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三、四星級高中評估標準及評價細則
三星級高中評估標準及評價細則
(修訂版)
評估指標及標準
達標(A)
不達標(C)
1.獨立設置的高中,或高中班級占一半以上的農村完全中學;高中規模不少于30個班,每班學生不超過54人。
高中獨立設置,或完中的高中學生數占學生總數1/2以上。
高中規模在10—20軌之間。
各年級班均學生不超過54人(含借讀生),不少于35人。
無高考補習班或插班復讀生。
單項指標各觀察點全部未完全達標、不達標,或有下列情況(下同):
高中規模少于8軌;
或舉辦高考補習班、招收插班復讀生。
2.生均校園面積不少于23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積(不含學生宿舍)不少于13平方米。
生均校園面積不少于23平方米。
生均校舍(不含學生宿舍、教工宿舍)建筑面積不少于13平方米。
高中規模不達10軌的學校,學生總數的計算基數為標準規模(30個班)、標準班額(54人/班)的總和(1620人),即申報學校校園面積不少于37260平方米、校舍(不含學生宿舍、教工宿舍)建筑面積不少于21060平方米。
核算生均資源時,需將所有在籍學生和在校借讀生數納入計算;完中、十二年一貫制學校需將在校生全額納入計算,下同。
生均校園面積或生均校舍建筑面積低于標準的90%。
3.有閉路電視和廣播系統。有覆蓋主要教育教學和管理活動場所的校園網,達“校校通”工程第二層次要求;供學生使用的電腦數量不少于1臺/10人。
視聽系統暢通、資源豐富。
“校校通”工程達到第二層次要求,節點分布合理,有主頁,有師生對話交流平臺,內容豐富且能及時更新。
有專用計算機教室,供學生使用的電腦數量不少于1臺/10人。
未建成達到“校校通”工程第二層次要求的校園網。
4.學校教室有“三機一幕”或更先進的設備;有足夠的理、化、生實驗室,能按課程標準開出全部實驗,學生分組實驗2人一組;音樂室、美術室、語音室等各類專用教室的教具設施齊全。
學校教室均有“三機一幕”或更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
按標準配置理化生實驗室,10軌制按4、3、3配備。
10軌制以上學校在4、3、3配備基礎上,按照常態選科情況和開足開齊實驗要求適當增加相關實驗室數量,一般每增加2軌實驗室總數增加1個;有規范的儀器室、藥品室、準備室以及標本室等。
10軌制學校至少配備2個通用技術實驗室(供必修、選修用,下同);11-16軌至少配備3個通用技術實驗室;16軌以上學校需同步增加通用技術實驗室數量,每增加4軌通用技術實驗室總數增加1個。
各類專用教室及教具設施齊全。
理化生實驗室基本配置低于4、3、3;16軌制以上學校理化生實驗室總量少于13個;
或無通用技術實驗室;16軌制以上學校通用技術實驗室少于3個。
5.圖書館、閱覽室開架借閱;生均藏書量及期刊種類達二級館要求,年生均購書不少于1冊;有較豐富齊全的、與現行教材配套的音像資料;閱覽室座位不少于學生數的1/12。
圖書館使用面積不少于910平方米。
生均紙質藏書完中不少于35冊/生,獨立高中不少于40冊/生。電子圖書系統所含圖書單獨計算。
定期采購新書,年生均購書不少于1冊。
圖書館實行圖書管理自動化,實現網上資源共享。
圖書館、閱覽室實行開架借閱,流通率較高,年生均借閱圖書15冊以上。
電子閱覽室電腦不少于60臺;閱覽室座位達到學生數的1/12。
圖書館使用面積少于720平方米;
或生均紙質藏書完中少于28冊、獨立高中少于32冊;
或無電子閱覽室,電子閱覽室電腦少于30臺。
6.生均學生宿舍建筑面積不少于⒋5M2,衛生設施齊全方便;食堂整潔衛生,廚房面積達標,設施良好,飯廳座位一般不少于學生人數的70%。
生均學生宿舍建筑面積不少于4.5平方米且衛生設施齊全方便。
食堂廚房使用面積不少于50平方米,300人就餐廚房使用面積達到100平方米,300人以上就餐每增加1                                                                                                                                                                         人按0.25平方米計算增加廚房使用面積。食品原料存放間、食品加工操作間、食品供應間相對獨立,安全衛生和設施設備良好。
餐廳餐位數不少于常年就餐學生數(含走讀生)70%。
嚴格執行《食品衛生法》和《學校食堂與學生集體用餐衛生管理規定》;學生食堂實行非盈利性管理。
學生有就餐需求,學校未建學生食堂;
或學生食堂對外實行經營性承包,師生對餐飲質量不滿意;
或近3年內發生食物中毒事件或其它食源性事故,受到有關部門處理。
7.有300米以上跑道(農村400米)的田徑運動場和4片以上籃球場,體育設施齊全、器材充足;有衛生室和齊全的常用醫療器械及藥品。
城區學校有300米以上跑道的標準田徑運動場(農村學校400米)。規模超過20軌的學校應相應增加運動場所。
生均活動面積不少于8平方米(學生總數的計算基數起點為30個班級、1620名學生)。
有4片以上的籃球場和其他各類運動場地、風雨操場,體育器械充足;10軌以上學校每增加2軌則相應增加1塊運動場地。
有獨立設置的衛生保健室,使用面積不少于40平方米,常用醫療器械及藥品齊全。
城區學校無300米以上跑道(農村學校400米)的標準田徑運動場;
或規模在16軌以上的學校未相應增加運動場所;
或生均活動面積少于8平方米。
