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1991年,大學畢業后兩年,我離開了第二個故鄉桂林,帶著一身的風塵來到廣州。雖然那時我很年輕,但似乎并沒有太多勃放的生氣,確切地說,是郁郁地離開看似沒有前途的邊緣小鎮一籌莫展地到新興的珠江三角洲搏取一個并不自信的未來,簡而言之,南下打工。
我當時寄居在解放北路,緊靠著有著五羊雕塑的越秀公圓,西北方是赫赫有名的廣交會,斜對面是豪華一時的五星級中國大酒店,而住所正對面,是一座頗為古樸和稱得上宏偉的紅赫色建筑——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雖然博物館與大酒店是緊貼在一齊的密鄰,但我對兩者的臨幸不可同日而語,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幾乎每天灑家都會到酒店喝早茶或夜酒,但卻連博物館門口都沒進去過,甚至,瞟都懶得瞟一眼。當時的我固執地認為,廣州是一個頗讓人不屑一顧的二流城市,既沒有恢弘的歷史,更談不上厚重的文化。之后的很久,我一直無法把自己融入這個城市,雖然表面上的我故意把混混浪子的放縱和無所謂當成一種瀟灑,于這個南邊的、港式的、開放的城市里每日與各路江湖人物周旋,從虎狼或鼠輩口中撕打出些金銀后,在大排擋或豪華酒肆里狂灌生啤做滋潤狀,但我的內心告訴我這個城市的一切未必能夠滋潤我的靈魂。
直到偶然的一天,為了避雨和打發時間,百無聊賴的我順路走進了這個博物館,讓我完全改變了對廣州這個城市的印象。
南越王墓座落在越秀山公園西面的象崗,是嶺南地區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型彩繪石室墓,該墓主人是南越開國第二代南趙眜,其尸身穿絲縷玉衣。陵墓的建造距今已有2100多年。按照考古學家的說法,南越王墓是嶺南地區漢墓中出土文物最多、考古收獲最大的一座。它的發現,為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的開發、物質文化的發展、南越歷史,以及廣州早期城市的歷史發展、漢越民族文化的融匯等,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
對于灑家來說,首先震驚的是偏居嶺南的廣州真的有如此長遠的歷史!中學時代固然從課本讀過,公元前214年,秦統一中國僅7年后,就在南疆設立了桂林、南海和象郡三郡。灑家過去一直為自己是半個桂林人而自豪時,卻從未想起廣州也應該擔當起同樣漫長的榮耀。其次,墓葬里的大量文物也精美異常,其中雕鏤精美的玉器、青銅器集漢、楚、越文化特色于一體,珍稀罕見無比,而放置在南越王身側的十柄鐵劍更是雄偉強悍,最長者達到 146厘米。回想起來,灑家最早對文物收藏的摯愛應該興起于當地,而遭到中國刀劍的電擊亦始于當時。
然而,更讓我打開眼界的竟然是——廣州不僅不是自古封閉的嶺南蠻異之地,反而是中國最早通向世界的窗口。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廣州以開拓絲綢貿易聞名世界,而西方國家認識中國是從絲綢開始的。嶺南地區絲綢生產的歷史悠久,《漢書》記載海南島一帶有“女子桑蠶織績”,說明南越國時期已經有養蠶和進行絲綢生產。從南越王墓出土的絲綢情況看,絲綢的隨葬品品種多,有絹、繡絹、朱羅、朱絹、繡“紗’、超細絹、砑光絹等品種,而且數量很大。如此之多的絲織品整匹隨葬和大批包裹器物,說明南越國的絲織產品相當豐富,而且也會有外銷,估計墓中出土的象牙、銀盒、香料等舶來品,也可能是用絲織品來交換的。
