葛亮看而已。那么,孫權為什么要演“觀望成敗”這出戲呢?當然是為了提高自己在“江東和談”中的地位,以獲得“孫劉聯盟”中的最大利益。

 

  孫權深知,劉備是當世豪杰。如果此次孫劉聯盟打敗了曹操,劉備很可能會馬上和自己搶奪勝利成果。所以他孫權不能不防著點。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此次劉備的危急局面,提出一個苛刻的合作條款。

 

  正是基于這樣的目的,孫權才故意“觀望成敗”;即使是面對群臣的迎曹建議,他也并沒有公開表示反對。他是想讓諸葛亮知道:我孫權并非只有抗曹這條路,其實我也是可以投降曹操的。

 

  孫權這么一演戲,諸葛亮果然就著急了。他上來就對孫權說:“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并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三國志。諸葛亮傳》 )

 

  諸葛亮實際上使了一個激將法,那意思是說:“你能打就打,打不了就投降,別這么又想打又不想打的樣子,這樣做會大禍臨頭的。”

 

  對于諸葛亮的諷刺,孫權一點也不生氣。因為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讓諸葛亮著急起來。你越著急,就越有求于我,未來我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些。

 

  孫權反問諸葛亮:“你讓我投降,那么你家劉備怎么不降?”而諸葛亮的回答則是:“連田橫那樣的人都能守義不辱,我家主公是王室之胄,且英才蓋世,為世人所敬仰,這樣的偉人如果不成功,只能說是天之意愿,他怎能心甘情愿沉淪下去呢。”

 

  (《三國志。諸葛亮傳》:權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

 

  諸葛亮的話中依然充滿了諷刺的意味。這次孫權故意裝作被激怒了,他勃然說:“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連用兩條激將法,才讓孫權說出“吾計決矣!”。但孫權繼續沉住了氣,他裝作很不放心地樣子問諸葛亮:“不是我小瞧劉豫州的實力,畢竟他剛剛吃了敗仗,他到底還能有多少抵抗之力呢?”

 

  諸葛亮則告訴孫權:“劉豫州雖然敗于長坂坡,但是歸來的戰士,加上關羽的水軍精甲,足有一萬人,劉琦在江夏也有一萬人。曹操遠道而來,行進太快,犯了兵家之大忌,正如兵書所說的‘必蹶上將軍’;且曹軍不習水戰,軍心不穩。只要我們兩家聯手,破曹并不是一件難事。”

 

  諸葛亮所講的那些兵法道理,孫權并不感興趣,因為先前周瑜早就為孫權講過了。讓孫權最感興趣的是:在劉備那邊,還有兩萬人馬可用。這本來是劉備的軍事機密,結果卻讓諸葛亮給泄漏了出來。于是,孫權當時就“大悅”了起來。

 

  孫權說那好吧,既然劉備只有兩萬人馬,那我這邊就先出三萬人馬吧。

 

  (《三國志。諸葛亮傳》: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并力拒曹公。)

 

 

  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孫權不愧是人中之杰。原本是他自己想拉劉備共同抗曹的,但他卻故意做出一副“觀望成敗”的樣子,害得諸葛亮絞盡腦汁地“說服”他。這樣一來,“江東和談”的主動權自然就落到了孫權的手中。

 

  那么,“江東和談”的核心條款是什么呢?這樣一個關鍵的問題,查遍所有的史書,竟然也不見記載。難道,雙方只是隨便說了聲出兵便不再談別的條款了?難道,他們也沒有規定戰后利益怎樣分配嗎?很顯然,這個關鍵性的史料,被人隱去了。

 

  本人大膽推測,當時“江東和談”肯然是定下了戰后的利益分配原則,這個原則便是:一切由孫權說了算。惟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解釋,赤壁之戰后為什么周瑜要分土地給劉備;惟有這樣,我們也才能夠理解,為什么劉備嫌周瑜分的地太少,不得不去向孫權借荊州數郡。

 

  劉備對諸葛亮的江東之行并不是很滿意,因為劉備明白,諸葛亮被孫權耍了。所以在戰后封賞的時候,劉備只給了諸葛亮一個軍師中郎將的職位,而且還派他派到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那里的賦稅征調工作。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與諸葛亮相比,關羽和張飛得到的提升更高。其中,關羽被升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張飛則成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

 

  明末學者王夫之便認為,孫劉聯手破曹,關羽撈不得半點功勞,劉備方面的最大功臣是諸葛亮。

 

  (《讀通鑒論》:諸葛公東使,魯肅西結,遂定二國之交,資孫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

 

  可王夫之又哪能了解劉備心中對諸葛亮的不滿呢?

 

  由于“江東和談”吃虧太大,導致劉備在戰后不得不聽任孫權、周瑜對勝利成果的分配。劉備想拿下貧窮的荊南四郡,都不得不先去“詣京見權”,而且還由此擔上了“借荊州”的債務。所以,自從江東和談以后,劉備沒再讓諸葛亮搞過外交。

 

  由于孫權演戲過于逼真,以至于陳壽認為,孫權是因為既佩服劉備,又欣賞諸葛亮的才華品行,才派兵援助劉備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權既宿服備,又觀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

 

  就“江東和談”的整個過程看,孫權才是真正的外交天才;而諸葛亮根本不是孫權的對手。

 

  (三)易中天讀不懂“借荊州”

 

  在研究三國歷史“荊州之爭”時,很多人都在納悶:既然赤壁大捷是孫劉兩家聯手獲得的成果,曹操敗退后留下的荊州土地就應該由兩家平分才是,為什么歷史上會有劉備向孫權“借荊州”的說法?