8.校園布局合理,環境整潔,有足夠的綠化用地和景點,建筑美觀大方。
校園布局合理,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三區分開。
環境整潔,校園文化氣息較濃。
重視校園綠化,生均綠化用地不少于2平方米。
建筑實用、美觀、大方,制度化進行維修保養。
一校數區,致使教學輔助用房、運動和生活場所嚴重不配套,影響正常教學;
或校舍有嚴重安全問題。
9.校長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對教育工作和學校管理有研究,能吸收先進的辦學思想,運用于學校工作,具改革創新精神;領導班子及干部隊伍結構合理,團結協作,熟悉教育,工作負責,師生員工評議良好。
校長從事教育工作不少于10年,具有改革創新精神,在發展規劃、教師培養、教育研究、教學改革等方面有思考、有實踐、有成果(近三年在地市級以上報刊至少發表過1篇學校管理類論文或在省轄市級學校管理會議上交流工作經驗)。
領導班子及干部隊伍職數設置、年齡結構、專業結構合理,學歷全部達標,稱職率在90%以上,無違法犯罪現象。
領導班子或干部隊伍不團結,師生對領導班子及干部隊伍滿意度(稱職率)低于80%。
10.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在85%以上,具有中、高級技術職務的教師50%以上;圖書館、醫務室、實驗室均有中級及以上職稱的專業人員。
專任教師專業學歷達標率在85%以上,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的50%以上。
圖書館、實驗室人員數量配備適當、結構合理,專職實驗員的配備數量10軌學校為3人,10軌以上同比增加。
三室人員均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專業人員;醫務室人員均為醫務專業人員(含全日制聘用的社區醫院以上醫療機構人員);圖書館、實驗室非專業出身人員均經過省轄市級及以上專業培訓并取得合格證書。
專任教師專業學歷達標率在80%以下;
或醫務室無專業人員。
11.有一批功底扎實的骨干教師。有半數以上的教師兼教一門以上的選修課程;60%以上的教師具有高中循環教學經歷;大多數學科有縣(市)級學科帶頭人;有一批縣(市)級骨干教師;部分科目的師資較強,在縣市范圍內享有聲譽,能對外開設示范課、觀摩課,具開發課程的能力;學生對大多數教師教學比較滿意。
近三年有50%以上的教師兼教一門以上的選修課程;
60%以上的教師具有高中循環教學經歷;
三分之二的學科有縣(市、區)學科帶頭人;
15%以上的教師為縣(市、區)級骨干教師(以縣市區文件為據,含縣級教學能手、教壇新秀等);
師資較強的科目不少于2門,能對外開設示范課、觀摩課,具有開發課程的能力。
80%教師在教學測評中學生比較滿意。
近三年內兼教一門以上選修課程教師達不到40%;
或學生對20%以上教師的教學工作不滿意。
12.基本建立以校為本的培訓制度。有面向全體教師的培訓培養規劃,有中心突出、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有積極的、符合學校實際的保障措施;每年用于教師學習、培訓的經費占學校教師工資總額6%以上;培訓效果好,經培訓,大多數教師適應課程改革要求。
學校有3年校本培訓規劃、年度培訓計劃以及配套的管理、評價標準、激勵制度、經費保障措施。
教研組有實施計劃和活動安排,教師有個人專業發展規劃及實施效果。
培訓經費納入學校財務專項開支占學校教師工資總額6%以上。
培訓效果顯著,絕大多數教師適應課程改革要求(專家現場考察隨堂聽課評價“良好”以上比例達到80%)。
校本培訓規劃、計劃不落實;
或30%的教師不適應課程改革要求(專家現場考察隨堂聽課評價“一般”及以下比例超過30%)。
13.辦學目標明確,發展規劃論證充分,切實可行;近期規劃實施較好。
有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措施得當的學校發展規劃(3年或5年),經過充分論證且科學、可行;能適時進行調整和完善。
學校和各部門的年度、學期工作計劃體現規劃精神,總結反映出規劃實施情況,并有豐富的反映近期規劃實施情況和成果的佐證材料。
學校發展規劃未經充分論證,質量較差;
或無反映近期規劃實施情況和成果的佐證材料。
14.各部門職責明確,工作主動,運轉順暢;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規范健全,校務公開,監督周全,常規管理到位。
部門職責明確,運轉順暢,工作有主動性、創造性,師生滿意度達85%以上。
制度、規范健全,有學校特色,具有創新意義。
管理民主,校務公開,議事制度和監督機制健全,《江蘇省中小學管理規范要求》得到落實。
部門職責不明確,無考核制度,師生滿意度調查低于80%。
15.積極開展人事、分配、后勤等方面的管理改革,進展情況良好;初步建立適應課程改革要求的管理模式,運行正常。
人事、分配、后勤等方面的管理改革規范進行,進展情況良好。
人力資源配置、崗位績效考核、后勤經費保障、信息技術服務等方面的管理模式初步適應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學生滿意度達85%以上。
尚未形成服務于課程改革的管理模式。
16.重視優良校風、教風、學風的建設,宣傳發動到位,建設措施得力,積累豐富經驗,取得明顯效果。
“三風”明確,內容具有時代精神,契合素質教育要義。