其后,我的心逐漸我安頓下來,再以后,我在廣州置業成家,由于各種原因,我開始研究廣州的歷史,期望逐步揭開它們前塵和往事。其中最讓我沉迷的一段歷史,就是自清中期廣州西方世界的貿易互動時代到辛亥革命的結束,前者傾向于貿易和家族,而后者則側重于政治和階級。康熙帝二十四年(1685)開放海禁后,清廷分別在廣東、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設立海關。其后,清代嚴格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規定對外貿易僅限于廣州一口,這樣,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廣州盛極一時,成為中國和西方在經濟上最先大規模接軌的福地,作為雄踞廣州西關的對外商行——十三行,更是壟斷了幾乎中國和西方所有的進出口貿易。通過廣州這個南方的港口,中國的瓷器、家具、絲綢等大量輸入歐洲,中西文化第一次大規模碰撞,雙方開始在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上互為交流。其中的一習閃亮的樂章也就此興起,并長盛不衰地影響西方世界的思想、審美、藝術和設計,這就是“中國風”。
中國風
中國風,又稱中國風裝飾(Chinoiserie designs), “Chinoiserie”是法語“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這個詞匯在18世紀中期被吸納到英語中,指當時非常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中國風”。“中國風裝飾”指受東方裝飾尤其是中國設計影響的西方裝飾,在17到19世紀期間極其流行,主要應歸功于歐洲和中國之間貿易的擴展。中國風裝飾更多是基于模仿和想象的中國式圖案,如人物、花卉、亭臺樓閣、富有異國情調的鳥、獸以及風景等。除了陶瓷,中國風裝飾還被應用到歐洲的家具、銀器、玻璃制品、首飾和鐘表上。
(圖:最早的梅森中國風等)
中國對外貿易的溯源,并不一定出自廣州,亦并非在清朝,事實上,早在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的明朝,中國的商品和藝術品已經流入世界各地,再向前,元代的清花瓷也在伊斯蘭世界中風行,再以前的盛唐。。。。。。但造就中國風在西方世界的興起和流行,卻一定要歸功于清中晚其的出口貿易和外銷商品。十七世紀中期,由于中國明清易代,清初實行海禁,對外貿易一度停滯。以此為契機,歐洲的中國風設計興起。中國風設計始于荷蘭,卻在法國得到了最充分的發展。在法國宮廷的帶動下,上至皇親貴胄、下至尋常百姓,都對“中國”這個神秘的國度著了迷。且看書中的描述:“以中國為主題的假面舞會與茶會在上流社會盛行,‘中國戲劇’開始在各地上演。紳士們在結束一天的打獵后,坐在壁爐邊讀著時髦的中國游記”,“婦女們穿著花色明亮的東方織物,聚在一起刺繡,花樣上有來自東方的花鳥和風景”。中國風設計先后與當時的巴洛克、洛可可藝術風格相結合,出現在壁紙、掛毯、家具、瓷器、漆器以及園林建筑上,形成了一股席卷整個歐洲社會的中國風,但大多數還是局限于王公貴族的門第。
清中期后,由于廣州港向世界通商,流傳到歐洲的中國商品和藝術品數量激增,中國貨不再是貴胄的專利,而成為新興資產階級和市民的熱愛,尤其在迅速崛起的不列顛帝國,人們一方面熱衷于科學研究和工業發展,一方面沉迷中國題材的藝術品,無論是設計師還是工匠都大量采用中國題材創造的新形象。那時歐洲人對“中國風”商品的癡迷程度,絲毫不亞于現今中國人對法國時裝、意大利皮具和瑞士名表的追捧。
中國風瓷器
瓷器是中國最古老的工藝,對于廣大中國的收藏愛好者來說,國內歷朝歷代的官窯民舀大多口熟能詳,但對歐洲瓷器似乎較為陌生。其實從很多最為名貴的歐洲古董瓷器中可以看到中國瓷器的影子,這是由西方瓷器發展的歷史軌跡而決定的。 瓷器在18世紀歐洲啟蒙時代象征了皇室貴族的財富與地位,為王公貴族所珍愛,其價值超過了黃金,歐洲各國掀起了競相仿制中國瓷器的熱潮。一位德國的逃亡煉金術師于1709年燒制出歐洲第一件白釉瓷器。接下來的五十年,歐洲的瓷器中心轉移到德國邁森(Meissen)地區,而這一時期生產的瓷器也成為了目前收藏家所尋覓的珍品。