 

  有很多學者實在搞不明白這個問題,于是就干脆宣稱:劉備從沒有向孫權借過荊州;而孫權向劉備討還荊州,則是一種無理取鬧的行為。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下)一書中,就沿襲了這樣的觀點。

 

  如果劉備真如易中天所說的那樣,從來沒有“借荊州”,那么孫權為什么要不斷向劉備討還荊州?而劉備為什么會答應要歸還荊州給孫權呢?難道孫權和劉備都是瘋子,或者是傻子?很顯然,易中天低估了古人的智商。

 

  其實,困擾易中天的這個問題并不難回答。劉備之所以要向孫權“借荊州”,是因為孫劉兩家在赤壁之戰前有過一次“江東和談”,這次“和談”的基調之一便是:戰后的勝利成果應由孫權負責分配。惟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理解,周瑜為什么要分南郡南岸之地給劉備;惟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理解,劉備為什么在“詣京見權”(《三國志。周瑜傳》)及“復從權借荊州數郡”(《三國志。先主傳》引《江表傳》)后才去進攻荊南四郡。

 

  那么,為什么孫權能在“江東和談”中占居主導地位?那是因為劉備正被曹操大軍追趕,惶惶如喪家之犬。贏得孫權的援手,劉備就獲得了救命的稻草。所以,諸葛亮曾急迫地對劉備說:“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三國志。諸葛亮傳》)

 

  既然劉備方面是求救,而孫權方面是救人,雙方的和談條款自然有利于后者。雖然《三國志》中沒有記錄“江東和談”的條約內容。但從后來事態的發展看,“江東和談”給了孫權很大的實惠。我們有理由認為,“江東和談”中必然有荊州之勝果屬于孫權的相關條文。

 

  既然荊州之勝果由孫權負責分配,劉備嫌少也不能硬搶,只能去借。孫劉兩家之間,因為“荊州之爭”而出現過多次摩擦,但劉備方面從沒有說過荊州是自己的地盤,也從沒有當面否認過“借荊州”的說法。

 

  魯肅曾指責關羽:“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魯肅在這里明確指出,我們借地給你們了,可你們卻耍賴皮不還。關羽無法否認這點,只好王顧左右而言他:“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寢不脫介,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而足下來欲收地邪?”他的意思是劉備將軍立下那么大功勞,總該有個立腳之地吧,你們為什么要收回這些土地呢?實際上關羽的話已經默認了“借荊州”的說法。

 

  對于關羽的話,魯肅毫不客氣地迎頭抨擊說:“你這話就不對了。劉豫州向我們求救那會兒,惶惶如喪家之犬,那日子比現在要差的多。是我主孫權可憐劉豫州,才保護救濟了他。沒想到啊,劉豫州竟然心懷叵測,已經得到益州了,卻還想霸占荊州之地。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個普通百姓也明白這個道理,何況是一個國家領導人呢?我聽說見利忘義的人必然沒有好下場。如果我們不遵守道義公理,只想恃強凌弱,又怎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呢?”

 

  (《三國志。魯肅傳》肅曰:“不然。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并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肅聞貪而棄義,必為禍階。吾子屬當重任,曾不能明道處分,以義輔時,而負恃弱眾以圖力爭,師曲為老,將何獲濟?” 羽無以答。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魯肅這段慷慨陳詞,竟然讓關羽“無以答”。這更說明一個事實,“江東和談”給了孫權擁有分配荊州勝果的權利,這也是劉備方面無法掙脫掉的繩索。

 

  后來,孫劉兩家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劉備渡過了生存危機,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當初在“和談”中吃虧太大了。他想突破“江東和談”的束縛,便使出了赴京口借地、表劉琦為荊州刺史、自領荊州牧的變通手法。即使他使用了這一系列手段,他也沒敢否認“借荊州”的說法。所以面對孫權討要荊州的行為,劉備曾對孫權承諾:“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三國志。先主傳》)。

 

  易中天先生沒有理順以上的邏輯關系,所以才誤讀了“借荊州”這段歷史。 諸葛亮真相:不做皇帝夢沒有借刀殺關羽

諸葛亮畫像

  古代人喜歡神化諸葛亮,而現代人則有妖魔化諸葛亮的趨勢。上海大學教授朱子彥說“諸葛亮借刀殺人害死關羽”;而陜西退休教師胡覺照先生則認為“諸葛亮想做皇帝”。這些觀點乍一聽有理,但卻根本經不起進一步的推敲。

  (一)“皇帝夢”不是諸葛亮的追求

  退休教授胡覺照先生撰文指出:諸葛亮做的是皇帝夢。其理由如下:第一,諸葛亮曾對隱居高人杜微說,自己將領導蜀漢人民休養生息,待曹丕受挫后再去進行*。但后來諸葛亮卻突然變卦,向劉禪呈上《出師表》。這種不顧民眾死活而窮兵黷武的行為,是為了實現諸葛亮做皇帝的野心。第二,李嚴勸諸葛亮加封九錫,諸葛亮則給李嚴回信說,如果能夠消滅曹魏,就是十命也可接受,何況九乎?這說明諸葛亮想學王莽那樣,借加九錫而稱帝。第三,諸葛亮曾在在蜀漢朝臣面前以“孤”自稱,而這個“孤”一般是皇帝的自稱,說明諸葛亮已經以皇帝自居了。

