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對應關系:“五行配伍”在中醫(yī)學方面的應用
中國古代的中醫(yī)學對五行理論的運用是最為充分和有效的。五行配伍體系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成書于漢的《黃帝內(nèi)經(jīng)》是中醫(yī)學的奠基性經(jīng)典著作,該書充分運用五行配伍理論,建立了生理、病理及診治理論。《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熱病》:“火者,心也……水者,腎也……木者,肝也……金者,肺也……土者,脾也。”火、水、木、金、土分指五臟,這是“五行配伍”在醫(yī)學中最基本的含義。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陰陽廿五八》中提出了“天地之間,六合之內(nèi),不離于五,人亦應之”,將五臟與五行、五方、五時、五氣、五色、五音、五官、五體、五液、五情、五志、五味、五臭、五聲等事物對應相配,建立了“內(nèi)有五臟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的臟象理論。《黃帝內(nèi)經(jīng)》云:春天刮東風,能使人的肝臟生病,表現(xiàn)在外則是人的頸項部位的病痛;夏天刮南風,容易使人的心俞生病,表現(xiàn)在外就是胸脅部位的不舒服;秋天刮西風,容易使人的肺俞生病,表現(xiàn)在外就是人的肩背部位的疼痛;冬天刮北風,能使人的腎俞生病,表現(xiàn)在外就在人的腰股疾病;長夏為中央為土,病癥容易發(fā)生在脾俞,表現(xiàn)在外就是脊背部位的疼痛。
古人認為與春相對應的東方青色之氣能進人人的肝臟,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如果發(fā)病就會使人常常驚懼不安,其對應的五味為酸,其類象為草木,對應的牲畜為雞,其對應的谷類為麥。其應四時,對應的星為歲星,所以春氣在頭,其對應的五音為角,對應的數(shù)為八,所得病在于筋。其味道為臊。與復相對應的南方赤色之氣能進入人的心臟,開竅于耳,藏精于心,如果發(fā)病就會病在五臟,其對應的五味為苦,其類象為火,對應的牲畜為羊,其對應的谷類為黍。其應四時,對應的星為熒惑星,病在脈,其對應的五音為徴,對應的數(shù)為七,其味道為焦。與長夏相對應的中央黃色之氣能進人人的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如果發(fā)病則病在舌,其對應的五味為甘,其類象為土,對應的牲畜為牛,其對應的谷類為稷。其應四時,對應的星為鎮(zhèn)星,病在肉,其對應的五音為宮,對應的數(shù)為五,其味道為香。與秋相對應的西方白色之氣能進人人的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如果發(fā)病就會病在背,其對應的五味為辛,其類象為金,對應的牲畜為馬,其對應的谷類為稻。其應四時,對應的星為太白星,病在皮毛,其對應五音為商,對應的數(shù)為九,其味道為腥。與冬相對應的北方黑色之氣能進入人的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如果發(fā)病就會病在谿,其對應的五味為咸,其類象為水,對應的牲畜為彘,其對應的谷類為豆。其應四時,對應的星為辰星,病在骨,其對應的五音為羽,對應的數(shù)為六,其味道為腐。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講:春主東方,陽氣上升而生風,風氣促進草木生長,木氣產(chǎn)生酸味,酸味滋養(yǎng)肝臟,肝氣滋養(yǎng)筋膜,筋膜受到滋養(yǎng),又能生發(fā)心氣,肝氣與目相通。其在天為玄,在人體為道化,在地為造化,造化而成五味,道化則生才智,玄生神明,神明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五體為筋,在五臟為肝,在五色中則表現(xiàn)為青色,在五音中表現(xiàn)為角,在五聲中表現(xiàn)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五味中表現(xiàn)為酸味,在五種情志中表現(xiàn)為怒。如怒氣過盛會損傷肝,而悲傷可以抑制憤怒。風氣過盛會損傷筋膜,而燥氣可以平抑風氣。酸味過多會損傷筋,而辛味可以抑制酸味。
南方產(chǎn)生熱氣,熱氣生火,火生苦味,苦味滋養(yǎng)心精,心精生養(yǎng)血,心火生脾土,心開竅于舌。心與天熱相應,在地屬火,在五體為脈,在五臟為心,在五色為紅色,在五音為徵,在聲音為笑,在病變?yōu)閼n傷,在孔竅為舌,在五味為苦,在五志為喜。過喜傷心,恐能勝過喜,熱邪傷損正氣,寒能勝熱,味過苦傷氣,咸味能勝苦。
