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工作坊】
象偉寧教授:如何做國內研究,寫國際論文?
How can one accomplish the dual mission toconduct domestic research and write for international journals?
主講人:
象偉寧,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生態智慧與實踐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期刊Landscapeand Urban Planning|共同主編
何深靜,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副教授;國際期刊UrbanStudies|編輯
由象偉寧教授主持的“如何做國內研究,寫國際論文”的寫作工作坊在5月30日于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B樓鐘庭報告廳順利進行。
PART1:
象偉寧:【如何做國內研究,寫國際論文?】
這是一個對非英語母語學者的普適問題,就此象教授提出了三個問題并予以回答。
1 為什么要做國內研究卻要寫國際論文?
(1)學術思想和科學知識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應與世人分享,既利于同行鑒定、批判和發展,又可避免不必要的延遲和重復。
學術具有兩方面價值Internal valuation和External valuation。引用陳傳康(中國地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曾分享過一個案例,在對土地利用研究中,景觀綜合體的概念提出于1910年代,遠早美國和澳大利亞學者70年代提出的土地綜合體概念。俄國道庫恰耶夫和德國學者伊薩琴科,均在自己國家內有分享,只是沒有放在國際上分享,使得人類對一個知識的認識推遲了幾十年。這也是我們為什么一定要把學術分享出去的重要原因。
(2)在特定情境下從獨特的角度針對某一不可逆、不可重復的現象或過程提出的學術思想和發現的科學知識是人類共同財富,應及時與世人分享。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譬如中國的城市化。可能未來的人不能夠研究。
象教授曾向國內城市群研究專家方創琳(中國地理學家,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提出讓他就城市群概念——urban agglomeration 進行英文寫作,以彌補國際研究缺口,一篇很好的學術研究文章就產生了。Urban Agglomeration: An evolving concept of an emerging phenomenon. Landscapeand Urban Planning. 162(2017)126-136
(3)Editor’s request for INTERNATIONAL APPEAL in scholarship as areflection of increasingly diverse community of international scholars.對于想要發在國際期刊上的文章,一定要解釋“為什么世界其他地區的人要來讀這樣一篇文章?”
對于期刊本身:The increasingly diverse community of international scholars是非常重要的。例如,Landscapeand Urban Planning在2016年收到的1123篇投稿,是來自78個國家的通訊作者,2015年是76個國家,2014年是66個國家。2016年接受了207篇,67篇來自美國,20篇來自中國,17篇來自澳大利亞,11篇來自英國。
2 “做國內研究,寫國際論文?”的挑戰來自何處?
“做”與“寫”的區別
語境不同:Thecontext within which research and writing are done
受眾不同:Thedesignated beneficiaries research and writing are for
語言不同:Thelanguage research and writing employ
語匯不同:Thevocabulary researchers use
3 如何應對挑戰,在做好國內研究的基礎上,寫好國際論文?
3.1 Be crystal clear about exactly what you have done and what you know.
關于此點,為什么很多作者在做理論研究,但實踐中無法應用理論。
例如:“The Schon-Stokes mod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socio-ecologicalsystems.”(其中Problems of high ground vsProblems of lowlands 科學可解的基礎理論vs 如沼澤般難纏的實踐)
Quest for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 Interest in problems of high ground
Bohr’s quadrant of pure basic research
Or applied basic research
Pasteur’s quadrant of use-inspired basic research for practice/practice research
Johnson’s quadrant of free roaming?
Pure applied research
研究范式的窗口
Consideration of use & Interest in problems of lowlands
因此基于這個研究范式的模型,我們必須思考的是:
我的研究是在哪個范式(quadrant)中?
我發現或者學習的究竟是什么?
是否有理論、方法論、途徑、技術、數據或結果中重要的東西?
3.2 Figure out whether what you know can contribute to the internationalliterature.
在國際上,究竟有哪些學者,與我以同一個范式在工作(即同事)?
這些同事會對我的研究結果感興趣嗎?
我能做什么是他們感興趣?
這三個問題的解決方法:通過國際文獻搜索如下三個問題
Gap-spotting——What is missing?
Problematization——What is wrong?
Performance improvement——What can be better?
3.3 Devise a window through which international readers can see and appreciate whatyou know.
即如何解決“做”與“寫”的四大不同。
PART2:
何深靜:【小題大作與大題小作:如何在國際期刊發表中國城市研究成果】
在分享關于“小題大作”與“大題小作”兩個案例前,首先討論了可發表的研究論文的重要特征:
(1)重要性Significance
不局限于本土經驗,具有國際吸引力;
政策相關性(在特定情境下)
(2)原創性Originality
可以進一步發展當前學術知識
(3)穩健性Robustness
理論和論證的穩健性;
合適的、易于理解、可復制/驗證的方法;
清晰、有邏輯的觀點陳述
接下來,何老師由自己發表在Urban Studies的兩篇論文分別解釋了“小題大作”與“大題小作”。
1 關于小題大作
從廣州大學生對大學城附近城中村的改造,學生群體成為其主要的消費群體的現象開始。其實關于類似學生群體的現象,世界各國均有界定,譬如英國的學生化Studentification的研究,而中國目前還沒有,因此關于這個特定現象的研究具有重要性。而對于中國的背景,有著學生群體的基數大以及考研、出國、藝考的商業化培訓班多集中在大學附近的特征,逐漸產生了城中村從打印、餐飲到住宿等服務的拓展。將這一現象進行抽象分類,并由兩個案例對其解釋,以總結由不同行為者塑造的空間/消費格局特征,及這一現象的多方面影響。最終總結出區別于英國邊緣化的Studentification現象不同的中國的活躍性。
那么:如何小題大作?