  在筆者看來,胡教授的三條論據沒有一個是可以成立的。所以其得出的結論也是非常荒唐的。

  第一,諸葛亮放棄休養生息政策,是因為曹丕突然病故,使諸葛亮看到了北伐的機會。這與他“以待其挫,然后伐之”的思想是相吻合的。所以不應該將諸葛亮的策略變化看成是其想做皇帝的標志。

  其實,不光諸葛亮認為曹丕之死是北伐之良機。先前早有孫權也做出了*曹叡的決定。諸葛亮之所以決定北伐,也是因為有東吳配合的緣故。

  第二,從諸葛亮給李嚴的回信內容看,諸葛亮不僅沒有做皇帝的意思,而且還表現出了強烈的“忠君”思想。諸葛亮原信內容如下:

  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于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并升,雖十命可受,況于九邪!(《三國志。李嚴傳》引《諸葛亮集》)

  諸葛亮的信中雖有“雖十命可受,況于九邪!”的內容,但并沒有“九錫”、“十錫”之類字眼。“九錫”原是“九種受命”的意思。只不過由于王莽利用“九錫”之封篡位后,人們便很容易將“九錫”與做皇帝聯系起來,實際上二者之間是有區別的。諸葛亮之所以說“況于九邪”,而不說“況于九錫邪”,就是為了強調自己認同的是“九種受命”,以避免讓人錯誤地以為自己想利用“九錫”而篡奪皇帝之位。再看看另外半句“雖十命可受”,里面更是清楚地講明了“十種受命”的意思,與“錫”字一點也不搭界。

  將諸葛亮給李嚴的信翻譯過來,便是:我和你相知已久,原本不想再給你解釋這些了。足下你教我要以光復國家為念,告誡我不要受規則約束。看來你我之間還不夠默契呀。我本是東方平民,被先帝厚愛,目前已經位極人臣,祿賜百億。如今討賊未成,先帝的知己之恩也還未報答,卻要模仿齊、晉,坐自貴大,這實在是不義之念。假若能消滅曹魏,斬殺曹叡,讓皇帝遷還故居,我和大家就可以共同晉升。到那個時候,不要說是九命了,就是十命也可以接受。

  在這封信里,我們只看到了效忠和建功立業的內容,哪有什么“想當皇帝”的含義在里面啊?。

  還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假如諸葛亮把做皇帝的意圖寫進了書信中,他又怎敢把自己的書信流傳下來呢?難道他就不怕對他自己的后代不利嗎?

  第三,“孤”并不是皇帝的自稱,“稱孤”更不是要以皇帝自居。

  皇帝的自稱不是“孤”,而是“朕”。“孤”是一方領主的自稱,一個州牧就可以稱“孤”。袁紹在任冀州牧時曾給公孫瓚寫信道:“孤與足下,既有前盟舊要……”。

  劉備在任豫州牧時對諸葛亮說:“孤不度德量力……”,對關羽、張飛說:“孤有孔明,如魚之有水也。”

  幽州牧劉虞忠于漢獻帝,拒絕了袁紹清他做皇帝的請求。他說“孤受國恩……”。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胡覺照教授所謂的“諸葛亮想做皇帝”的論斷是完全錯誤的。

  (二)諸葛亮不可能借刀殺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關羽率荊州主力進攻樊城,曹操的征南將軍曹仁被困城中。曹操派于禁、龐德前去援助曹仁,卻由于連日暴雨洪水之災而“七軍皆沒”。關羽借地利及高船之優勢掃蕩曹軍殘余,并且取得了擒于禁,斬龐德的驕人戰績。但之后不久,孫權暗中和曹操勾結。孫權派兵悄悄偷襲荊州,而曹操則連續增兵援助樊城。于是關羽的形勢急轉直下,不僅被曹軍大將徐晃擊退,而且還被吳將呂蒙襲取了荊州。建安二十五年一月,關羽在窮極之下被吳兵擒殺。

 

  從樊城之戰打響,到關羽被擒殺,大約歷時半年之久。在此期間,孫權、曹操各派主力去夾攻關羽。但劉備方面卻未派一兵一卒去援助關羽。這似乎讓人太難以想象。

 

  國學大師章太炎曾經猜測,可能是諸葛亮想借吳人之手,以除掉關羽這個目中無人的將領。但后來他否定掉這個猜測,轉而做了一個較為平和的推論:荊州敗局應歸結于劉備的“疏慢”。

 

  被章先生否定掉的猜測,后來被上海大學教授朱子彥先生一把抓了過去。朱子彥先生認為,荊州之失和關羽之死的罪魁禍首是諸葛亮,是諸葛亮借曹、孫之手殺了關羽。

 

  朱子彥教授在論及諸葛亮借刀殺人之“行為”時指出:曹操、孫權暗中聯手,以絕對優勢兵力夾攻關羽。作為劉備“軍師”的諸葛亮,沒有隨時將荊州“險情”提醒給劉備,致使劉備方面沒有派兵援助關羽。所以,諸葛亮是故意要送關羽上斷頭臺。

 

  按照朱教授的邏輯,諸葛亮不將荊州“險情”提醒給劉備,沒有盡到一個“軍師”應盡的職責。既然如此,劉備應該譴責諸葛亮的“失職”行為才是。但我們根據史書記載得知,劉備不僅沒有譴責諸葛亮的“不作為”,而且還升了諸葛亮的官,讓諸葛亮坐到了丞相的位置。難道是諸葛亮的“小動作”太隱蔽,所以蒙蔽了劉備?可為什么時隔1700多年以后,朱子彥教授卻發現了諸葛亮的“險惡用心”呢?難道是劉備太傻而朱教授太聰明的緣故?可在關羽之死這件事上,不光劉備沒有怪罪諸葛亮,而且劉備集團沒有任何一個人指責諸葛亮呀。這么說來,所有的當事人都不如朱教授這個讀書人聰明嘍?

