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備課”,相信不少老師都五味雜陳:備課時不知道如何選擇、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制定教學目標時,又過于籠統、寬泛;抄了一大堆理論或《課標》,卻與課堂教學完全沒有聯系……遇到這些問題,該怎么解決呢?
今天,與大家分享5位資深一線老師的備課妙招,他們的方法不僅具有啟發性,而且結合了自身教學案例,非常接地氣。希望能幫老師更清晰地認識如何備課,快速提升備課的能力。
1
教學設計等于備課嗎?
劉可欽(海淀區中關村三小校長、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教學設計不等于單純的備課,傳統的備課即以知識的最終獲得為目的,是直線型的。而教學設計是要預測教材內容、學習環境、教師行為所引起的效果,并規劃自己的教學行為,即形成設想或預想,這是一節課成功的前提。
注重備課的教師,想的是“我怎樣講書上的知識”,卻很少去考慮“學生怎樣想”;關心的也是自己采用什么方法,在教學環節上缺乏讓學生去探究的方式,更沒有讓學生通過交流碰撞去獲得知識和產生良好的體驗,一切都在教師的掌控之中。
而把備課工作首先作為一種教學設計的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知道些什么,而且要關心他們是怎樣學到的,怎樣從一個錯誤的理解變為正確的認識,把教師的“教”放在如何引領學生去“學”上。他會為學生設計一些學習材料,設計一個有挑戰性的問題,放手讓學生去學習,鼓勵學生在交流中、在不同觀點的碰撞中掌握知識,獲得能力上的發展。
也許,這樣會在課堂上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也許還會使教師不知如何處置。但是,正因為這種學習的真實以及教師與學生的平等對話,課堂上往往容易出現精彩的瞬間,而這許多個精彩瞬間往往會對學生產生久遠的影響。所以,將備課說成是教學設計,并不僅僅 一個名稱的替換。或許我們以后還會用“備課”這個詞,但它的背后卻是一種教學觀念的更新。
2
教學設計常常千篇一律,怎么辦?
凌應強(浙江省桐鄉市小學英語教研員、凌應強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英語教學大V“凌哥英語”公眾號創始人)
從教學方法來說,教學設計的“千篇一律”通常指的是“教學設計沒有新意或創意”,比如缺乏情境設計、情境設計沒有亮點、教學活動方式單一、學習活動的思維含量過低等。
要想突破“千篇一律”,需要教師具有創新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綜合思維等能力。這些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逼著”自己改變原有的方式。一方面要多學習,比如觀摩借鑒他人的課堂;另一方面要善于分析“課堂創新”的要素,在自己的課堂中勇于嘗試,堅持實踐。簡單匯集成一句話就是:我今天能玩出點什么新花樣。
我想在此強調一個觀點:就外語教學而言,教學活動的實效性,比教學活動的創新性更重要。實效是普遍性的,需要在每一堂課中都追求教學的效率。創新卻是有限的,如果每堂課都要各種創新,教師豈不成了天才?而且,對于具體的情境設計和操作方法來說,第一次可能是有新意的,但只要是第二次運用,就不是“創新”了。那,教師豈不要累死了?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也許你的情境和方法并不是創新的,但是對于學生來說,使用不同年級的教材,進入不同的教學單元,就會有新的學習內容。正如一部小說,只要內容不斷更新,就可能吸引讀者讀下去,但并不需要在文本呈現方式上不斷創新。同樣的內容,用小說的方式、用話劇的方式、用歌劇的方式、用電影的方式、用繪畫的方式,都是可以表現出來的。
因此,“內容的新”比“方法的新”更加重要。
3
備課時辛苦準備,
實施時漏洞百出,怎么辦?
王耀楊(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教師、第五屆“全人教育獎”獲得者)
要自己準備一節課,我建議手邊有3份基本資料:教材、教師用書和一種練習冊(最常用的即可)。具體可以分三步來做:
1.第一步是做題
對于要講的這一小節內容,通讀教材內容并完成教材習題,閱讀教師用書補充對教材內容的解釋并核對教材習題,完成練習冊的相關習題。這一步的目的是把本節課的知識點(包括適當的變式與延伸)過一遍,不至于出現明顯的疏漏。
2.第二步是寫教案
建議仿照教材框架,把關注點放在理解該框架的思路上,而不是急于重新設計一種思路。因為你花幾個小時拿出的設計未必就比教材編寫組花幾天甚至幾個月做出的設計更好。諸如引入案例和例題,也建議使用教材原題,理由同前;但是可以補充類似的新例子,或者在原例題基礎上補充更進一步的追問。
3.第三步是總結思路
閉上眼,自己在腦子里大致過一下這節課:用什么例子引入,重點講什么知識、什么方法,要用哪些例題,哪道題要重點討論,高潮在哪里,最后怎么總結……花不了幾分鐘,但是收獲很大。
4
整本書備課、單元備課、課時備課,
各有什么側重呢?
王紅順(河南民辦教育共同體理事長)
1.開學前一周以整本書備課研討為主,主要解決以下問題:
(1)學科課標目標、級段目標與本冊目標分解;
(2)瀏覽、閱讀整本教材;
(3)在熟悉各章節教材邏輯體系結構基礎上,畫出整本書知識樹或思維導圖;
(4)確定整本書重、難點章節;
(5)編制教學進度表;
(6)撰寫學期教學策略、方案;
(7)選定學科練習冊、試卷。
2.每單元教學前,要進行單元備課。其側重點:
(1)詳細閱讀單元教材;
(2)熟悉單元總目標;
(3)梳理單元知識雙向細目標(知識點及教學要求;
(4)確定課時重難點;
(5)劃分單元課時數;
(6)制定單元教學策略;
(7)編制單元測試卷。
3.課時備課側重點:解決三個問題,學什么、怎么學、學會了沒有。一節課可分多個課時,以一課時一課時寫導學案。
5
備課中如何選擇、設計
有效的教學活動?
黃麗(廣東番禺中學英語科組長、中學一級教師,廣州市英語特約教研員、番禺區英語特約教研員)
我們發現,有些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設計的教學活動缺乏持久性,無目標導向,沒有達到真正的學習深度,讓學生產生學習就是參與“動手不動腦”活動的錯誤觀念,無法實現“知識的遷移”。另一個問題就是備課時設計的教學活動預設過高,超出學生的水平層次,造成學生參與度低,活動的有效度低。
例如,某教師在人教版《英語》必修2 Unit 2 “Olympic Games”的閱讀課型備課設計中,安排了給學生看一段錄像的環節。錄像指出奧運會的意義在于“給每一個普通人登上世界舞臺、展現自己的機會”。
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的預設目標為:學生看完之后,能夠將文章的主題大意升華到錄像表達的意義這個層次。但是在課堂上,由于教師前面的閱讀教學設計并未對其進行鋪墊,學生的語言、思想都達不到該任務的要求,結果課堂的最后五分鐘里,老師只是與一位同學交談,其他同學只能旁觀。這樣的教學活動有效度不高,學生參與的熱情不高。
建議教師保留這段錄像,把錄像作為討論的導入,引發學生思考討論奧運會的意義,給予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而不是把學生的思維框定在教師預設的范圍里。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在備課中應首先確立引導性的智力目標,思考本節課的學習要點是什么,大概念是什么,我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理解什么、做什么,學習此項內容與什么有關,為什么學生要學習這個知識,然后遵循語言教學的“語言輸入—語言輸出”原則,圍繞大概念的導入、呈現、運用和鞏固來選擇相關的教學活動,搭建支架,助力學生生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