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韓天衡美術館官方微信平臺將推出“館長品讀——海上篆刻名作賞析”新系列。
此系列中將選取60枚明清以來海上印壇具有代表性的篆刻家作品,由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館長張煒羽先生帶您細細品讀,從各家的個人經歷、作品取法與風格、對后世影響等多方位進行分析和鑒賞,以期管中窺豹,對海上篆刻藝術發展有進一步的認識。
本期將推出《海上篆刻名作賞析》(明清二),歡迎持續關注!
縱觀五百年來印壇,趙之謙無疑是最富創造性的印人之一。趙之謙在流派篆刻史上的意義不僅僅是印面創作風貌獨特、豐富那樣簡單,而是將“印外求印”這一理念范圍的延伸到篆刻藝術另一重要的組成部分邊款中來,并在邊款表現形式上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貢獻。
“仁和魏錫曾稼孫之印”一印摹仿漢魏少數民族首領九字印,但在分朱布白上已呈現趙之謙成熟的風格特征。此外該印還創造性地將北魏龍門造像中的《始平公造像記》書體與漢代畫像石中的馬戲圖案融合、引進到邊款中,這在流派篆刻邊款創作中可謂曠古未有的。
《始平公造像記》原碑陽刻,書法奇悍峻偉,方重雄強,結體中宮緊斂,氣勢外張,成為北碑中“方筆之極軌”,倍受碑派書家注目。趙之謙參用其法,將“悲盦為稼孫制”六字雙刀鐫刻,所制老辣果斷,鋒棱顯露,盡顯《始平公》方峻陽剛之氣。《始平公》邊款這一形式,雖然趙之謙先前已在“湌經養年”一印中與佛造像結合,開創了篆刻史上陽文邊款的先河。而“仁和魏錫曾稼孫之印”邊款中仿《少室石闕銘》中的藝人倒立馬戲圖,奔馬的四腿趨于直線。不僅顯示了馬的疾馳快捷,也襯托出藝人雜耍技藝之高超。此外畫像石原是以淺浮雕加陰線刻制,不追求局部的精雕細琢,而是以線寫形,以形傳神。趙之謙深契其理,在這方寸之地作了精心的臨摹,圖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而位置錯落自然的隸書印款,又絕似畫像拓片中的題跋,“斯藝至此,夐乎神已!”
原文載上海書畫出版社《上海千年書法圖史·篆刻卷》,2020年版。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西泠印社理事、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