 

  筆者以為,即使朱教授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聰明”,他也應該尊重史料和證據才行。但我們卻發現,朱教授所言內容均是些主觀臆測的東西。朱教授之所以自以為聰明,是因為他低估了劉備的智商。

 

  根據史料記載,諸葛亮雖然曾任“軍師將軍”,但這只是一個牌號而已。劉備深知,諸葛亮的特長在于政治管理,所以他并沒有讓這個“軍師”在軍事領域發揮作用。

 

  自從諸葛亮出山后,總共僅為劉備出個一條軍事計策,而且還被劉備否決了。那是在建安十三年,劉琮投降曹操,劉備過襄陽時,諸葛亮曾建議攻打襄陽,拿下荊州。當這條計策被劉備否決后,諸葛亮就沒再為劉備出過一條軍事計策。雖然后來諸葛亮還請纓赴江東談判,但那主要是魯肅的建議;盡管后來諸葛亮還勸劉備不要去找孫權借地,但這也算不上是軍事計策,而且也被劉備否決了。總而言之,諸葛亮很早就在軍事領域“失語”了。這當然不是諸葛亮的意愿,而是劉備的安排。

 

  劉備不讓諸葛亮行“軍師”之實,一方面是因為內政工作需要諸葛亮去做,另一方面是因為劉備已經有了合適的謀士。

 

  劉備一生中重用過兩個謀士,一個是龐統,一個是法正。劉備拿下益州之戰,多虧了龐統的妙計安排;劉備奪得漢中,則主要是法正的功勞。法正并沒有“軍師”的頭銜,但劉備卻將他作為了“謀主”。可見,劉備并不是嚴格按照“頭銜”來安排工作的。

 

  諸葛亮雖然名為“軍師將軍”,但他實際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收納賦稅、征兵運糧、維持治安、掌管刑律、懲治“不忠”、肅清“內敵”等等。總之,諸葛亮的工作是屬于內政管理,軍事謀劃并不在諸葛亮的工作范疇之內。

 

 

  《三國志。先主傳》中有這樣一句話:“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朱子彥教授說:既然諸葛亮是股肱,那么他就是劉備集團的第一謀士,應該為關羽之死負責。在這里,朱教授顯然是沒搞明白“股肱”的含義,誤以為“股肱”就是第一謀士的意思。其實,“股肱”就是“胳膊大腿”,是“集團頂梁柱”的意思,并沒有特指“軍事頂梁柱”的意思。而“謀主”才是“第一謀士”的意思。

 

  當然,盡管諸葛亮的工作職責不包括軍事謀劃,但他原本也是有機會發現荊州“險情”的。畢竟他在荊州生活工作過很多年,而且還和孫權打過交道,應該對孫權的手段有所了解。只可惜由于他的內政工作過于繁忙,再加上孫權采用了一系列的障眼法,使得他放棄了對東吳的警惕性,從而失去了提醒劉備防患于未然的機會。從這個角度看,諸葛亮對關羽之死也是負有一定責任的,但絕不是主要責任。

 

  其實,早在建安二十二年春,孫權就秘密投降了曹操,正如《三國志。孫權傳》所說:“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但是孫權對投降曹操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直到他偷襲荊州前夕都未被劉備發現。

 

  為了保守這個機密,孫權特別善待了劉備派來的使者馬良,用《三國志。馬良傳》的話說,孫權對于馬良是“敬待之”。除此之外,孫權還批準了諸葛瑾將其次子諸葛喬過繼給諸葛亮的請求。這下子更讓劉備集團以為,孫權是真心“修好”孫劉聯盟呢。

 

  正是由于劉備集團低估了孫權投降的可能性,所以劉備才放心大膽地自封什么“漢中王”,搞得一班屬下圍著他忙活了起來,從而忽視了荊州方面的“險情”。

 

  自封“漢中王”是劉備自己的主意,諸葛亮和法正都是其忠實的擁戴者。所以要論荊州之失和關羽之死的責任,應該首推劉備自己。同時,法正和諸葛亮也都負有較次要的責任。但劉備連自己的主要責任都不承認,當然更不會指責諸葛亮的次要責任。

 

  對于荊州之敗,劉備集團上下一致認為,這是孫權背信棄義的結果。從后來劉備興兵伐吳來看,劉備并不想從自身去找荊州之敗的原因。因為劉備認為,自己是受害人,而孫權則違背了雙方訂好的游戲規則。

 

  總體來講,諸葛亮雖然對關羽之死負有一定的間接責任,但他卻不可能借刀殺關羽。因為諸葛亮根本預料不到孫權要投降曹操。連劉備派去東吳的使者馬良都被孫權欺騙了,更何況諸葛亮這個正專心于內政的人呢?