“三風”建設重過程,有措施、有成效、有經驗、有特色;師生對“三風”認同度達85%以上。
群眾反映校風較差,滿意度調查低于75%。
17.各項教育資源利用率較高,計算機成為管理的重要手段。
校內圖書館、閱覽室、各類實驗室、體育場所等資源利用率較高。
能積極有效地開發、利用校外資源,服務于課程建設,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校園網成為提高教學、管理、服務效能的重要平臺。
校內圖書館、閱覽室、各類實驗室、體育場所等資源利用率較低;
或校園網資源閑置,未運行教學、管理、服務系統。
18.認真貫徹各項德育工作規定,德育工作機構、隊伍、制度健全,基地落實,基本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體系;積極開展教育活動,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針對性,效果較好。
有健全的工作機構、隊伍、制度,充分發揮黨團、學生會作用。
加強德育基地建設和利用,有一定數量、不同類型、充分利用的德育基地。
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體系基本形成,三結合教育富有成效。
德育工作目標、思路明確,路徑、載體、形式豐富多樣,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注重德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各學科均有計劃與實踐。
學校對德育工作重視不夠;
或未注重德育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
或德育活動內容單薄、形式單一,缺乏針對性、實效性。
19.有積極的課程發展規劃和基本的課程開發、更新制度;嚴格執行國家及地方課程方案,開齊開足必修課程;充分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積極開拓校本課程,學生選擇比較充分;努力提高課程質量,有一批受學生歡迎的高質量課程。
有校本化的課程實施方案和校本課程建設規劃;課程開發、更新有制度、有措施、有保障。
嚴格執行國家及地方課程方案,開齊開足開好各類課程。
有充足的課程資源,10軌制高中高一、高二的選修Ⅱ課程不少于10門,12軌以上學校同比增加。
高質量課程數不少于所有課程的20%。
10軌制高中高一、高二的選修Ⅱ課程少于8門(12軌制以上的未能同比增加);
或雖有一定數量的選修Ⅱ課程但多為學科類延伸。
20.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大力倡導先進的教育思想,推行討論式、啟發式等教學方式,充分運用已有的信息技術條件,創設教育環境,提高教學效果;涌現一批先進教師和典型經驗。
能結合校情、生情,有計劃地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形成校本化的教學模式和教與學的多重策略。
注重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各學科都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教學課件和網絡教育資源,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得當,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校級及以上先進教師不少于30%,并覆蓋絕大多數學科;有在縣(市、區)以上交流的教育教學經驗。
課堂教學方式陳舊且實效性低(上述問題均通過專家現場考察隨堂聽課和學生調查驗證)。
21.重視評價制度的改革。圍繞教師、學生、課程等評價,開展研究,積極實施,工作有總結。
教師評價、學生評價、課程評價等各類評價改革有方案、有研究、有實踐、有成效,能互相促進,推動學校全面發展,并能在實踐中總結和完善。
單純以考試成績作為教師、學生、課程評價的主要依據;
或各項評價管理質量較差。
22.基本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工作有機構有規劃,有積極的措施激勵教師圍繞教育教學實踐開展研究;研究活動豐富多樣,定期舉辦教學研討和經驗交流活動,應用和推廣教學研究成果;教師參與面廣,每年半數以上教師有研究成果,30%以上教師的論文在市級以上刊物上發表;有體現教改方向的市級及以上課題或實驗項目。
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基本建立,有負責部門,有研究規劃,有保障措施。
教研規劃具體落實,研究活動豐富多樣,以研促教效果明顯。
教師普遍參與教學研究,每年50%以上教師有研究成果(不論公開發表與否,均以校園網和校報??l的為準),近三年有30%以上的教師在省轄市級以上報刊發表論文。
近三年學校有獨立承擔的省轄市級以上、與高中新課程密切相關的研究課題或實驗項目。
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未真正建立,教研活動流于形式,研究成效較低;
或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面不廣,每年有研究成果(以校園網署名文章為據)的教師數少于30%。