研究思路: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文獻回顧中提煉問題,與重要城市研究問題結合。
研究價值(重要性):關注具有國際普遍性的城市現象:學生化/學區化 gown and town engagement (城市與大學互動);關注中國特殊的城鎮化進程(城中村問題)。
研究原創性:關注Subculturalgroup(次文化群體)對城中村社區的全方位影響和改造,彌補國際相關研究對中國學生化現象認知的缺口(Gap1),以及中國城中村發展路徑的認知缺口(Gap2)。
研究穩健性:對比研究的方法。
2 關于大題小作
關注失地農民在土地征收之后的財產權益發生怎樣的變化。基于分析的視角,研究產權理論和權益方法(The entitlement approach, Sen 1981 由印度大量農民餓死而研究出的糧食分配理論)。對于問題的產生,土地二元制度,權利主體的模糊性,及土地補償的不良安排,譬如一次性補償的缺陷,都造成了失地農民的困境。通過理論方法對中國土地征收模型構建分析框架,以解釋兩個村子的實際情況,分別是宅基地與農地同時征收和一個典型城中村的案例。由此得出結論,總結濕地農民致貧原因,對前面的研究框架的回顧和總結。
那么:如何大題小(細)作?
研究思路:從具有國際重要性和普遍性的研究問題出發,結合產權理論和權益方法提出新的研究框架,關注細節的案例研究以驗證理論。
研究價值(重要性):關注具有國際普遍性的城市現象:城市化過程中征收和失地農民的問題;二元土地制度下中國城鎮化的社會公平性和可持續性。
研究原創性:將新制度經濟學中產權理論和權益理論相結合來理解失地農民的致貧原因(普適性),并結合中國特殊的土地制度和征收補償制度來理解城市化進程中社會問題(特殊性)。
研究穩健性:文章提出的理論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的普適性,研究案例具有典型性,以小案例的深入分析來驗證理論。
3 總結:如何寫一篇好文章
常見的文章結構:
概述——文章的初步定位,提出“大問題”,總結并勾勒文章結構。
文獻回顧——解釋理論爭論的主要脈絡,為進一步提出文章的研究貢獻提供依據
方法論——關注透明度、穩健性和可復制性
主要觀點的提出是通過對理論或經驗材料的探索,以及對論點和發現的批判性分析而得出結論(不是SUMMARY)——將研究分析串聯起來,改寫理論論證和政策建議(對于應用型文章)
標題——相當重要,應該要和文章內容相互呼應。一個明確的文章標題可確保文章能夠通過搜索引擎被找到,并提高其被引用的可能。避免太過隱晦或者太過“巧妙”
一個好的摘要也同樣重要。反映出文章的創新之處,以及如何對當前的爭論做出貢獻,并總結文章的研究結論或研究結果。
常見問題:
不在期刊的覆蓋范圍之內(早期拒稿)
研究動機不足(文章的重要性對于他人而言不夠明顯)
文章結構差(論證和推論過程必須要以邏輯順序呈現)
英語表達能力較差(不能等到這篇文章有可能被接受時才來糾正英語表達的問題)
文章長度太長(某些情況下,作者可以爭取更長的文章長度,但不能事先就視為理所當然,一個表格一般是250字)
不遵守期刊關于統計學意義的政策(通常情況下,期刊預期統計顯著性的最低標準水平為0.05)
PART3:
互動提問:
Q1 發現很多研究是地理學家做的,那么風景園林學研究與地理學研究關系該如何區分?
象:其實我們可以跳出學科的限制,因為這是人類自己限制的,在很長的人類歷史中,是沒有學科區分的。以何老師的失地農民研究為例,其實這是一個處在第一象限基礎理論的研究,雖然風景園林是實踐專業,但是就研究而言,如果是為獲得基礎理論,那么就是不會給實踐提出建議的,因此我們不必介意學科的限制,學術研究要去思考的是研究范式。
Q2 請何老師為我們解釋期刊雜志的優劣如何辨識
何:首先影響因子在各個學科背景下,數值段有明顯差異。當下也有很多新視角雜志值得關注。很多雜志的分類角度不同,譬如從地域角度。
Q3 我們在國內對于Considerationof use其實需要達到一定團隊領導高度才能搞得清,而我們學術者,往往只能在一三象限徘徊,最終因為在第三象限使得學術價值很低。
象:首先任何的模型都是有缺陷的,這個模型的前身是一條斜線,對于第三象限沒有命名,但不是空的,在文中有許多的舉例。問題中提出的現象確實存在,現代科學的范式,主客觀分離,研究者是作為客觀觀察者,這是在第一象限的關系,而在第四象限是主客觀無法分離的。有研究專門批判現代科學主客觀分離的范式邏輯,因此一四象限的矛盾是十分顯著的。也由此產生很多對于社會科學的范式的研究。象教授建議,我們應該跳出專業內在的限制,不要把自己限制在某些范式內,而是在這些象限之外思考,去尋找感興趣的好文章,去研究這些文章是如何做學術的。
PAR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