 

  朱子彥教授還指出:劉備、諸葛亮有足足一個月的時間去救援關羽。他的依據如下:關羽被擒殺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而“漢中王劉備所置宜都太守樊友”棄城而逃,奔回成都則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樊友定將荊州失守的消息匯報給了劉備、諸葛亮。

 

  朱教授的依據其實未必能夠成立。十一月到十二月,難道就一定是相距一個月嗎?假如是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其間相距也就幾天而已。所以朱教授的推論是不嚴謹的。

 

  朱子彥教授在論及諸葛亮借刀殺人之“動機”時指出:赤壁之戰,諸葛亮建立奇功,引起了關羽嫉妒;由于諸葛亮顧慮其與主公“恩若兄弟”的特殊關系,加之自己投奔劉備的時間要比關羽晚得多,官職也比關羽低,故不得不虛與委蛇,巧為周旋。諸葛亮考慮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等待時機除去關羽。

 

  諸葛亮對關羽采用“虛與委蛇,巧為周旋”的策略,這的確不假,但若說關羽嫉妒諸葛亮,那就純屬無稽之談了。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并沒有立下“奇功”,而且戰后他所得到的封賞也要遠遠低于關羽。所以,關羽根本沒有必要嫉妒諸葛亮。關羽之所以寫信問諸葛亮:馬超這個人水平怎么樣?這說明在關羽眼里,諸葛亮是非常公正的一個人。也就是說,關羽不僅不會嫉妒諸葛亮,而且還比較尊重諸葛亮。

 

  總之,關羽作為一個鎮守一方的武將,暫時并不會對諸葛亮的升遷造成阻礙作用。諸葛亮真正的競爭對手不是關羽,而是法正。法正是劉備的“謀主”,也曾經對諸葛亮的“嚴刑峻法”提出過不同意見。但即便如此,諸葛亮也從沒有想過“除掉”法正,相反他卻曾一度縱容法正的“濫殺無辜”。

 

  關羽和法正都是劉備的心腹,即使他們身犯嚴重錯誤,劉備也不會對他們怎樣。諸葛亮深知這一點,所以從不跟他們進行正面沖突。這也說明諸葛亮天性謹慎,從不做危險的事情。那么,他又怎敢做出“借刀殺關羽”這樣危險的事情呢?

 

  諸葛亮對關羽并無“陷害”之罪,但卻有“放縱”之過。由于諸葛亮從不指出關羽的缺點,致使關羽驕橫自大,結果上了吳人的當而丟掉了性命。從某種程度上講,諸葛亮“捧殺”了關羽,但這種“捧殺”是無心的,不是故意的。這也是劉備集團上上下下的共同錯誤。

 

  這世上能讀懂諸葛亮的人不多,因為諸葛亮是一個被“綁架”過無數次的歷史人物。最要命的是,歷代史學家都曾“綁架”過諸葛亮。他們留給我們的所謂諸葛亮的歷史,實際已經越來越遠離歷史真相了。

 

  在諸葛亮研究領域,近來活躍著三位教授。他們分別是上海大學教授朱子彥先生,陜西師范大學退休教授胡覺照先生,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先生。在我看來,這三位教授先生都沒有讀懂諸葛亮,而且他們還繼續“綁架”著諸葛亮,也繼續誤導著欲求真相的讀者們。

 

  對于朱子彥、胡覺照兩位先生,我將另外撰文進行批判。這里先簡單說一下,對于兩位先生勇于突破的精神,我持欽佩態度。但對于他們有失嚴謹的論證方法,我卻感到非常不屑。朱教授說“諸葛亮借刀殺人害死關羽”,胡覺照說“諸葛亮想做皇帝”,那都是乍一聽頗有新意,但卻是根本經不起進一步推敲的。

 

  在這里,我要集中來批判一下易中天先生。盡管易先生看了很多歷史典籍書,也看了很多學術文章,但他卻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正確觀點,這是非常遺憾的。易先生在學術上沒有像前面兩位那樣做大膽突破,他基本上是把別人的觀點拿來,然后用評書化的語言說出來。所以,前人所犯的錯誤,基本上被易中天先生繼承下來了。

 

  (一)易中天讀不懂《隆中對》

 

  對于諸葛亮的《隆中對》(也有說《草廬對》的),劉備的評價只有一個字:“善!”。這個“善”字可以解釋成“不錯”,也可以解釋成“很好。”但易中天先生卻對這個“善”字做了文學性的夸張詮釋,他說諸葛亮在《隆中對》的一番話“說得劉備是醍醐灌頂,如夢方醒,豁然開朗。”這顯然不是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

 

  實際上,劉備之所以對諸葛亮說“善”,不是因為諸葛亮“一語點醒夢中人”,而是《隆中對》的某些內容正合劉備之意。而且,那些“正合劉備”之意的話,也只占《隆中對》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說,《隆中對》中的亮點并不多,其更多的內容是紙上談兵。

 

  易中天說“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從此他有了一個能夠讓他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的總設計師。”遺憾的是,劉備從沒有把諸葛亮當作“總設計師”。看看后來劉備分配給諸葛亮的任務吧:不是賦稅征收、征召新兵、后勤運輸,就是起草文書、執行刑律或肅清“內敵”。這與“三分天下”的戰略規劃根本無一點關系。

 

  易中天說:“事實證明,后來形勢的發展,也完全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因此史家評論說,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三分’,甚至有人認為是‘未出隆中,已定三分’。”事實上,后來形勢的發展并不像易中天說得那樣“完全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倒可以說是完全出乎了諸葛亮的意料之外。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有兩項最重要的軍事主張,一項是“東和孫權”,一項是“橫跨荊、益”。但諸葛亮沒有想到,孫權也想占有荊州。如果劉備非要攻占荊州,未來肯定會和孫權發生沖突。也就是說“橫跨荊益”是和“結好孫權”相矛盾的。多年以后,劉備、孫權因荊州問題而明爭暗斗,關羽為此還丟了性命。這一點更是諸葛亮始料未及的。

 

  當然,孫權對荊州感興趣,不代表劉備就不可以去獲得荊州。問題是,你這邊要和孫權爭荊州,那邊又要抽出兵力搞定益州,這恐怕就勉為其難了吧?正因如此,毛澤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蜀漢之敗始于《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焉能不敗?”

