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老人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父母的第一責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孩子上小學前就養成了較好的生活習慣;上小學后就養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到了中學就開始注重培養學習方法,孩子大了以后就進入良性循環,所以就沒讓我們費太多的氣力了。"
專家研究表明,3-12歲是人形成良好行為的關鍵期,12歲以后,孩子已逐漸形成許多習慣,新習慣要想扎下根來就難多了。孩子學會學習,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凡是學習成績好而且穩定的孩子,都是從小培養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成績忽好忽壞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現在的一些家長非常看重學習成績,千方百計地培養孩子的外語、美術、音樂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忽視習慣的培養,這恐怕是一些家長最大的誤區。
學習習慣指的是孩子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下自動地去進行某些活動的特殊傾向。也就是說到了一定的時候,孩子會自動地去學習。
孩子小時候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一般的情況下,通過獎勵和懲罰反復幾次,一個好的習慣就可形成了。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氣力=后期教育花一噸的氣力。
下面介紹幾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應該注意的事項:
一、培養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學習的習慣,力戒拖延和磨蹭。孩子在學校里的學習是有嚴格時間規定的,在家里也應該有固定的學習時間。例如,放學后應先寫作業后玩,或者在晚飯后稍稍休息一下,立即做功課。同時訓練孩子的專注能力,集中精力學習,而不是學習時摸摸這兒、看看那兒或遲遲進不到學習狀態中。有的孩子在學習時總有許多毫無意義的停頓,寫著寫著就站了起來,或者說幾句閑話等等,這樣會造成思維遲鈍,注意緊張度降低,影響智力發展,使學業落后,以至形成拖沓的作風,學習、工作都沒有效率。所以要教育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精神專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務,幫助孩子學會抵抗干擾,訓練他們高度的專注能力。
二、培養孩子不懂就問的好習慣。孩子有不懂的地方,教師和家長不要埋怨孩子,更不能加以斥責,要鼓勵孩子提出什么地方不懂,找出不懂的原因,然后積極啟發他們,幫助他們動腦筋,切忌煩躁、死記硬背或放下不管。
三、培養孩子養成復習舊課和預習新課的習慣。經常督促孩子按時復習當天課程,預習第二天要上的新課,使孩子養成預習--聽講--復習--作業--總結的系統學習方法。
四、養成做完作業細心檢查的習慣。做完作業之后,應該教孩子及時從整體知覺調整到部分知覺,從細微處檢查是否有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關鍵在于了解孩子。任何教育都應以了解教育對象為前提。作為成熟的父母,應當善于與孩子溝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當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難以理解的事情時,父母不應當即質問或訓斥,而應平心靜氣地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一下:孩子為什么要這么做?經過這樣的思考,父母就容易了解孩子,就能慢慢地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子有方》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