3.為避免珍 公司直接從我國購17世紀以來歐洲掀起18世紀歐洲第年)生產第一件一股狂熱的流行中國藝術和十五至四十六雕塑及仿青圖案的風氣,鄰近海瓷器。荷蘭例如英國17世紀牙的代爾夫特窯ncepcion號分別沉用美國進專門模仿中國青花瓷器,銷往歐洲各裝金屬飾物。在歐并模仿中國青花瓷國,這種白釉藍彩陶器被稱為洲稱這種白釉藍彩宮殿、邸宅、德爾費特,并一直沿用至今的硬質瓷,繼廠開始生產硬質瓷。18世紀,法、德、英各國紛瓷器,稱“的。二、歐紛建立皇家瓷器工廠,探索與制造中發展陶器生窯異軍突國瓷器。在歐洲最初燒制的這些瓷器上,多帶有明顯的中國痕跡,有的完全是全盤仿制。部分源于中國的傳統圖案以及繪制手法的陶瓷以至于會讓人誤會它們是由中國制造的。
十八世紀中期,歐洲制瓷業的中心從邁森轉移到法國中部城市利摩日(Limoges)。在歐洲,利摩日的地位就相當于中國的景德鎮,這里的工匠在17世紀發明了美輪美奐的瓷鐘,中國故宮博物院里還保存著清朝康熙、雍正兩代皇帝收藏的利摩日瓷鐘。19世紀法國曾掀起東方文化熱,利摩日又從中國福建學來瓷觀音的制作方法,所制的“洋觀音”不但暢銷法國,甚至返銷到香港和澳門。
(圖: 利摩日瓷杯及瓷瓶)
十九世紀后,歐洲瓷器工業的中心從法國轉移到了英國。普利茅斯、切爾西等地因形成大規模的生產瓷器而聞名。十九世紀的下半葉,英國的瓷器已經開始逐漸由生活用品轉換到裝飾用途,而這一時期,歐洲其他各國的裝飾瓷器也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
(圖:維多利亞餐具)
17世紀后期至18世紀,大量中國清代瓷器涌入英國,有青花瓷也有彩瓷。法國、德國對中國瓷器的愛好從青花瓷轉向彩瓷,唯獨英國卻一直對青花瓷情有獨鐘,尤其偏愛繪有中國風景(Chinese Scenes)的青花瓷。這類青花瓷繪有山水、樹石與亭臺樓閣,有近景與遠景的搭配,白地藍花,風格清幽雅致,特別受到英國人的追捧。但中國青花瓷價格較貴,且遠途運來,破碎損耗在所難免。18世紀中期,英國人學會了燒制真正的硬瓷器,到18世紀晚期,英國與中國的瓷器貿易衰落,進口的中國青花瓷少了,而仿制的英國白地藍花瓷卻多了。因為當時英國社會仍然保持了對中國物品的愛好,使得模仿中國外銷瓷制作有中國風景裝飾的瓷器成為一項有利可圖的生意。
現代中國瓷器在國際高端市場上不見蹤跡,多淪為廉價的日常用品。相反受中國影響很深的歐洲瓷器,不論新酒,都成為了頂級產品的主流。作為奢瓷品級別的歐洲瓷器雖然可以使用,但其內涵早就脫離了日用品的范疇,它們最高端的產品是皇室專用的,它們限量版的產品早就進入了博物館。在收藏家眼中,它們的升值潛力不亞于古董和名畫,它們的價值決不低于豪宅和名車。
柳樹紋樣
最具代表性的中國風裝飾當屬“柳樹圖案”,這一切起源于一個中國古老的愛情傳說。
由于工作的原因,自上個世紀末,我經常去歐洲公干,最多的是英國和法國。1999年底,我碰巧住在大學同學在倫敦的公寓中,就在諾丁山旁邊,記得那時電影《諾丁山》剛剛上畫,我也好奇地想去諾丁山的書店看看。那個大早正是周末,而到書店的必經的波特貝羅路上人山人海,幾乎走路都很困難,原來這里就是倫敦乃至英國最有名的露天市集。灑家一路走過,也不忘尋寶,雖然當時只愛刀劍,對瓷器并無太大興趣,但卻發現很多攤位上都擺著一些青花瓷,也有少量彩瓷,東西新舊不一,但上面的圖案卻大同小異而似曾相識,都是些中國的山水樓閣。原來英國人也賣假古董呀,這明明不是中國陶瓷的風格,灑家頗有幾分得意。隨便操起一件,突然發現不像中國瓷,翻過背面,果然底部都是英文,原來這些竟是英國的廠家生產的。
其后,不論在英國的博物館,古舊的城堡還是朋友的私宅中,都見到類似的清花瓷器,主要是磁盤,也有茶具和其他,而且其中大多數并不是新貨,經詢問竟以18、19世紀的產品為主,而且上面清一色出現的都是這種“柳樹紋樣”。