 

  由此可見,《隆中對》不僅沒有什么軍事價值,反而隱藏著致命的缺陷。不久以后,連諸葛亮自己都發現了這個缺陷。

 

  建安十三年,劉備被曹操大軍追趕,諸葛亮奉命出使江東,代表劉備向孫權求救。當他發現孫權也對荊州志在必得時,便不再堅持自己“橫跨荊、益”的主張了。赤壁之戰后,劉備曾到京口(鎮江)向孫權借荊州之地,諸葛亮就提出了反對意見。諸葛亮認為劉備此行太危險,弄不好會被東吳害死。這說明諸葛亮已經看出了“東和孫權”與“占領荊州”是相互矛盾的,也說明諸葛亮正在悄悄地放棄《隆中對》中的軍事戰略,不再主張爭奪荊州了。

 

 

  就在諸葛亮放棄了《隆中對》的時候,劉備卻硬是冒險赴京口,向孫權借到了荊州數郡。于是劉備得到了荊州大部分地盤。

 

  劉備之所以不理睬諸葛亮的勸諫,冒險去“借荊州”,不是因為他要執行諸葛亮《隆中對》里橫跨荊益的戰略規劃,而是出于生存壓力之下的本能反應。為了給手下兩萬人馬找個出路,他不得不向孫權借地。

 

  然而,劉備“借荊州”是非常勉強的,是隱患無窮的。諸葛亮深知這里面的利害,所以他實際上傾向于放棄荊州,但他又不能說出自己心目中的真實想法,因為劉備已經把荊州視若至寶。而劉備又是那樣的固執,焉能為諸葛亮而改變?

 

  孫權自借地給劉備后,就一直念叨著索回土地。周瑜還曾出過一個主意:越過劉備而攻取益州。這樣可以迫使劉備放棄荊州而向西發展。誰料劉備貪得無厭,不僅要拿下益州,還故意尋找借口,拒還荊州。于是孫劉聯盟開始惡化,直至雙方反目成仇,刀兵相見。

 

  從劉備“借荊州”到關羽“失荊州”,諸葛亮沒有對荊州問題發表過一次見解。即便是孫劉兩家為爭奪荊州而大打出手的時候,諸葛亮也基本上是一言不發。這一切都表明,諸葛亮的發言權有限,劉備并沒有把諸葛亮當作什么總設計師。也就是說,易中天先生對諸葛亮的評價是荒唐的。

 

  劉備得到荊州,靠的是“借”;劉備得到益州,則靠的是曹操的失誤。由于曹操怠慢了益州牧劉璋派來的使者張松,致使張松說服劉璋去迎劉備入蜀,這才使得劉備乘機暗算劉璋,從而一舉拿下了益州。這里面靠的是機遇和運氣,與《隆中對》沾不上一點關系。

 

  諸葛亮雖然在《隆中對》里提到了“橫跨荊、益”,但那只不過是歪打正著而已。劉備在軍事上從沒有倚重過諸葛亮,劉備所實現的“橫跨荊、益”和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思路并不沾邊的。我們也可以推斷,當諸葛亮在《隆中對》里提出“橫跨荊、益”的主張時,并不為劉備所看好。那么,當時劉備為什么要對諸葛亮稱“善”呢?這是因為,看重了諸葛亮的政治才干。當時打動劉備的,是諸葛亮《隆中對》演講報告中的第二部分。在這部分報告中,諸葛亮先是肯定了劉備“帝室之胄”的尊貴地位,又稱贊劉備“信義著于四海”、“思賢若渴”等,最后還給劉備打氣,說北方老百姓一定會“簞食壺漿”地熱情歡迎劉備的北伐,他還給劉備描繪了一幅“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動人畫卷。這些可正是劉備最喜歡聽的東西。于是劉備開始感覺到:此人對鞏固自己的統治大有好處啊!這也正是劉備對諸葛亮說“善”的原因所在。至于易中天所屬的“醍醐灌頂”之類的話,那純粹是一種無端臆測而已。

 

  總之,劉備之所以請諸葛亮出山,不是因為看中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而是看中了他能為自己的政治集權帶來好處。有關這一點,本人還將在以后做進一步闡述。

 

  (二)易中天讀不懂“江東和談”

 

  “江東和談”是孫劉兩家達成聯盟的關鍵性會談,劉備派出的代表是諸葛亮,東吳方面的主談人則是孫權自己。從和談結果看,表面上似乎是諸葛亮說服了孫權,實際上卻是孫權占盡了劉備方面的便宜。可以說,諸葛亮在“江東和談”中吃虧很大,有辱使命。但是易中天看不出這一點,他認為,諸葛亮在“江東和談”中對孫權說的那些話是“折沖樽俎的經典,可以看作外交學的絕妙教材。”

 

  本人之所以說諸葛亮在“江東和談”中吃虧很大,是因為他上了孫權的當,把過多的精力用在了如何說服孫權上面,從而犧牲了劉備方面的很多利益。而孫權其實是根本不需要說服的。因為孫權打心眼里就決定了要抗擊曹操。

 

  既然孫權本意是要抗曹的,為什么諸葛亮還要去費盡口舌地說服孫權去抗曹呢?他這不是多此一舉嗎?這是因為孫權使出了一個非常狡猾的計謀,而這個計謀著實把諸葛亮給騙住了。

 

  魯肅拜見劉備,這本可以視之為孫權主動伸向劉備得橄欖枝。但當魯肅領著諸葛亮來見孫權時,卻突然發現,情況有些不妙。孫權不僅沒有積極迎戰曹操的意思,反而在“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三國志。諸葛亮傳》)而江東群臣則紛紛建議孫權迎接曹操呢。

 

  諸位可能會奇怪,孫權先前不是主動派魯肅聯盟劉備的嗎?周瑜和孫權不是早就做出了抗擊曹操的決定嗎?為什么此時此刻會發生這樣的變故呢?