23.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綜合考試和高考成績高于一般;文體、公益活動參與面廣,并出現一批學有專長的骨干,部分學生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藝術體育比賽等活動中成績良好。
晉升二星級以來學生(含借讀生)中未發生違法事件和傷亡責任事故;
畢業生體質健康合格率達到95%以上;畢業生視力不良率低于70%,或升幅不高于入學初10%;
學業水平測試一次合格率(D以上)90%以上。
學生主動參與文體、科技、公益活動,有一批(15%)學有專長的骨干,部分學生在各類活動評比中獲得縣(市、區)以上獎勵
晉升二星級以來發生兩起以上學生(含借讀生)違法事件、傷亡責任事故;
或學業水平測試一次合格率(D以上)低于80%。
或畢業生體質健康合格率低于80%
24.重視特色建設,初步形成了某一方面的優勢。
特色建設有規劃、有內涵、有實踐,80%以上學生受益,有力支撐學生發展和學校發展。
特色建設定位有嚴重偏差。
25.學生、家長、往屆畢業生、教育同行、社會各界對學校反映較好;學校生源穩定,每年能完成招生計劃。
無違反“五嚴”規定現象。
主動進行校內和社會滿意度調查并分析反饋,學生、家長、往屆畢業生、教育同行、社會各界對學校的反響較好,綜合滿意率達到80%。
每年能完成下達的招生計劃(小班班額不少于35人)。
違反“五嚴”規定,受到縣(市、區)以上教育主管部門通報批評等處理;
或未能完成招生計劃。
或外出借讀學生數占招生數10%以上。
四星級高中評估標準及評價細則
(修訂版)
評價指標及標準
達標(A)
不達標(C)
1. 獨立設置的高中;規模一般在36個班以上,每班學生不超過50人。
高中獨立設置。高中校長在教育集團內亦不兼任初中學校法人。同一法人的分校內無初中、小學。
辦學規模適度,一般在12—16軌之間,不宜超過20軌(或3000人)。
各年級班均學生不超過50人(含借讀生)。
無高考補習班或插班復讀生。
單項指標各觀察點全部未完全達標、不達標,或有下列情況(下同):
初高中在同一校園內或初高中同一法人,未真正分設;
或規模少于10軌;
或舉辦高考補習班、招收插班復讀生。
2.校園校舍充分滿足當前師生學習、生活的需要,并有一定的發展余地;新建學校一般不少于100畝。
生均校園面積不少于23平方米。新建學校一般不少于100畝。
生均校舍(不含學生宿舍、教工宿舍)建筑面積不少于13平方米。
高中規模不達12軌的學校,學生總數的計算基數為標準規模(36個班)、標準班額(50人/班)的總和(1800人),即申報學校校園面積不少于41400平方米,新建學校一般不少于6600平方米;校舍(不含學生宿舍、教工宿舍)建筑面積不少于23400平方米。
核算生均資源時,需將所有在籍學生和在校借讀生數納入計算(下同)。
生均校園面積或生均校舍建筑面積低于標準的90%。
3.各類設備設施齊全,配置先進,對學校個性發展形成支撐;達“校校通”工程第三層次要求;生均教學、辦公設備固定資產不低于3000元。
1.各類設備設施齊全,配置先進:
(1)12軌制學校的理化生標準實驗室按4、4、3配備;13軌制以上學校在4、4、3配備基礎上,按照常態選科情況適當增加實驗室數量,一般規模每增2軌相關實驗室數增加1個。有規范的儀器室、藥品室、準備室以及標本室等。
(2)12軌制學校至少配備3個通用技術實驗室(供必修、選修用,下同);13軌以上學校需適當增加數量,每增加4軌通用技術實驗室總數增加1個。
(3)能根據本校人才培養需要,裝備設施設備先進的特色實驗室、創新實驗室。
(4)生均活動面積(含田徑運動場、體育館和其他運動場地等)不少于8平方米,擁有各類運動場地、體育館(風雨操場);體育器械充足。
(5)城區(縣城及以上區域)學校有300米以上跑道(農村學校400米)的標準田徑運動場,20軌以上學校應有兩個田徑運動場。
(6)生均學生宿舍建筑面積不少于4.5平方米且衛生設施齊全方便。
(7)食堂廚房使用面積不少于50平方米,300人就餐使用面積達到100平方米,300人以上就餐每增加1                                                                                                                                                                         人按0.25平方米計算增加廚房使用面積。食品原料存放間、食品加工操作間、食品供應間相對獨立,安全衛生和設施設備良好。餐廳餐位數不少于常年就餐學生數(含走讀生)70%。
(8)圖書館達省二級圖書館,使用面積不少于1260平方米,實行圖書管理自動化,流通率高,有本校特色的數字資源,實現網上資源共享。生均紙質藏書不少于45冊/生,有校內運行的電子圖書館系統。電子閱覽室電腦不少于60臺;閱覽室座位達到學生數的1/12。
(9)音樂、美術室等用房及設施設備充足。16軌制左右學校的美術教室、音樂教室分別按2個、3個的數量要求配置;20軌制以上學校均能適量增加。
(10)衛生室使用面積不少于60平方米,常用醫療器械及藥品齊全。
2.“校校通”工程達到第三層次要求;供學生使用的電腦數量不少于1臺/10人。
3.生均教學、辦公設備固定資產不低于3000元。
理化生實驗室未按數量要求配備到位;
或無通用技術實驗室;16軌制以上學校通用技術實驗室少于4個;
或城區學校無300米以上跑道(農村學校400米)的標準田徑運動場;
或生均活動面積少于8平方米;
或圖書館使用面積少于1000平方米;