柳樹紋樣很好分辯,大體一致的畫面都是中國常見的山水樓閣。不過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大多是以轉移印刷的手法制作的,而且韻味有些不同。畫面大多包括:側面是中國式的樓閣建筑掩映在果樹中,中間是一座拱橋,上有橋行走的二或三人、四人,橋畔柳樹長長的枝條隨風飄動。湖面蕩漾著一艘小舟,遠處是寶塔或廟宇。最重要的一點是,圖案上方一定有兩只鳥在空中翱翔。
放到明清的山水風景畫中,國人大概可以看到寧靜和愜意,感受到安詳和歡悅,但在十八世紀的歐洲,這卻代表著一個頗為傷感的愛情故事。紋樣中的每一處,都深含寓意,引人心碎。
在古代東方,自然是中國的一處,有一幢美麗豪華的大宅,依山傍水,掩映在湖光之中。主人是個富有而權重的“大人”,他有一個美麗可人的女兒昆西(Knoon-se,典型的英國名字)。大人雇了一位幕僚,他就是英俊有才華的年輕人張(Chang)。張自然與昆西相知相愛,他們常偷偷地在橋邊的柳樹下約會。大人知道后勃然大怒,認為出身低微的張配不上自己的女兒,并把張趕出家門。為了怕昆西外出,殘酷的父親不僅將女兒軟禁在閨樓中,還在宅院周圍樹起了一道籬笆墻。昆西常常寂寞地沿著籬笆墻散步,想念她的情人。大人又違反女兒的意愿,將她許配給了一位有權勢的將軍,這位將軍帶著一只珠寶盒作為禮品,馬上就要前來訂婚。張被趕出家門后,念念不忘情人,他挖空了一只椰子,寫了一首詩放在椰子殼中,流水帶著椰殼飄向園中。女孩看到后,用手中的傘將椰子殼勾過來。詩的大意是:當椰子向你飄去時,也載著我的心飄向你。女孩也回了一首詩給張生,大意是:花兒盛開的時候你來吧,等別人摘走花兒就晚了。因為女孩知道,等樓閣旁果樹開花的時候,她就要嫁給將軍了。張明白了。訂婚宴上,張喬裝成仆人的模樣,瞞過主人與賓客,悄悄來到女孩的閨房,兩人緊緊擁抱后,決定一起私奔。但是,這對情人剛剛逃出家門就被父親發現了,馬上出門追趕,三個人一起跑上拱橋,昆西手拿紡錘,張生手持珠寶盒,怒氣沖沖的父親舉著鞭子。兩人終于逃脫了,乘小舟駛向自由的彼岸,并在遠方搭了木屋,過著幸福的生活。父親與沮喪的將軍不甘心,他們派出士兵四出探訪,終于找到了這對戀人藏身的地方。一天夜里,士兵們包圍了他們的住所,一把熊熊大火將房子燒成灰燼,兩位年輕人也葬身火海。上天被他們生死不渝的愛情所感動,于是將兩人的靈魂化成一對鳥兒,在黎明的灰燼中飛向天空。從此以后,這兩只鴿子就相依相伴,在自由的天空中,比翼雙飛。
有情人以死亡為代價成為眷旅,又在愛情的火焰中升華,這個故事里,中國人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典故,如“孔雀東南飛”,如“梁祝”。當然也還有一些稍微陌生的題材,如唐人傳奇中張實的《流紅記》,后人也稱為“紅葉傳情”:儒生于祐見御溝中漂一脫葉,拾起一看,上有題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于是在另一紅葉上題了兩句: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他將葉丟進御溝的上游,讓它流入宮中。后于祐寄食于貴人韓泳門館,韓泳待他很好,將宮中放出的宮女韓夫人許與于祐為妻。婚后韓夫人在于祐箱中發現題詩的紅葉,大驚,說這是她題的詩。并說,她事后也在溝中拾得一題詩的紅葉。拿出一看,正是于祐所題。二人認為這是紅葉為媒,一時傳為佳話。這事許多書上都有記載。
這在喜愛大團圓結局的中國故事中是一個例外。主要人物也是老父與女兒、書生,也是兩個年輕人相愛,抵制老父為女兒定下的門當戶對的婚姻,年輕人最后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更重要的是,死后化成了一對蝴蝶,在花叢中自由地飛翔。17-18世紀以來,隨著中國文化在歐洲的傳播,以中國故事為題材的中國戲劇也在英國流行,紅葉傳情與梁祝化蝶的故事,是否也流傳到英國,而被瓷器商改成了柳樹紋樣的故事呢?
