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葉圣陶杯”新作文大賽題目
“點”這個字,字典中列舉的義項主要有:
名詞性:①細小的痕跡或物體:墨點兒、雨點兒,引申為少量。 ②幾何學上的“點”;小數(shù)點;漢字筆形(丶)。③項,部分:要點、 特點。④鐘點。
動詞性:⑤一落一起的動作:點頭、點穴、點眼藥。⑥加上點子,修飾:標點、點綴、畫龍點睛。⑦引燃:點燈。⑧查對:點名。⑨指定,選派:點菜、點將。⑩啟發(fā):指點、 點撥。
請根據(jù)其中的某個義項,以“點”為題(或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這篇作文,構(gòu)思精巧,合理的引用詩詞名句,可做考場作文的范文,很多高考滿分作文就是這樣的風格。
詩中點訴情深
江蘇省姜堰第二中學高一 蔣思禹
我總以為,詩中最有靈氣與意韻的,是那個漢字筆形“點”,每每用毛筆起筆又落筆時,就會無由地覺得自己墨染了一段留白的時光。 平凡而又盛大,傷懷又不失美好。
這些詩句,恰如上元夜的華燈,美麗了千年的詩詞夜空,而那些“點”,就好似華燈中的燭光,明目張膽地,撩動人心。
平鋪素宣,墨硯生香,在素宣上寫字,就好像在浮屠中雕花,一筆一畫都是花幽幽的紋路。
“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寫到李山甫的這句詩,手中的狼毫正巧,蘸滿了墨,我將“安”字的那一點,寫得格外重,墨已經(jīng)浸到白毛氈上,留下不濃不淡的痕跡 。無疑,我是憤怒的,作為與徽崇公主同性之人,我想問一句“憑什么”,我能想象,李山甫寫這個“安”字時,內(nèi)心是多么諷刺,我也能想象徽崇公主一身紅衣花嫁,行在漠漠無邊的沙土上,后面是吹鑼打鼓,公主半轉(zhuǎn)過頭去,朱唇輕啟,問一句“不知何處,能用將軍?”轉(zhuǎn)過頭去,不再回頭,將門之女被迫和親,真是個笑話。而徽宗公主呢?徒留身后的一地月光與漫漫長夜。
這“安”字一點,怎能輕輕的落筆,緩緩地提筆?這一點包含多少憤怒,又夾雜著幾聲嘆息呢?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當我寫到“莫”這一點時,我只是稍稍用勁,筆頭輕押,留下一個細長的點,像是杜秋娘唱此曲時,最后綿長悠遠的尾音。這不是杜秋娘寫的詩,但杜秋娘是將此詩唱和成曲兒,且唱得最好的一位,我不得不佩服杜秋娘雖也一生波折但也有個較為圓滿的結(jié)局。寫到這一點時,耳畔似乎傳來秋娘似泉水般清澈之音,不要去追求物質(zhì)享受,少年郎,當惜少年時。莫待長大后,雙鬢已生了白發(fā),才后悔當年未惜少年時。那一點,是杜秋娘苦口婆心的規(guī)勸,也是對現(xiàn)在對未來少年郎的勸勉。
寫著這些詩句,著意那些“點”,就像在夢里穿越到過去和友人喝了一杯有年歲的酒,你可隨意,我愿傾杯。
“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我連續(xù)寫下“盡”與“寒”的兩點。寫這幾個點時,已為枯墨,硬是在宣紙上留下幾抹有些蒼涼的痕跡。朱淑真的這句詩,是我在已讀的所有閨怨詩中,最喜歡的一句,讀一遍,心就痛一次,是那種壓在胸口的痛,描述不出又消散不去。
“寒燈已被我剔盡了,可夢難成”,這或許是那位女子一句淺淺的嘆息,“盡”與“寒”這二字多讓人心疼啊!燭流紅淚而人淚成行啊,遠處的那個他,何時才能回家。
這幾點,訴盡了閨中女子如絲如線的愁,或許真的,理還亂。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這算是詞了,但寫到“終”字的點時,內(nèi)心還是有些惋惜的,這兩點,我用淡墨,寫得很輕很輕,就好像看不到的時光與看不清面容的歲月,歲月的絕情之處就在于它讓你熬到了最后,卻不給你任何補償。寫下這句詩時,我覺得劉過或許也就這么想的,曾經(jīng)杏花走馬正少年,詩很清麗但夾雜了男性文人特有的一種深沉。“終”這字的點,像劉過的嘆惜,也像劉過肩頭上落下的桂花瓣,更像劉過杯中的酒。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這首《生年不滿白》中,惟這句話我記憶最深,“游”字的這一點,我寫得很飄逸,像綢帶一樣從天邊滑下,對寫這首詩的人,我很佩服他的樂觀與豁達,一切都安穩(wěn)得像一場夢,夢醒后再秉燭而游。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妻鶴子的林逋的這句詩,像從未被污染過的空氣,帶著萬物的氣息,“清”字的兩點,我用筆尖蘸上了些濃墨,寫時卻輕巧有力,這兩點一寫,就像聞到了暗香,看見了黃昏。這兩點,包含著林逋一生的悠然自得。每看到這句詩,我總能想到周夢蝶,他晚年過的是一小塊地和七棵蒜苗的生活,雖清貧,也很美麗。兩點之中所含有的淡然超脫正被這個當今社會所需要,若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尋一份淡然,或許,會走得更快更穩(wěn)。
這些詩穿過時光的縫隙,詩中的每個故事都始于秋風若水,止于歲月洪荒,愿我們的心中,除了溫軟的故鄉(xiāng),還有從千年之前送塵如今的明月光。
詩中點,韻意最美,想像千年之前的詩人,寫下這一點時,不管是輕是重,是深是淺,是濃還是淡,都在傳遞著詩人的感情。
我提筆,落筆,一點,又一點,一段段舊時光,一縷縷深情,就浸潤了出來……
【獲獎理由】
這篇文章構(gòu)思比較討巧。作者發(fā)揮自己古詩詞積累方面的優(yōu)勢,對自己喜愛的詩句中那些帶有筆劃“點”的某些字眼進行分析,認為這些字眼甚至字里的“點”都有著特殊的含義。不管這種聯(lián)系是不是十分貼切,但能從“點”出發(fā)來思考這些詩句的意蘊,還是具有別開生面的意趣。
本文的獲獎提醒同學們,以古詩詞為代表的文學資源,對于寫作乃至一般語言表達的作用,是怎么強調(diào)都不過分的。熟練背誦、深入理解大量的詩詞佳句,總會在不經(jīng)意間為文章添彩。
本文獲得了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