或生均紙質藏書少于32冊;
或無電子閱覽室,電子閱覽室電腦少于30臺;
或“校校通”工程達不到第三層次要求;供學生使用的電腦數量少于1臺/10人。
4.校園布局合理,環境優美;有獨特的設計,有和諧、健康、積極向上的氛圍,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校園布局合理,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三區分開。
建筑、道路、綠化、景點等設計有整體規劃,有個性特點,有和諧、健康、積極向上的氛圍,有較高的文化品位。
校區在2個以上,教學輔助用房、運動和活動場所嚴重不配套,影響正常教育教學;
或校舍有嚴重安全問題。
5.校長具有先進的辦學理念,主持過省及以上重大課題的研究或改革項目的實施,在省轄市范圍內有較大影響。
校長積極貫徹教育方針政策,善于運用先進的教育理論管理學校,辦學理念先進、定位準確、思路清晰、行為規范。
刻苦鉆研教科研理論,研究主題切合學校管理、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等實踐,每學期至少能為全校教師作1次引領性的學術講座或教育管理報告;近三年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過3篇以上論文(至少有1篇學校管理類)或經驗總結;主持省級以上教育部門立項課題、改革項目,在省市范圍內有較大影響。
精心組織教育教學改革,對課程改革、教師發展、學生培養具有較強的領導力。每學期聽課、評課(包括活動課)總數不少于18節,且覆蓋面(年級、時段、課型)較廣。
對課程改革、教師發展、學生培養缺乏領導力;
或每學期聽課、評課(含活動課)總數少于18節。
6.領導班子及干部隊伍整體素質好,團結協作,有前瞻的觀念,服務的意識,實干的精神,在師生員工中有較高威信。
領導班子及干部隊伍職數設置、年齡結構、專業結構合理。
隊伍精干,學歷全部達到本科以上,整體素質高,在師生員工中有較高威信,稱職率在90%以上,無違法犯罪現象。
近三年領導班子中有違法犯罪行為;
或近3年內發生衛生安全等責任事故受到有關部門處理;
或師生對領導班子及干部隊伍滿意度(稱職率)低于80%。
7.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在100%以上;有一定數量的教師具有碩士學位或研究生學歷;具中、高級技術職務的教師占60%以上;圖書館、校醫室、實驗室工作人員多數具中級以上職稱。
專任教師專業學歷達標率為100%。
教師具有碩士學位或研究生學歷的比例達到5%(雙本科可1:1換算)。
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的60%以上。
圖書館、實驗室工作人員60%的有中級以上職稱,非專業出身的經過省轄市級及以上圖書管理、實驗管理專業培訓并取得合格證書。
12軌制學校按3人配備實驗室專職實驗員,每增加4軌加配1人。
衛生保健室工作人員(含全日制聘用的社區醫院等醫療機構專業人員)至少配備2名,均需具有中級及以上醫務專業職稱。
專任教師專業學歷在95%以下;
或醫務室無專業人員;
或實驗室人員專業不對口。
8.優秀教師群體已基本形成。大多數教師兼教一門及以上的選修課程;70%以上的教師具有高中循環教學的經歷;有一定比例的教師能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勝任雙語教學;有一定數量的教師在省教育教學比賽中獲獎;各主要學科有特級教師、省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大部分科目的師資在縣市范圍內享有聲譽,能對外開設示范課、觀摩課,具開發課程的能力;對絕大多數教師的教學,學生比較滿意。
優秀教師群體已基本形成,三分之二的學科有省轄市級以上的學科帶頭人(以省轄市文件為據);
近三年有60%以上的教師兼教一門及以上的選修課程;
70%以上的教師具有高中循環教學的經歷;
5%以上的教師能熟練掌握一門外語,進行雙語教學試驗;
每年有1名以上教師在省級課堂教學競賽中獲獎;
至少有1名本校培養的特級教師(教授級高級教師、省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60%以上科目的師資在縣市范圍內享有聲譽,能對外開設示范課、觀摩課,具開發課程的能力;
學生對90%以上教師的教學工作比較滿意。
有省轄市級以上學科帶頭人的學科少于三分之二;
或近三年兼教一門及以上選修課程的教師比例低于50%。
或近三年對校外開設示范課、觀摩課少于6次;
或學生對15%以上教師的教學工作不滿意。
9.教師培訓、培養力度大,形式多樣。優秀教師傳、幫、帶形成制度;赴外校掛職鍛煉、出國進修渠道暢通;“派出去”、“請進來”活動豐富;個人提高與組織培訓結合較好;每年都有專題培訓;每年用于教師學習、培訓的經費占學校教師工資總額的8%以上;培訓效益顯著。
教師培訓形成制度,有3年校本培訓規劃、年度培訓計劃以及配套的管理、評價標準、激勵制度、經費保障等。
培訓、培養工作注重連續性、階段性,有較高的目標達成度,個人提高與組織培訓結合較好。
校內外優秀教師與青年教師結對培養,形成制度。
近三年內選送培養對象赴外校掛職鍛煉(一般不少于3個月)、出國進修。
“派出去”、“請進來”活動有計劃、有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教師有3年個人專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學校每年都有專題培訓,做到全員參與;