根據記載,柳數紋樣最早是由英國斯波德陶瓷廠在1780年引進的,故事雖然老套,卻深受歐洲人的喜愛,于是這個圖案被廣泛翻制,包括皇家伍斯特、亞當斯(Adams)、韋奇伍德(Wedgewood)、達文波特(Daveport)、利茲(Leeds)以及斯旺西(Swansa)等。最多時有200多家瓷器廠燒制這個圖案。從19世紀起,柳樹紋樣瓷器幾乎進入當時英國的幾乎每一個家庭。可以這樣總結,在17、18世紀,擁有進口的中國青花瓷是上流社會生活方式的象征,而到19世紀,英國本土生產的柳樹紋樣瓷則通過批量生產而滿足了普通英國人對中國風格瓷器的需要。這也是今天文物市場上可以見到不少19世紀柳樹紋樣瓷的原因,雖然不同的版本很多,但主題都離不開柳樹、蘋果樹、塔、廟、水、橋、船、三位主人公和一對比翼鳥。不同版本、不同國家燒制的柳樹圖案瓷器成為一種非常獨特的傳統,極受收藏者的獨鐘。
有趣的是,柳樹紋樣的故事也明顯地加入了英國人對中國的想象。首先,紋樣卻以柳樹命名,因為歐洲人認為柳樹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離別的感傷,與故事中的愛情悲劇十分契合。其次是在道具上,書生用椰子殼放入詩頁,讓它隨水流向園中,而女孩用傘把椰子殼勾到岸邊,這又是典型的“中國想象”。同時,這則故事也體現了西方人的愛情觀。你看書生喬裝打扮,潛入閨房,與情人擁抱,最后兩人私奔,駕一葉小舟,駛向自由的遠方,似乎又能見到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影子。
與其說是柳樹紋樣的流行,不如說是人們對于凄美愛情的向往,可見無論東西方,對于人間至純至美愛情的追求都是一樣的。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大多可以選擇自己的愛情和伴侶,因此,雖然柳樹紋樣延續到今天,但其造型多樣,甚至有以不同城市、不同地區的風物作為主題的設計,其中不乏搞笑風格,希望人們在莞爾之余,還能夠想起這個其后美麗的愛情故事,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
(圖,搞笑系列,如劍橋,牛津,倫敦等)
結語
從第一次見到柳樹紋樣到現在已經十二年了,人生的一個甲子,我深深沉迷在這個古老的情感傳奇中,同時也成為柳樹紋樣瓷器最忠誠的熱愛者。從第一次以幾個英磅在地攤上購買柳樹紋樣的瓷盤,到現在擁有數千款飛翔的比翼鳥,我始終無法抵御它們的吸引力。是呀,歐洲人以淳樸的熱愛把心中對東方和對愛情的情節保持了超過二個世紀,而我更愿意把其中的美妙和忠誠再講述給故事制造者的后人。世界上美麗的古董實在太多,我們無法一一列舉,更不可能悉數納入手中,正如我們實在無法經歷從古到今所有的時空一樣。韶光易逝,華年短暫,圖中這二只美麗的比翼鳥,無論它們曾經的搖曳的翅膀下帶來東風還是揮去西風,到現在都已經是昨夜星辰昨夜風。不過,嘆氣是不必的,畢竟還有經過歲月洗禮的古老物件靜靜地在光陰的另一端等待與我們邂逅,把情人還給愛情,把眼前與將來還給時光。天下太平,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