 

  其實,孫權并不是真的要“觀望成敗”,他只不過要演一出戲給諸葛亮看而已。那么,孫權為什么要演“觀望成敗”這出戲呢?當然是為了提高自己在“江東和談”中的地位,以獲得“孫劉聯盟”中的最大利益。

 

  孫權深知,劉備是當世豪杰。如果此次孫劉聯盟打敗了曹操,劉備很可能會馬上和自己搶奪勝利成果。所以他孫權不能不防著點。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此次劉備的危急局面,提出一個苛刻的合作條款。

 

  正是基于這樣的目的,孫權才故意“觀望成敗”;即使是面對群臣的迎曹建議,他也并沒有公開表示反對。他是想讓諸葛亮知道:我孫權并非只有抗曹這條路,其實我也是可以投降曹操的。

 

  孫權這么一演戲,諸葛亮果然就著急了。他上來就對孫權說:“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并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三國志。諸葛亮傳》 )

 

  諸葛亮實際上使了一個激將法,那意思是說:“你能打就打,打不了就投降,別這么又想打又不想打的樣子,這樣做會大禍臨頭的。”

 

  對于諸葛亮的諷刺,孫權一點也不生氣。因為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讓諸葛亮著急起來。你越著急,就越有求于我,未來我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些。

 

  孫權反問諸葛亮:“你讓我投降,那么你家劉備怎么不降?”而諸葛亮的回答則是:“連田橫那樣的人都能守義不辱,我家主公是王室之胄,且英才蓋世,為世人所敬仰,這樣的偉人如果不成功,只能說是天之意愿,他怎能心甘情愿沉淪下去呢。”

 

  (《三國志。諸葛亮傳》:權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

 

  諸葛亮的話中依然充滿了諷刺的意味。這次孫權故意裝作被激怒了,他勃然說:“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連用兩條激將法,才讓孫權說出“吾計決矣!”。但孫權繼續沉住了氣,他裝作很不放心地樣子問諸葛亮:“不是我小瞧劉豫州的實力,畢竟他剛剛吃了敗仗,他到底還能有多少抵抗之力呢?”

 

  諸葛亮則告訴孫權:“劉豫州雖然敗于長坂坡,但是歸來的戰士,加上關羽的水軍精甲,足有一萬人,劉琦在江夏也有一萬人。曹操遠道而來,行進太快,犯了兵家之大忌,正如兵書所說的‘必蹶上將軍’;且曹軍不習水戰,軍心不穩。只要我們兩家聯手,破曹并不是一件難事。”

 

  諸葛亮所講的那些兵法道理,孫權并不感興趣,因為先前周瑜早就為孫權講過了。讓孫權最感興趣的是:在劉備那邊,還有兩萬人馬可用。這本來是劉備的軍事機密,結果卻讓諸葛亮給泄漏了出來。于是,孫權當時就“大悅”了起來。

 

  孫權說那好吧,既然劉備只有兩萬人馬,那我這邊就先出三萬人馬吧。

 

  (《三國志。諸葛亮傳》: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并力拒曹公。)

 

 

  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孫權不愧是人中之杰。原本是他自己想拉劉備共同抗曹的,但他卻故意做出一副“觀望成敗”的樣子,害得諸葛亮絞盡腦汁地“說服”他。這樣一來,“江東和談”的主動權自然就落到了孫權的手中。

 

  那么,“江東和談”的核心條款是什么呢?這樣一個關鍵的問題,查遍所有的史書,竟然也不見記載。難道,雙方只是隨便說了聲出兵便不再談別的條款了?難道,他們也沒有規定戰后利益怎樣分配嗎?很顯然,這個關鍵性的史料,被人隱去了。

 

  本人大膽推測,當時“江東和談”肯然是定下了戰后的利益分配原則,這個原則便是:一切由孫權說了算。惟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解釋,赤壁之戰后為什么周瑜要分土地給劉備;惟有這樣,我們也才能夠理解,為什么劉備嫌周瑜分的地太少,不得不去向孫權借荊州數郡。

 

  劉備對諸葛亮的江東之行并不是很滿意,因為劉備明白,諸葛亮被孫權耍了。所以在戰后封賞的時候,劉備只給了諸葛亮一個軍師中郎將的職位,而且還派他派到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那里的賦稅征調工作。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與諸葛亮相比,關羽和張飛得到的提升更高。其中,關羽被升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張飛則成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

 

  明末學者王夫之便認為,孫劉聯手破曹,關羽撈不得半點功勞,劉備方面的最大功臣是諸葛亮。

 

  (《讀通鑒論》:諸葛公東使,魯肅西結,遂定二國之交,資孫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

 

  可王夫之又哪能了解劉備心中對諸葛亮的不滿呢?