每年用于教師學習、培訓的經費占學校教師工資總額的8%以上。
培訓效益顯著,80%的教師能適應課程改革要求(專家現場考察隨堂聽課評價為“優秀”比例達到40%)。
教師培訓未形成制度,校本培訓規劃、年度培訓計劃不能真正落實,且缺乏配套的管理、保障措施;
或專家現場考察隨堂聽課的評價“一般”及以下比例超過30%。
10.根據學校實際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經充分論證,形成了明確的辦學目標和發展規劃;發展規劃涵蓋全面,重點突出,措施扎實,具先進性,示范性;近期規劃實施情況好。
學校有明確的辦學目標,發展規劃符合校情,且經教職工和外部專家組充分論證、主管部門認定。
規劃質量較高,具有延續性、先進性、示范性、可操作性,能適時地進行調整和完善;
年度工作計劃體現規劃精神,學校和各部門的年度、學期工作總結反映出規劃實施情況,并有豐富的反映規劃實施情況和成果的佐證材料。
學校發展規劃未經充分論證、正式認定;
或近期規劃實施的目標達成度低。
11.各項規章制度、崗位職責健全,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制度規范符合改革的要求,有學校特色,為師生員工普遍認可,執行情況較好;基本實現管理手段現代化。
制度、職責健全,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制度建設符合改革方向,有學校特色,為師生員工普遍認可,執行情況較好。
基本實現管理手段現代化,網絡成為學校上下交流、內外溝通、各方面參與管理以及各部門服務師生的重要平臺。
制度設計不符合科學管理和教育改革的方向;
或規章制度等執行力較低,師生滿意度調查低于80%。
12.大力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探索網絡環境下的管理改革,基本建立適應課程改革要求的管理模式,在省轄市范圍發揮了示范作用。
推進體制改革、制度創新,形成具有科學合理的辦學體制、管理機制和分配制度。
探索網絡環境下的管理改革,運用網絡技術進行選課管理、學分管理、質量管理、評價管理、資源管理、圖書管理、后勤管理、家校溝通、社會聯系等,管理效能得到提高。
新課程管理模式初步構建,注重創新管理、文化管理、人本管理、團隊管理、柔性管理。
各項管理改革均有理念、有實踐、有成效,在省轄市以上區域內交流,或在教育報刊、機關簡報等媒介上客觀宣傳。
學校管理缺少體制機制創新;
或未能運用網絡技術進行選課管理、學分管理、質量管理、評價管理、資源管理、圖書管理、后勤管理、家校溝通、社會聯系等;
或學校管理模式不適應課程改革需要。
13.經過多年的創建,已形成為廣大師生和社會廣泛認同的優良校風、教風、學風;“三風”建設促進了工作,提高了管理水平,收到了良好效果。
多年來一直重視“三風”建設(時間至少5年以上),校風、教風、學風表述準確、內涵深刻、富有個性,師生對“三風”認同度達90%以上。
“三風”建設注重過程,有特色、有經驗,對教師學生發展、教育質量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有促進。
師生對“三風”缺乏認同感,群眾反映校風、教風、學風較差,滿意度調查低于75%。
14.學校校務公開,管理民主。各部門職能作用充分發揮,師生參與性強,教職工權益、利益得到尊重與保障,形成了團結奮進的良好局面;建立與社會溝通合作的機制,主動聽取學生、家長的意見,接受社會各方面的監督,規范辦學行為。
建立民主管理的制度,實行多種形式的校務公開,定期召開校務會、教代會、學代會,學校改革發展的重大決策和涉及師生利益的決策符合民主管理程序。
建立與社會溝通合作的機制,通過學校董事會(理事會)、家長委員會、社區委員會及家訪、接訪、網絡通訊等途徑,主動聽取各方面的意見。
辦學行為規范,無亂辦學、亂招生、亂收費現象。
民主管理制度不落實,教職工反映強烈;
或辦學行為不規范,存在亂招生、亂收費行為,受到有關部門查處。
15.校內校外教育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圖書館、實驗室、信息中心等各類設施充分開放,為師生研究、學習提供指導與服務。
校內資源利用率較高,注重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校園網絡、文體場所等各類教育設施的開發、開放、運用,使之成為提高教育、管理、服務效能的重要平臺。
能積極有效地開發、利用校外資源,服務于課程建設,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校內外資源利用率較低;
或校園網尚未成為教育、管理、服務的重要手段。
16.德育工作制度化、系列化,針對性強,有特色;重視德育工作在各項工作中的滲透和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效果明顯。
堅持德育為先,注重價值導向,目標體系、工作制度健全,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創新、活潑,富有針對性、實效性,學校德育工作特色基本形成。
德育滲透到各項工作中,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氛圍,尤其是課堂教學滲透有預設、有實踐、有成效。