中央產(chǎn)生濕氣,濕氣生土,土生甜味,甜味滋養(yǎng)脾精,脾精生養(yǎng)肌肉,脾土生肺金,脾開竅于口,脾與天空濕氣相應,在地土,在五體為肉,在五臟為脾,在五色為黃色,在五音為宮,在聲音為歌,在病變?yōu)檫滥妫诳赘[為口,在五味為甜,在五志為思。思多則傷脾,怒能勝過思,濕邪過勝傷肉,風能勝濕,過甜傷肉,酸味能勝甜。
西方產(chǎn)生燥氣,燥氣生金,金生辛味,辛味滋養(yǎng)肺精,肺精生養(yǎng)皮毛,肺金生腎水,肺開竅于舞,肺與天空燥相應,在地屬金,在五體為皮毛,在五臟為肺,在五色為白色,在五音為商,在聲音為哭,在病變?yōu)榭人裕诳赘[為典,在五味為辛,在五志為憂愁,過度憂愁則傷肺,喜能勝過憂愁,燥熱過勝能傷皮毛,寒能勝燥熱,味過辛則傷皮毛,苦味能勝辛。
北方產(chǎn)生寒氣,寒氣生水,水生咸味,咸味滋養(yǎng)腎精,腎精生養(yǎng)骨髓,腎水生肝木,腎開竅于每,腎與天空寒氣相應,在地屬水,在五體為骨,在五臟為腎,在五色為黑色,在五音為羽,在聲音為呻吟,在病變?yōu)閼?zhàn)栗,在孔竅為耳,在五味為咸,在五志為恐。過恐則傷腎,思能勝過恐,過寒傷血脈,燥能勝過寒,味過咸傷血脈,甜味能勝咸。所以古人說:“天地上覆下載萬物。”
五運六氣學說是中醫(yī)學的重要基礎埋論,對中醫(yī)的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均有很大的指導作用。《素問·氣交變大論》用“五運六氣”描述氣候?qū)θ梭w的影響:“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瘧,少氣咳喘,兩脅下少腹痛……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熱煩心。”如《素問·五常政大論》論述“木運”為:“木曰敷和,敷和之紀,木德周行,陽舒陰布,五化宣平。其氣端,其性隨,其用曲直,其化生榮,其類草木,其政發(fā)散,其候溫和,其令風,其臟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麻,其果李,其實核,其應春,其蟲毛,其畜犬,其色蒼,其養(yǎng)筋,其病里爭支滿,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堅,其數(shù)八。”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還提出治病“五法”:“木郁達之,火郁發(fā)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除“五臟”、“五法”、“五病”、“五運”之外,《黃帝內(nèi)經(jīng)》還提出了近百條五個一組的配列,如五體、五宮、五液、五味、五勞、五脈等。
我閏古代藥學還運用五行生克關系闡述藥性與疾病之間的克制關系及其配伍施治原則。《本草綱目·草部》指出,“水火既濟,木金交合”,“諸邪自去,百病不生”。《本草綱目》有“五色石脂”之說’它們“各隨五色補五臟”。還提出“五參”之性:“五參五色配五臟。故人參人脾曰黃參,沙參人肺曰白參,玄參入賢曰黑參,壯參人肝曰紫參,丹參入心曰赤參。”甚至雞也因色彩不同而有相應的藥性:“丹雄雞得離火陰陽之象;內(nèi)雄雞得庚金太白之象,故辟邪宜之;烏雄雞屬木,烏雌雞屬水,故胎產(chǎn)宜之;黃雄雞屬土,故脾胃宜之。”
《黃帝內(nèi)經(jīng)》全面滲透了五行學說的理論。《素問·玉機真藏論》論病機傳變,“五臟受氣于其所生,傳之于其所勝。氣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勝”。《素問·脈要精微論》論色脈:“從陰陽始……從五行生”;“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素問·宣明五氣篇》論述了五味所入、五氣所病、五精所并、五臟所惡、五臟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發(fā)、五邪所亂、五邪所見、五臟所藏、五臟所主、五勞所傷、五脈應象等一系列問題,足見五行學說對《黃帝內(nèi)經(jīng)》的影響,亦可見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上的基礎性地位。
本文出自國易堂,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ap.guoyi360.com//wxcs/3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