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興的文化積淀中,陶瓷藝術自六朝以來,先后有以火青瓷為特色的"宜興窯"(南山窯),以月白、天青等彩釉為特色的"歐窯"和以紫砂器為特色的"蜀山窯"三種陶瓷體系在此產生、發展,正是在這種民族的地域的文化背景下,宜興以手工成型為主的紫砂壺藝作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和由此產生的紫砂文化,融合了宜興七千多年的陶瓷文化和幾千年的茶文化累積的精髓,融合了周邊地區其它民間工藝的文化成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宜興紫砂壺,造型千姿百態,色澤淳樸古雅,表現形式獨具匠心,手工工藝精美絕倫,以及獨特的泡茶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廣譽海內外。紫砂壺藝之所以在宜興起源、發展,其中-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其獨特優質、名冠天下的紫砂泥。天生麗質育紫陶。據考古學家證明,紫砂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被宜興先民們夾雜在"夾泥"陶土中使用。宜興紫砂壺的制作原料就是深藏于丁山黃龍山黃巖石中薄薄的一層紫砂泥,號稱泥中泥,其泥特點是:(1)含砂低,可塑性強,易于造型;(2)含有較多的硅、鋁、鐵、鈣、鎂、鉀、納等有益人體的多種微量元素;(3)燒成后呈雙氣孔特殊分子結構,透氣而不滲水,故沏出之茶不失原味,盛暑隔宿也不餿;(4)紫砂壺扶揭不燙手,而且越用越光亮;(5)色澤純樸古雅,并非單一紫色,還有紅、黃、綠、青等色澤,人稱"五色土"。難怪古人留下"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宜興)溪頭一丸土"的贊語。為了豐富紫砂壺的外觀色澤,滿足制壺工藝變化和創作設計的要求,可以把幾種色泥混和配比,也可以用其他方法使產品燒成后呈現多種色彩,產生各種不同的視覺效果。配制后的紫砂泥,呈現鐵青、深紫、海棠紅、墨綠等多種顏色,成為實用性與欣賞性俱佳的藝術品。由于紫砂泥具有以上種種先天的優良條件,用紫砂泥制作的紫砂壺就成為最理想的茶具。宜興紫砂壺是集造型、書畫、金石、篆刻、雕塑為一體,有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藝術,再加上它天成的古色古香的質地,仿佛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都沉淀到-把小小的壺里,甚至都滲透到了泥土里。
1976年宜興羊角山紫砂窯址的發現,確立了北宋前期開始的紫砂壺造型、工藝、制作和燒成的紫砂壺藝傳統文化,在發達的宜興陶瓷文化的催化下,經過明、清兩代快速發展期,紫砂壺藝傳統民族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進入現代,特別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更是進入了黃金發展期,人們對紫砂壺藝文化的審美情趣,也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按照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作為觀念形態的藝術作品,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如前所述,由于紫砂泥的相關特性:其可塑性適宜造型審美的變化,可使茶的色、香、味得到最佳發揮,是茶壺的最佳材質。因而紫砂壺被精于品茶的文人墨客、士大夫鐘愛,并積極參與,賦予了其工藝美術品的性質。大詩人蘇東坡,在滴居宜興時,不僅好茶愛壺,并親自設計了一種提梁式的紫砂壺,"松風竹爐,提壺相呼",品茶賞壺,悠然自得。為了稱頌其對紫砂壺的貢獻,后人把他設計的提梁壺定名為"東坡壺",歷代制作,相沿至今。
紫砂壺,生來就是文人雅士的通靈寶玉。他們不僅參與紫砂壺的書畫篆刻等裝飾,而且與陶藝家合作設計制作紫砂壺。文人的參與,提高了紫砂藝術的品位和身價。歷來紫砂壺對社會有影響,吸引了不少文人,已步入高層次欣賞的殿堂,它不僅保值、增值并體現了社會發展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地位,同時也包含了紫砂文物的價值,名人佳作不僅"價埒金玉,而且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盡。"如高莊教授,早在1956年就幫助紫砂界創新了制壺工具,用金屬轆轤轉盤代替了木轉盤,至今仍廣泛使用,他設計的"提璧"由"一代宗師""壺藝泰斗"顧景舟制作,一舉成為著名的傳世藝術品。紫砂走到今天無不是靠傳承和弘揚。紫砂藝術的一整套在實踐中摸索并日趨成熟的工藝程序、制作技法、裝飾手段……都是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內涵。我們所以要強調紫砂制作人員一定要從全手工成型學起,把坭片攘接成型法熟練到得心應手的境地,這決不是守舊,猶如國粹京劇,一招一式、一腔一韻都得從頭開始,只有這樣才能練就扎實的過硬的基本功,在紫砂的造型創作上承載文化積淀和文化元素,營造出自己的真正心靈空間和形象物體。如我創作的《三腳神龍壺》,以黑料泥制作,色澤古樸,造型凝煉小巧,立意高古,形制優美,扁圓壺身、嵌蓋、壺嘴、壺蒂、把端以抽象變形的雕飾龍于一體,古撲而又雅致,體現了工與藝的美感,寶貴與吉祥的內涵,此壺榮獲第四屆中國(國家)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從古至今,宜興紫砂決不是簡單的泥巴捏制和堆砌,而是整個作品的和諧共鳴。通過泥色、質地、造型、裝飾的整體搭配,從不同層面彰顯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展示屬于自己的生活的文脈,大處有形,小處有情,散發著優雅的文化氣息,激發出引人入勝的美感。我們要在民族文化的高度,把紫砂藝術定位于文化屬性,是一種致富一方的傳統產業、舉世無雙的特色產業,喜聞樂見的文化產業。紫砂的精髓是文化,需要我們紫砂技藝人員去領悟和把握,并不斷鑄就其卓越的文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