學生主體作用得到發揮,自主教育成效顯著,學生具有良好的精神風貌、行為習慣、道德水準。
德育工作未形成制度化、系列化,缺乏針對性、實效性;
或課堂教學未滲透德育的現象較普遍;
或不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7.有符合課程改革要求,切合學校實際的課程發展規劃;有比較完善的課程開發、更新的制度與機制;有豐富的課程資源和校本課程,學生選擇空間大;全面執行國家及地方課程,高質量實施各類課程,有一批深受學生歡迎、能為兄弟學校提供示范的優質課程。
有符合課程改革要求、切合學校實際的課程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形成具有個性的課程建設目標、實施策略、評價標準等,有效引領學校課程改革。
善于從組織建設、制度建設、隊伍建設、資源建設等方面推進課程改革,有比較完善的課程開發、更新的制度與機制。
有豐富的課程資源和校本課程,形成基礎性選修課、核心性選修課、拓展性選修課相結合的課程超市,其中選修II課程不少于15門,12軌以上同比增加。在選修指導、網上選課、自主選班、課程管理等方面進行有效實踐。
全面執行國家及地方課程,高質量實施各類課程;深受學生歡迎、能為兄弟學校提供示范的優質課程不少于10門(近三年該門課程對省轄市內兄弟學校開放觀摩課、示范課,或被省轄市評為優質課程)。
有課程創新教育基地建設規劃并實施。
未能開全開足開好必修課和選修I。
或選修II課程少于15門。
18.大力推進教與學方式的改革。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和諧、互動的教學環境,全面關注學生的發展,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形成高效、富有個性的學習策略。各類探索蔚為風氣,絕大多數教師有心得,能示范;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探索網絡環境下教學改革,有豐富的成果與經驗。
教與學的改革列入學校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目標、重點突出,階段要求明確。
教學環境民主、平等、和諧、互動,教師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學生普遍形成高效、富有個性的學習策略,評教、評學活動制度化、信息化,組織認真,反饋及時,改進教學效果良好。
90%以上的教師對教與學的改革創新有研究、有心得、能示范,教學研究、課題研究、團隊研究形成風氣。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有效整合,網絡資源豐富,課堂教學運用適當,師生網絡交流順暢,有豐富的成果與經驗。
教與學改革滯后,專家現場考察隨堂聽課中有三分之一的課教學理念陳舊,較少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或評教、評學活動未能制度化、信息化,組織不認真,反饋不及時;
或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情況較差,網絡資源匱乏,師生未能借助網絡進行有效交流。
19.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積極探索評價制度的改革,初步形成了較為可行的課程評價、學生評價、教師評價等體系,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高度重視學校評價制度改革,有健全的組織機構、工作計劃、實施措施。
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制定并完善充分體現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精神的課程評價、學生評價、教師評價等各類評價方案,扎扎實實地推進改革,形成階段性成果。
建立健全課程評價、學生評價、教師評價等體系,互相促進,推動學校全面發展和改革創新,并能在實踐中予以提高和完善。
單純用考試成績評價教師、學生、班級、年級組、學科組等,違規排名次、進行末位淘汰等;
或評價制度內容空泛,實施不力;
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客觀、真實評價學生。
20.教科研工作扎實,發動面廣。教研組、年級組有自己的規劃,各教師有自己的目標;學校每年組織骨干力量,圍繞實踐中的重大問題開展研究,并有所突破;大多數教師每年有研究成果;有多項由本校教師主持或參與的省級以上課題;有一批高水平的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上公開發表;積極進行教改實驗,多項實驗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并在省轄市以上范圍推廣。
教科研工作有組織、有規劃、有課題、有總結、有激勵。
教研組、年級組有教科研課題(校級以上),所有教師都有個人研究專題,80%的教師每年有研究成果(公開發表、獲獎、未發表研究成果均在校園網署名文章刊發)。
學校每年組織骨干力量,圍繞實踐中的重大問題開展研究,并有所突破。近5年內本校人員至少主持或參與完成3項省級及以上教育科學研究立項課題,現在正在進行研究的省轄市級以上課題不少于3項。
