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品評:意不在字的《爭座位帖》】
《爭座位帖》亦稱《論座帖》、《與郭仆射書》,為顏真卿行草書精品,是唐廣德二年(公元764)顏真卿寫給仆射郭英乂的書信手稿,傳有七紙,原跡已佚。北宋長安安師文以真跡摹勒刻石,刻石現存于陜西西安碑林。
因這次摹刻精妙且真跡失傳,世人以該本為據,輾轉翻刻,故傳世諸本皆以其為重。今北宋拓本已不傳,南宋拓本亦稀如辰星。
此貼文字記載,郭英乂為了獻媚宦官魚朝恩,在菩提寺舉行興道之會,兩次把魚朝恩排于尚書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為此顏真卿引歷代及唐代成規據理抗爭,寫下此長信。
因顏真卿不滿權奸的驕橫跋扈而奮筆直書,故通篇剛烈之氣躍然紙上。許多字與行寫得豪宕盡興,姿態飛動,虎虎有生氣。似乎也顯示了他剛強耿直而樸實敦厚的性格。
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詞句間,本不著意于筆墨,卻寫得滿紙郁勃之氣橫溢,成為書法史上的名作,入行草書范本之列,后世以此帖與《蘭亭序》合稱“雙璧”。
蘇軾曾于安氏處見真跡贊曰:“此比公他書猶為奇特,信手自書,動有姿態。”宋代米芾在《書史》中說:“此帖在顏最為杰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書。”
(圖為《爭座位帖》局部)
【當代顏體行書創作走向】
宋代的米芾、蘇東坡,明清的王鐸、傅山、何紹基、趙之謙等或多或少取法于顏真卿行書。在百花齊放的當下,眾多書家依然在孜孜不倦的學習著顏體行書,并以顏體行書面貌示人。他們的書法走向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類。
一類是直追顏真卿行書,如王國柱的書法,甚至直追到顏真卿行書《爭座位帖》。細細比較,他的書法筆筆取法《爭座位帖》,足見他用功之勤和用心之細。
一類是從晚清或近現代的書家入手,來遠追顏真卿的行書書法。如張錫良從趙之謙書法入手,王忠勇從陸儼少書法入手,他們間接地上窺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書風瀟灑俊逸,滿懷馳騁,別出新意。
還有一類是將顏真卿的行書與魏晉碑版相融合。如白砥的行書將碑版鐵打銅鑄般厚實的線條與崎嶇古拙的《裴將軍詩》、《蔡明遠帖》等帖相融合,創作出別具一格的書法風貌。
顏體行書上手容易而有新意比較難,既需要胸無塊壘的大氣度,又得具備精細的筆墨技巧,因而,在具體創作時,很難兼而顧之,無論是間接學習還是直取其法,都需顧及二者。如果能先錘煉好具體的筆墨技巧,再來表現大氣象,可能會更有利于初學者的學習。
【顏真卿《爭座位稿》欣賞】
《爭座位稿》,亦稱《論座帖》、《與郭仆射書》,與《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合稱“顏書三稿”。真跡為楮紙,傳有7紙,64行,旁添小字4行,縱81厘米,寬152厘米。宋時曾歸長安安師文,后一剖為二,其后人內府,輾轉不知所終。傳世動翻刻計有12種,以西安本刻工最佳,世稱“陜刻本”或“關中本”,石存陜西西安碑林。又南宋留元剛刻入《忠義堂帖》,拓本浙江省博物館有藏。
此稿是唐廣德二年(公元764年)11月顏真卿與郭英乂的書信。“鄉里上齒,宗廟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威。”然而郭英父為了獻媚宦官魚朝恩,在提寺行香及興道之會,兩次把魚朝恩排于尚書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顏真卿引歷代及唐代成規與之抗爭,由于不滿權奸的驕橫跋扈而奮筆直書,剛烈之氣躍然紙上,顯示了他剛強耿直而樸實敦厚的性格。蘇軾曾于安氏處見真跡,贊日:“比公他書猶為奇特,信手自書,動有姿態。”米芾《寶章待訪錄》說:“禿筆,字字意相聯屬飛動,詭形異狀,得于意外,世之顏行第一書也。”又在《書史》中說:“此帖在顏最為杰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馨露,在于此書。
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詞句間,本不著意于筆墨,卻寫得滿紙郁勃之氣橫溢,成為書法史上的名作,入行草最佳范本之列。劉熙載《藝概》說“《座位貼》,學者荷得其意,則自運而輒與之合,故評家謂之方便法門。然必胸中具磅之氣,腕間贍真實之力,乃可語庶乎之詣。不然,雖字摹畫擬,終不免如莊生所謂似人者矣。”
全篇氣勢充沛,勁挺豁達,讀之令人肅然起敬。魯公起草時極重視內容如何表達,只是一路寫去,自然不會去太關注書法,所以筆法顯得率意潦草。從結體、點劃的變化可以看出,與《祭侄稿》相比,顯然后者更多地表露出情感的激越。《爭座位帖》雖然也不計工(特別是后半部分),但總的看點劃比較理性,而《祭侄稿》則比較狼藉。此稿前八行為隨手而書,筆法純熟,中規入距,筆筆俱到。自第九行至倒數第四行,落筆風馳雨驟,全以神行,姿態橫出,舒和遒勁,豐麗奇偉。全文1000馀字,行文至末四行,疲勞之態,躍然筆端。(張典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