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是“舊房子”
哪一刻你突然覺得父母老了呢?
我想,應該是父母漸漸被時代拋棄的時候。
曾經以為父母變老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后來才發現,變老是一瞬間的事。
前幾天,我給我爸打電話,他一直沒接,過了好一會,他又用以前用的老式手機給我打電話。
“兒子,你剛買的這個新手機我不會接電話啊,我一直按按按,它一直在唱歌,沒點反應呢?”
真是哭笑不得。
面對如此“笨拙”的父母,大多數時候我們總顯得或多或少的不耐煩。
“兒子,微信語音怎么發啊,怎么我每次發出去的話都講一半?”
“哎呀,等我忙完教你啦!”
“兒子,這手機怎么下載那個看視頻的東西?”
“昨晚不是教你了嗎,你怎么又忘了!”
“兒子,你教教我怎么用支付寶給你二舅轉點錢?!?/span>
“現在跟你說了也不懂,等我有時間再給你弄!”
就像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說的那樣:
“父母親,對于一個二十多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里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
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span>
仔細想想,甚是慚愧。
從什么時候起,父母之于我們只是一棟舊房子了。
我們不僅不懂得體貼和討好,反而冷言冷語地嫌棄他們、疏遠他們,對他們失去了本該有的耐心?
每個父母都有老去的那一天,歲月對他們并不仁慈,但我們應該對他們溫柔。
正如周國平所說:“對于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span>
從態度到行動,請對他們多些耐心好嗎?
2
耐心,從好好說話開始
平日里,我們對待周圍的人總是語言平和、極具耐心,卻唯獨對待父母語言惡劣。
我們總說百善孝為先,卻時常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跟父母好好說話。
有時候,我們不經大腦脫口而出的氣話,比刀子扎在父母身上還疼。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故事:
除夕晚上,兩個大男人抬著一個老人飛闖進醫院,老人口吐白沫,一旁的年輕男子哭到眼睛通紅,泣不成聲。
原來,這個老人是這個年輕男子的父親,父親看到兒子回家過年很高興,多喝了幾杯酒,兒子本來是關心父親的身體,可話出口就變成了:“你年紀都那么大了,喝那么多酒干什么,身體不好,喝壞了我們又要操心了?!?/span>
父親一聽,很不高興:“好,那我不要你操心?!闭f完就進了房間。
沒想到父親鎖在房間,喝了農藥。
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與朋友如此,與陌生人如此,與父母更是如此。
父母同樣需要我們好好說話。
還記得以前跟我媽鬧脾氣時,她跟我說的一句話:
“你小時候頂撞我幾句,我覺得無所謂,可是你長大之后,有時候發個脾氣,說幾句重話,我都要難過很多天?!?/span>
我想,這也是大多數父母的心聲吧!
因為在乎,你的話語有力量;因為關心,你的語氣有意義。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為它能使父母獲得情感。”
試想一下,如果你連一句平和的話都不舍得給父母,他們又怎么獲得情感呢?
所以,從此刻開始,好好對父母說話吧!
他們嘮叨的時候,你多些耐心,少些煩躁,試著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理解他們的焦慮,試著把自己的聲音放低,言語多些體貼和感恩。
父母為你操勞了大半輩子,值得你管理一下自己的語言!
3
耐心,從用心陪伴開始
很喜歡顏如晶在《奇葩說》里的一句話: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的唯一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
深以為然。
小時候,我們總渴望父母的陪伴;長大后,我們卻不知道,其實父母也需要我們的陪伴。
陪伴,是多么簡單的一件事哪!好好吃一頓飯、陪父母去一次旅游、跟父母分享一個親身所聞的故事……
可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事情,我們經常做不好。
一年到頭回不了幾次家;好不容易回趟家了,卻總是手機不離手,眼睛不離開屏幕;總因為小事沖撞父母,鬧脾氣甩臉色更是家常便飯。
在陪伴父母這件事上,我們總是缺乏耐心。
試反問下自己:
你有多久沒好好跟父母聊過心事了?
你有多久沒好好陪父母吃過一頓飯了?