 

  由于“江東和談”吃虧太大,導致劉備在戰后不得不聽任孫權、周瑜對勝利成果的分配。劉備想拿下貧窮的荊南四郡,都不得不先去“詣京見權”,而且還由此擔上了“借荊州”的債務。所以,自從江東和談以后,劉備沒再讓諸葛亮搞過外交。

 

  由于孫權演戲過于逼真,以至于陳壽認為,孫權是因為既佩服劉備,又欣賞諸葛亮的才華品行,才派兵援助劉備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權既宿服備,又觀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

 

  就“江東和談”的整個過程看,孫權才是真正的外交天才;而諸葛亮根本不是孫權的對手。

 

  (三)易中天讀不懂“借荊州”

 

  在研究三國歷史“荊州之爭”時,很多人都在納悶:既然赤壁大捷是孫劉兩家聯手獲得的成果,曹操敗退后留下的荊州土地就應該由兩家平分才是,為什么歷史上會有劉備向孫權“借荊州”的說法?

 

  有很多學者實在搞不明白這個問題,于是就干脆宣稱:劉備從沒有向孫權借過荊州;而孫權向劉備討還荊州,則是一種無理取鬧的行為。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下)一書中,就沿襲了這樣的觀點。

 

  如果劉備真如易中天所說的那樣,從來沒有“借荊州”,那么孫權為什么要不斷向劉備討還荊州?而劉備為什么會答應要歸還荊州給孫權呢?難道孫權和劉備都是瘋子,或者是傻子?很顯然,易中天低估了古人的智商。

 

  其實,困擾易中天的這個問題并不難回答。劉備之所以要向孫權“借荊州”,是因為孫劉兩家在赤壁之戰前有過一次“江東和談”,這次“和談”的基調之一便是:戰后的勝利成果應由孫權負責分配。惟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理解,周瑜為什么要分南郡南岸之地給劉備;惟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理解,劉備為什么在“詣京見權”(《三國志。周瑜傳》)及“復從權借荊州數郡”(《三國志。先主傳》引《江表傳》)后才去進攻荊南四郡。

 

  那么,為什么孫權能在“江東和談”中占居主導地位?那是因為劉備正被曹操大軍追趕,惶惶如喪家之犬。贏得孫權的援手,劉備就獲得了救命的稻草。所以,諸葛亮曾急迫地對劉備說:“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三國志。諸葛亮傳》)

 

  既然劉備方面是求救,而孫權方面是救人,雙方的和談條款自然有利于后者。雖然《三國志》中沒有記錄“江東和談”的條約內容。但從后來事態的發展看,“江東和談”給了孫權很大的實惠。我們有理由認為,“江東和談”中必然有荊州之勝果屬于孫權的相關條文。

 

  既然荊州之勝果由孫權負責分配,劉備嫌少也不能硬搶,只能去借。孫劉兩家之間,因為“荊州之爭”而出現過多次摩擦,但劉備方面從沒有說過荊州是自己的地盤,也從沒有當面否認過“借荊州”的說法。

 

  魯肅曾指責關羽:“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魯肅在這里明確指出,我們借地給你們了,可你們卻耍賴皮不還。關羽無法否認這點,只好王顧左右而言他:“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寢不脫介,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而足下來欲收地邪?”他的意思是劉備將軍立下那么大功勞,總該有個立腳之地吧,你們為什么要收回這些土地呢?實際上關羽的話已經默認了“借荊州”的說法。

 

  對于關羽的話,魯肅毫不客氣地迎頭抨擊說:“你這話就不對了。劉豫州向我們求救那會兒,惶惶如喪家之犬,那日子比現在要差的多。是我主孫權可憐劉豫州,才保護救濟了他。沒想到啊,劉豫州竟然心懷叵測,已經得到益州了,卻還想霸占荊州之地。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個普通百姓也明白這個道理,何況是一個國家領導人呢?我聽說見利忘義的人必然沒有好下場。如果我們不遵守道義公理,只想恃強凌弱,又怎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呢?”

 

  (《三國志。魯肅傳》肅曰:“不然。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并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肅聞貪而棄義,必為禍階。吾子屬當重任,曾不能明道處分,以義輔時,而負恃弱眾以圖力爭,師曲為老,將何獲濟?” 羽無以答。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魯肅這段慷慨陳詞,竟然讓關羽“無以答”。這更說明一個事實,“江東和談”給了孫權擁有分配荊州勝果的權利,這也是劉備方面無法掙脫掉的繩索。

 

  后來,孫劉兩家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劉備渡過了生存危機,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當初在“和談”中吃虧太大了。他想突破“江東和談”的束縛,便使出了赴京口借地、表劉琦為荊州刺史、自領荊州牧的變通手法。即使他使用了這一系列手段,他也沒敢否認“借荊州”的說法。所以面對孫權討要荊州的行為,劉備曾對孫權承諾:“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三國志。先主傳》)。

 

  易中天先生沒有理順以上的邏輯關系,所以才誤讀了“借荊州”這段歷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關羽之死另有隱情?關羽有可能是被劉備諸葛亮借刀殺人嗎?
三國演義中九十九個虛構事跡
此人是劉備錯過的大將,多次打敗關羽,連孫權也打不過他
數風流人物當看三國那些謀略家
“廣積糧,緩稱王”:魏蜀吳荊州爭奪戰中,為何孫權能左右逢源?
三國兩大霸主,劉備VS孫權,究竟誰更能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河县| 定远县| 乌兰浩特市| 冷水江市| 泰兴市| 泰州市| 囊谦县| 利津县| 山东| 颍上县| 西昌市| 尖扎县| 繁昌县| 保亭| 额尔古纳市| 南丹县| 北川| 太谷县| 漯河市| 错那县| 温州市| 乡城县| 旬邑县| 体育| 宁波市| 抚松县| 泰和县| 祁阳县| 湾仔区| 昌图县| 依兰县| 福清市| 松溪县| 宜兴市| 绍兴县| 乌拉特中旗| 乌审旗| 南京市| 河东区| 大港区| 宜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