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篇
■本報記者 何剛 潘玉嬌 特約通訊員 曹奕
政府領航觸發強勁推力
優化結構增加資源供給
常州,一座位于長江之南、太湖之濱,有著3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繁榮與社會的富庶為常州的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家門口的好學校”不斷增多,老百姓對教育的滿意度日益提升。
然而新問題也在不斷涌現:外來務工人員大量流入后,如何更好地滿足新市民子女的入學需求?在絕大多數義務教育學段學校已經被評為“市優質學校”的基礎上,如何實現學校的特色化發展?如何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對此,常州提出了“集團化辦學”的發展思路。通過集團化辦學,進一步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升基礎教育的整體辦學品質,是十余年來常州教育人孜孜以求的辦學目標。
2007年,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中心小學自發建立了第一個教育集團,自此,該市開啟了集團化辦學的探索歷程。2011年5月,常州市教育局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基礎教育集團辦學的意見》;2012年,市教育局發文確認24個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集團,常州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加入到集團化辦學的隊伍中來。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天寧分校的郭志堅老師至今還記得2013年6月學校召開員工大會的那一幕:當校領導宣布原青龍中學更名為第二十四中學教育集團天寧分校的時候,臺下異常安靜。“學校名字說沒就沒了,今后的路該怎么走,心里五味雜陳。”如今6年過去了,現任教務處主任的他,每年最忙碌的時候就是招生季,要接聽家長絡繹不絕的咨詢電話。6年集團化辦學,該校七年級新生入學人數從347人上升到648人——家長們的熱情徹底消除了當初老師們心頭的疑慮。
借助集團化辦學實現“華麗轉身”的學校在常州遠非一家。2018年10月,常州召開全市集團化辦學推進會,表彰先進集體22個,先進個人100名,同時公布了所有集團化辦學核心校、成員校名單以及6個集團化辦學重點項目和1個重大課題。“經過十余年實踐,我們的集團化辦學已經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常州市教育局局長杭永寶說,“輻射作用明顯,在老百姓中贏得了較好的口碑。”
常州的集團化辦學推進為何如此有力?在常州教育人看來,市委市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是最重要的因素。2018年6月,常州市政府在省內率先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實施意見》,明確總體要求和基本原則,落實重點任務和關鍵環節,使集團化辦學步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
《意見》鼓勵學校深入推進教育集團一體化辦學,積極探索委托管理、城鄉共建、校際聯盟、項目合作等形式多樣的集團化辦學模式,甚至跨學段組建教育集團。“我們的教育集團內部就有一體化辦學、聯盟式辦學和委托管理3種模式,”常州市局前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李偉平說,“《意見》的下發,讓我們做事有了依據,也更有底氣。”
為了給集團化辦學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常州市政府將其納入政府民生工程和政府部門考核內容,明確由教育部門牽頭,協調規劃、建設、人社、編辦、財政等相關部門及各街鎮協同推進,同時安排專項經費300萬元,用于對全市集團化辦學重大項目及重要課題的資助。“《意見》出臺的一些政策對于破解集團化辦學中的難題具有重要意義,”杭永寶向記者介紹,“比如探索采用員額制、聘用制、購買服務等形式增加教師總量,實行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統籌區域內教師編制使用,適當傾斜增加核心校教師編制、崗位和領導職數等等,這為集團化辦學的縱深推進提供了保障。”
在常州市教育局基教處,工作人員向記者列出了一組數據。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集團化辦學核心校135所,成員學校475所,覆蓋全市所有轄市區。其中,學前教育集團化辦學覆蓋率76.4%,義務教育階段93.8%,高中階段51.5%。轄市區基本實現了義務教育階段集團化辦學全覆蓋。
段玉裁中學位于常州市金壇區郊區,這所2017年啟用的初級中學,在開辦之初就與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簽約組建教育集團,成為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金壇分校。隨后,時任二十四中教導處副主任的盧凌被選派至該校擔任執行校長,歷經2年多時間,他一手將這所名不見經傳的新校辦成了附近百姓交口稱贊的好學校。
“我覺得最關鍵的,就是將總校的精細化管理傳統帶到了分校。”盧凌告訴記者,段玉裁中學的教師最初由金壇區教育局從附近鄉村學校統籌而來,老師們工作習慣各不相同,給精細化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他們覺得只要把書教好就行,為什么學校要設置這么多條條框框?”但久而久之,大家也就慢慢接受了盧凌的管理理念,學校教學面貌為之一新。
就這樣,常州二十四中集團總校與分校之間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統一管理、統一標準、統一研訓、統一教學計劃與要求、統一教學質量評價,統一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如今的段玉裁中學以優良的師資和豐富的校園活動聲名鵲起。2017年新學年開學時,學校只招收了189名學生,2019年9月入學人數已達到425人。“我們的目標是明年創建成為常州優質學校,5年后創建成為常州新優質學校。”談及學校的未來,盧凌信心滿滿。
讓集團核心校參與新校建設,使新校起步時就與高質量相伴,這是常州推進集團化辦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思路。“推進集團化辦學的落腳點就在于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長常仁飛說,“到2020年,常州全市基礎教育中小學、幼兒園增量和存量缺口合計250所,市教育局和各轄區教育行政部門在規劃新校建設時,必定要將集團化辦學工作一起統籌安排。”
