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合肥經濟圈城鎮體系《規劃》(2008~2020年)正式公示。規劃表明,至2020年,合肥經濟圈將形成“一區、五軸、三帶、多組團”的城鎮空間布局結構體系;未來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市中心城區,通達運輸通道的平均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內。同時推出“合淮雙城記”行動,謀劃發展以合肥、淮南為中心的雙城式、復合型都市區。根據該《規劃》,屆時合肥經濟圈國內生產總值預期達18000億。
[結構] 五大“骨架”撐起巨人 據參與《規劃》編制的專家介紹,未來十年合肥經濟圈將形成“一區、五軸、三帶、多組團”的城鎮空間布局結構體系。遠景由點-軸模式向網絡化模式發展。
該空間結構體系具體包括:由合肥市中心城區、淮南市中心城區、六安市中心城區、巢湖市中心城區、桐城市中心城區以及環巢湖地區等組成的城鎮密集區。聚合合肥經濟圈區域發展的“心臟”形成“一區”;東西向合巢蕪發展軸、合寧發展軸、合六發展軸三條,南北向合桐安發展軸、合淮蚌發展軸兩條,構筑該經濟圈區域發展的“骨架”即為“五軸”;而“三帶”則形成該經濟圈區域發展的“動力”,是指沿江發展帶、沿淮發展帶和環巢湖發展帶;“多組團”是指支撐合肥經濟圈經濟發展的功能組團,大力推進三河-杭埠-同大、水湖-曹庵-楊公、謝集-八公山風景區-壽春以及雙港-新渡城鎮組團建設等。[交通]四大“動脈”加速奔跑
經濟圈區域交通體系布局方向也再次指明:形成由六合寧區域通道(東西向經過城鎮合肥、六安、肥東、全椒、金寨、葉集鎮、三十鋪鎮等)、沿江區域通道(東西向經過城鎮和縣、含山、無為、樅陽、二壩、高溝等)、京福區域通道(南北向經過城鎮合肥、淮南、巢湖、銅陵、蚌埠、肥東、長豐、肥東、雙墩、長臨河、二壩等)和合安區域通道(南北向經過城鎮合肥、肥西、廬江、舒城、桐城、安慶等)所構成的四大運輸通道基本框架。
在此框架下,未來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市中心城區通達運輸通道的平均時間,將控制在20分鐘以內,肥東、肥西、長豐、鳳臺、含山、廬江、舒城等縣縣城中心通達運輸通道的平均時間,將控制在15分鐘以內。
[目標]兩大“數字”成就輝煌 據了解。在此次《規劃》公示的同時,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諸多近期重大計劃也同步成型。其中:
明確提出打造“合淮雙城記”行動的目標,合肥濱湖地區也再次被列入“中心”培育。此外,此次《規劃》還就合肥經濟圈未來十年區域產業發展與空間組織、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和城鎮人文環境體系等多方面做出了詳細“雛形”。最終,經濟圈城鎮建設用地總面積將控制在1600平方公里以內,同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達18000億的預期目標,大約相當于上海2008年(13698.15億)的1.5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