你有多久沒聽見父母在你面前哈哈大笑了?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子欲養而親不待”。
上個月,費云清寫信,正式宣布自己將在2019年巡回演唱會結束后,退出娛樂圈。
他在親筆信中寫下:
“這么多年來,為了達到更高的境界,我一直快步向前,卻也忽略了欣賞沿途的風景。
當父母去世后,我頓失了人生的歸屬,沒有了他們的關注與分享,絢麗的舞臺讓我感到更孤獨。”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生活中太多人都跟費玉清一樣,馬不停蹄地趕路,直到父母離去了,才感受到越過山丘卻無人守候的悲涼。
人總是,不懂得珍惜已經擁有的。
去年中秋節,山西一位老人為六個子女備好辣椒醬,期盼著他們歸來,可是一個都沒回來,老人哭了。
“我理解孩子們,他們都是打工族,掙錢養家不容易……”
雖然理解,但還是失望地留下了眼淚。
真難受啊,父母什么時候成了這個世界上最孤獨的人!
畢淑敏在《孝心》里說:
“我相信每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愿,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擊的脆弱?!?/span>
所以啊,趁還來得及的時候,用心陪伴父母吧!
慢下來,停下來,每天從24個小時里抽出一點點時間陪陪父母,允許他們嘮嘮叨叨,允許他們給自己“添亂”!
4
耐心,從和顏悅色開始
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在孔子看來,和顏待親,便是莫大的孝順。
真正的孝不是“有事情,小輩們去效勞;有酒食,長者先享用”,這些都只是表面的敬愛。
真正的孝是要有愛,內心始終充溢著敬愛之情,表現在外就是對父母始終和顏悅色。
這一點,很少人能真正做到。
“色難”難在何處?
其實就是難在有一顆恭敬和謙卑的態度。
想到多年前看過的一個新聞:
在湖南婁底雙峰縣某村,一個93歲的老人被安置在豬圈改造的雜物間里。
屋內有給豬投食的豬槽,屋外設有鐵柵欄,柵欄門下有一個正方形的口子,通過口子投遞食物。
這是養娘嗎?分明是養豬吧!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父母養育子女享盡辛勞,當他們老了,又怎么可以受到這樣的待遇呢?
對待父母,雖無需費心,但不能不用心。你對父母的態度,就是你最真實的人品。
魯迅一生狷介耿直,從不違心屈從,卻唯獨對自己母親極為妥帖、恭順。
為了不讓母親感到寂寞,魯迅特地將母親從老家接到北京,并把她安置在最大的房子里,自己和妻子住小的;
每天晚飯后,魯迅都要到房間和母親聊天;
出門之前,魯迅總到母親屋里說聲“阿娘,我出去哉!”回來亦是如此,甚至還帶回母親喜歡吃的小食品。
魯迅的好友許壽裳說:
“魯迅的偉大,不但在其創作上可以見到,就是對待母親飲食起居的言行中,也可以見到他偉大的典范?!?/span>
“和顏悅色”并不是愚孝,而是從心底深處迸發的尊重。
如果一個人,連生養他的父母都不懂得尊重,你還期望他去尊敬誰呢?
父母子女相處,難免會有摩擦。
但一個人真正的成熟,就是懂得原諒父母的不完美,理解父母也只不過是普通人罷了。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5
歌德說,我們體貼父母,要像對待孩子一樣。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煮的菜太咸太難吃;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地板衣柜經常沾滿灰塵;
如果有一天,你發覺父母親不再愛出門;
……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們需要懂得,父母是真的老了!但請你別嫌棄他們,更別失去耐心。
是我們的嫌棄,讓他們寧愿蝸居在自己的小世界;是我們的不耐心,讓他們不想麻煩我們。
擁有陪伴的父母,是慢慢變老的,而缺少陪伴的父母,是瞬間變老的。
我們無法阻止父母變老,但耐心和陪伴能讓衰老來得緩慢、輕松一些。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他們老了,也請你多些耐心!
父母子女一場,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這是我聽過,最浪漫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