如果說“名校+新建校”的集團辦學模式推動了薄弱學校的迅速成長,實現了“公平與質量雙贏”的話,“城區校+農村校”的結對共進,則推動了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協調了“城里與鄉下”的矛盾。目前,常州的每一所鄉村校、鄉村園都已納入了集團化管理的范疇,各校積極探索鄉村學校與城區名優校結對幫扶管理模式,將城鎮優質教育資源引入鄉村,為鄉村教育“強筋壯骨”。
武進區星河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由星河實小、星河實小分校、禮嘉中心小學、坂上小學、橫林實小、橫山橋中心校6所學校組成,后4所均位于鄉村。為了讓這些鄉村學校跟上核心校發展步伐,星河實小教育集團校長莊惠芬花了不少心思:對每一所學校的文化系統進行規劃梳理,為每所學校構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課程體系,將每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具化為更豐富的實踐平臺……如今,集團內星河實小、星河實小分校、橫林實小、橫山橋中心校4所學校均加入中國新樣態實驗校、全國新教育實驗學校行列;坂上小學和星河實小分校成為江蘇省“物型課程”項目基地學校;禮嘉中心小學則加入了省鄉村品質學校的隊伍中。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這幾所鄉村學校還充分利用莊惠芬名校長工作室的資源,帶動附近鄉鎮學校一起自發成立了16個鄉村教師培育站,以區里的各學科帶頭人為領銜人,助推站點學校教師的專業成長。培育站每月至少舉辦一次研究活動,包括課堂教學展示、評課議課、座談會、沙龍等,受到教師們的一致歡迎。“集團化辦學,最大的擔憂是優質的資源被稀釋,”莊惠芬說,“所以我們工作的重點,就是建立一批自產‘奶’的優質‘牧場’,而不是僅僅將優質的‘鮮奶’往外輸送。”
提升品質豐富內涵發展
“經過這么多年的探索,目前常州已經走上了集團化辦學內涵發展的快車道,在擴大規模、提供更多教育資源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辦學品質,最終實現集團化辦學的高品質發展。”2018年10月,在常州市集團化辦學現場推進會上,常州市委常委、市委副秘書長方國強(時任常州市副市長)擲地有聲。
提升集團化辦學的品質,師資是最關鍵的因素。常仁飛告訴記者,近兩年,該市積極探索集團教師統一招聘、內部梯隊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并于今年3月出臺了《關于創新干部和教師管理機制推進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若干意見》。集團招聘的新教師可由集團統一配備帶教師傅,制定專業發展規劃,并在核心校接受為期1—2年的“首站式培養”,逐步建立起“骨干教師流動蓄水池”。
在常州市局前街小學教育集團,僅僅3年,核心校局前街小學已經向成員校龍城小學、華潤小學、鳳凰新城實驗小學等派出骨干教師81人次。這些被派出去的教師中,很大一部分并沒有再回局小。他們在新校扎下了根,憑借滿腔熱血與一身才華撐起了另一片天空。
局小原副校長謝春華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她來到新開辦的鳳凰新城實驗小學擔任執行校長,兼任一年級語文教師。當時,平行班的語文教師剛從學校畢業,謝春華的課堂隨時向她開放,這位新教師幾乎是聽一節課上一節課,慢慢摸清了“門道”。此后,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走進了謝春華的課堂,謝春華也時不時在年輕人上課時“串串門”,不知不覺中促進了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2019年8月,謝春華任鳳凰新城實驗小學黨支部書記,編制也被移入該校。她告訴記者,自己雖然離開了局小,但“局小文化已經成為我的精神底色,也將成為鳳凰實小的精神內核。”
“走了一個,再培養一個,雖然累,但是值得。”李偉平告訴記者,如今的局小已經和成員校之間建立了促進教師自身“生血生肌”的完備機制,每一個新學年開學,局小都會向各成員校輸出優秀教師,成員校則向核心校輸入新教師,雙方人員崗位輪換,發揮優秀教師的團隊引領作用。為了促進教師快速成長,局小和成員校共同創造了“集團研發中心”,由局小的課程研發負責人牽頭形成核心小組,其他成員校相對應的課程研發人員一起參與。目前,局小教育集團所有課程的研發,都由研發中心負責。
除了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常州各集團校紛紛在積極推進教育集團特色化建設、課程建設、推動辦學內涵發展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比如常州實小教育集團的“樹—林課程”、二十四中教育集團的“雅慧課堂”“情智課堂”、武進實小教育集團的“上善+”校園文化等等。
以常州實小教育集團為例,2011年,這所百年老校與鐘樓實小、新閘中心小學、鄒區實驗小學、平岡小學4所學校組建教育集團,探索“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集團化辦學之路。核心校常州實小充分利用臨近青果巷的地域優勢,深入挖掘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資源,開發了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青果文化》,旨在培養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提升其藝術文化修養。新閘小學、鄒區實驗小學則在借鑒實小課程開發模式的基礎上,利用常州特產蘿卜干產地、新閘荷園、鄒區燈具城的地域特色,分別研發了“蘿卜干”民俗文化主題系列課程、“荷”文化課程和鄒區燈具創客文化課程,深入推進集團化課程研究,豐厚集團化辦學的文化底蘊。
“課程建設是提升集團化辦學品質的一個重要途徑。”常州實小教育集團校長楊娟玉說,“目前集團內的各個學校都基于學生發展構建了豐富多樣、各具特色的課程,下一步,我們需要進行集團校整體課程的架構,最終達到彼此吸納、合作共贏的效果。”
如今,常州已提前一年實現基礎教育集團覆蓋率50%的計劃,全市力爭到2020年,完成市級以上優質高中校加入教育集團比例達到100%,義務教育和學前教育分別達到90%和85%以上的目標,常州教育人對此滿懷信心。“集團化辦學現在是大勢所趨,但是如何將其真正做好,各地各校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因地制宜,找到最合適的道路。”杭永寶說,“我們相信,未來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