年均有30%以上的教師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或在省級論文競賽獲得一、二等獎和省轄市級論文競賽一等獎(獲獎人數最多計10%),獲獎作品均能在校園網上查閱。
積極進行教改實驗,近5年內至少實施3項以上實驗項目,并取得階段性成果,在省轄市以上范圍宣傳、推廣(含會議推廣、媒體宣傳、獲獎表彰等)。
半數以上教研組、年級組無教科研課題(校級以上);
或有個人研究專題及成果(以校園網署名文章為據)的教師數低于80%;
或每年教師在省級以上報刊公開發表論文的比例低于15%。
21.積極主辦或參與國內外教育交流;通過互派教師、學生等多種方式,加強與國外學校的聯系,擴大學校開放度。
重視國內外教育交流,每年均有師生參與教育交流活動。
積極承辦省內外教育交流活動,主動扶助區域內兄弟學校改革發展和晉星創建。
加強與國外學校的聯系,擴大學校開放度,互派教師、學生,吸收運用國際教育發展成果。
未主動向兄弟學校開放教育教學活動。
22.學生全面發展,各方面素質較好。綜合考試優秀率、合格率高,近三年每年有80%左右的畢業生能夠升入本科院校,一批畢業生為全國一流高校錄??;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各類小發明小創造成果豐碩,較多學生在市及以上各類競賽中獲獎。
學生全面發展,綜合素質評價合格率達到95%以上。
晉升三星級以來學生(含借讀生)中未發生違法犯罪案件。
畢業生體質健康合格率達到95%以上;畢業生視力不良率低于70%,或升幅不高于入學初10%。
學業水平測試一次合格率(D以上)98%以上(含借讀生)。
教學管理、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對教學質量提升的支撐效應較為顯著,近3年每年有80%左右的畢業生能夠升入本科院校。
學生主動參與文體、科技、公益活動,每年均有千分之五以上學生在縣(市、區)以上舉辦的各類活動中獲獎,每年都有特長生被高校錄取。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合格率低于90%;
或畢業生體質健康合格率低于85%;
或學業水平測試一次合格率低于95%。
或教學質量較低,連續三年升入本科院校的畢業生低于全省平均數。
23.在先進辦學理念指導下,經多年追求、積淀,形成學校特有的傳統優勢和辦學特色,并成為學校聲譽的重要標志。
有先進辦學理念,經多年追求、積淀,形成學校特有的傳統優勢和辦學特色,并成為學校聲譽的重要標志。
學校特色建設有基本內涵,有明確方向,有建設路徑,能引領學校以重點帶動特色、以全面支撐特色、以優質強化特色、以個性彰顯特色,在全省有示范效應。
自評概述與特色報告對辦學特色的提煉、總結基本一致、特色總結與辦學實際基本一致;特色報告具有個性,充分體現特色內涵、建設成果與經驗。
無鮮明的辦學特色,學生個性發展不充分。
24.學校是所在區域實施素質教育的典范,教科研的基地,教育教學改革的先行者,其經驗在省轄市區域范圍內推廣。
學校在素質教育的目標設計、制度創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有研究、有實踐、有成效,模范執行省深化素質教育、規范辦學行為的具體要求,無違規行為,在省轄市區域內發揮了典范作用。
教科研成果顯著,在當地學校起引領作用,成為省市教科研基地。
課程改革實踐豐富,經驗較多,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先行者,經驗在省轄市區域范圍內推廣。
違反教育廳規范辦學行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有關規定被查處;
或現場考察發現嚴重違規現象;
近三年無教學改革經驗在在省轄市區域范圍內推廣。
25.充分發揮學校優勢,服務社區,多渠道為兄弟學校提供支持;學生、家長、往屆畢業生及同行對學校評價好。
發揮學校優勢,充分利用多種形式服務社區,使學校成為社區教育的基地、精神文明的窗口。
多形式為兄弟學校提供服務、支持,區域內學校同行評價滿意率達到80%。
學生、家長、往屆畢業生對學校評價好,各方評價的滿意率在80%以上。
或學生、家長、往屆畢業生對學校評價滿意率低于70%;
或學校在省轄市范圍內的同行評價中滿意度低于80%。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南戴河中學課程實施方案
新課改理論基礎知識(教師、教育后備干部、校長)考試復習用
【檢討】“學生為中心”沒有錯,錯在落實不到位
規范辦學行為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
課改是“改良”而非“革命”
4月:如何提高校長課程領導力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清县| 舞阳县| 青岛市| 山阳县| 个旧市| 南昌市| 灵川县| 金塔县| 七台河市| 连州市| 岑巩县| 汉阴县| 彭水| 广德县| 莱州市| 鹤壁市| 栾川县| 泗水县| 栖霞市| 和林格尔县| 阿鲁科尔沁旗| 内江市| 华容县| 柘城县| 肇东市| 四平市| 石景山区| 成安县| 河北区| 自治县| 金阳县| 炎陵县| 无为县| 杭锦旗| 桦甸市| 横山县| 南部县| 江山市| 宁夏| 综艺| 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