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又叫假豬屎、豬屎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樺樹、楓樹的腐朽根上,塊如豬屎,故而得名。古時馬屎曰通,豬屎曰苓,苓即屎也,古字通用。肉白而實者良。常去皮切片生用。
一、豬苓的功效:
豬苓味甘淡,性平。歸腎、膀胱經。功效能利水滲濕。相比較茯苓而言,豬苓功效更加單一,醫家多認為豬苓利水滲濕之力較茯苓更強,但是它沒有健脾與安神的功效。
黃元御言:“豬苓滲利瀉水,較之茯苓更捷。”
汪昂言:“升而能降,開腠發汗,利便行水,與茯苓同而不補。”
李時珍言:“豬苓淡滲,利小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藥,不如茯苓也。”
現代常用于熱性淋證,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等證的治療。豬苓有解熱去濕、去腫脹、消炎、止渴、和利尿的作用。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利水道。”
《本草綱目》:“治淋腫腳氣,白濁帶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長沙藥解》:“利水燥土,瀉飲消痰,開汗孔而瀉濕,清膀胱而通淋,帶濁可斷,鼓脹能消。”
《用藥心法》:“除濕利小便。”
《本草備要》:“治傷寒瘟疫大熱,懊儂消渴,腫脹淋濁,瀉痢痎瘧。”
二、豬苓的配伍應用:
豬苓利水滲濕,功效單一,常用于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等證。古方有單味應用者,如《小品方》治妊娠子淋、《楊氏產乳方》治通身腫滿、《子母秘錄》治妊娠足腫,皆單用一味豬苓為末,熱水調服。
凡治水濕內停之證,最常與茯苓相須配伍,有醫家書方“二苓”者,即茯苓、豬苓并用之意。仲景治太陽膀胱蓄水證,癥見發熱頭痛,煩渴飲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濕停聚所致的水腫、身重、小便不暢及心悸、吐誕沫而頭眩者,常用“二苓”配伍澤瀉、桂枝、白術,即治水之總劑五苓散。若去桂,即四苓散。
《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五苓散中桂枝辛溫通陽,即可宣通膀胱氣機,又可助其氣化,與利水滲濕之茯苓、豬苓、澤瀉配伍,再加以健脾利濕之白術,可謂相得益彰,療效顯著,實為治水氣病第一良方。
《滋生經》曰:“五苓散能生津,亦通大便。”
鄧鐵濤治療慢性風心病心衰,全身水腫而以雙下肢為甚者,在益氣扶正的基礎上,常加用五苓散、五皮飲之類,以利水消腫;充血性心衰水腫甚者,也可加用五苓散、五皮飲。
此外,治療陰虛發熱,而小便不利者,常以“二苓”配伍阿膠、滑石等,即養陰清熱利小便之名方豬苓湯。若治嘔吐后而思水者,常以豬苓配伍澤瀉、白術,即豬苓散。
中醫用藥,最講配伍。治療水濕滯留之證,更是如此。
黃元御言:“水之為性,非土木條達,不能獨行,豬苓散之利水,有白術之燥濕土也,豬苓湯之利水,有阿膠之清風木也,五苓散之利水,有白術之燥土、桂枝之達木也,八味(腎氣丸)之利水,有桂枝之達木、地黃之清風也。若徒求利于豬、茯、滑、澤之輩,恐難奏奇功耳。”黃氏之論甚精,最值學習。
三、豬苓的用法用量及注意:
豬苓利水滲濕有余,而無補益之效,故入藥劑量不宜過大。入煎劑常用量幾克至十余克。
《本草衍義》:“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
《醫學啟源》:“豬苓淡滲,大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
《醫學入門》:“有濕癥而腎虛者忌。”
汪昂言:“然耗津液,多服損腎昏目。”
以上諸論,可供參考。
~
一切過往以煙消云散
所糾結的
也只是記憶而已
又何必
~
——中醫實戰筆記20.7.2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