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雙減”政策以雷霆萬鈞之力,給基礎教育帶來強烈震蕩,教育生態發生劇烈變化。教育舊生態被顛覆性打破,原有的學校、教師、學生、家長、補習機構的關系格局被改寫,但教育新生態遠遠沒有形成。舊局面已經土崩瓦解,新局面尚在襁褓之中,教育新生態的生成正處于探索期,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主體正處于焦慮期,所謂“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探索階段具有很多不確定性,焦慮不可避免,屬于正常現象。如果雙減后各方都無動于衷、波瀾不驚,未必是好事情。不知所措、驚慌失措都是暫時現象,一旦塵埃落定,各方習慣之后,焦慮就會大大減緩。因此,各方無須談“減”色變,讓子彈再飛一會兒,一旦新生態形成,各方適應了新生態,就會變得氣定神閑。
“雙減”當下已經成為覆蓋全國的行動,很多人就“雙減”談“雙減”,儼然“運動就是一切,目的是沒有的”。減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為減負而減負,不能就事論事,必須把減負與教育目的聯系起來,否則減負就是盲目的。本文要強調的是,“雙減”要為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
何為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它意味著教育對于國家發展與人的發展有高質量的貢獻,即意味著教育能夠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高質量的貢獻,能夠為培養出具有科學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創新創業精神的現代人(即人的現代化)做出高質量的貢獻。只有“雙減”,才能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把學生從機械作業、重復作業、強化訓練、題海戰術、紙上功夫、唯分數、唯升學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實現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不斷提升自身的主體性水平,即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水平,實現人的現代化,進而才能為社會現代化、國家現代化做出積極貢獻。
“雙減”政策的邏輯起點絕不僅僅是減輕課業負擔,而是國家發展與人的發展,是國家的長遠利益與根本利益,以及學生個體的根本利益與長遠利益。就學生而言,許多家長甚至一些學校和教師,只是看到了學生“一時”的利益,只關注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以解決升學問題,而沒有看到學生“一生”的利益,沒有關注學生一輩子都需要的素養。只看一時,不看一世,是急功近利的表現。
人一生面臨的重要競爭,按照時間順序,大致有三類:一是升學,主要是參加中高考,要想競爭勝出,最重要的是“會做題”,能拿高分;二是找工作,要想競爭勝出,同等條件下最重要的是面試的時候“會表達”、思維敏捷;三是在漫長職業生涯中的職場晉升,這種情況下最為重要的不是紙上談兵會做題,也不是口若懸河會表達,而是“會創新+會合作”,在職場中最受歡迎的員工是有點子、會做事、會創造性解決難題的員工,是心存善意、樂于助人、善于合作的員工,所謂有聰明的腦、溫暖的心就是指的這類人。但是現實往往是,聰明的人有時會看不起別人,甚至運用自己的聰明欺人斂財甚至欺世盜名,而溫暖的好人常常又不夠聰明。因此,教育如果是高質量的,就要為學生的一生著想,培養學生一輩子都需要的素養,會做題重要,會表達更重要,而會創新會合作最重要,這些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兼容的。此外,培養學生的科學理性精神和民主法治精神對于學生適應現代社會、對于建設現代國家也是至關重要的。可見,只讓學生會做題是非常片面的,是誤人子弟、誤國誤民的。
思考和推進“雙減”,必須堅持目標導向,否則“雙減”就是盲目的,甚至越減問題越多,陷入誤區與泥潭。我們要認清目標與問題的關系,而問題是靠目標來界定和區分的。目標越清晰,問題就越好找、越聚焦,路線圖就越明確,解決問題就越具有針對性,如此問題才能越來越少。不只是“雙減”,教育的加減乘除都是為了目標,都應該是目標導向的。
關于教育質量,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看法,狹義的質量是指教育產出或“結果的質量”,即教育所培養的學生的質量;廣義的質量,除結果外,還包括教育過程、教育條件保障、教育管理的質量,過程涉及課程、教法、評價的質量,保障涉及教師、經費、技術的質量。下文重點談談“雙減”背景下的結果(學生素質培養狀況)、課程、教法、評價、教師、管理六個方面的高質量問題。
第一,高質量的結果。即教育所培養的學生素質。“雙減”不論怎么做,最重要的是培養出高質量的學生,尤其是學生的核心素養。只提全面發展、五育并舉是不夠的,只提狹義的“雙增”(即增加校內、校外的體衛藝時間)是不夠的,要突出能促進國家現代化、能適應21世紀的現代人素質的培養。在“雙減”的初期和振蕩期,學生在校時間明顯變長,學生累不累?學生減負了嗎?這樣有利于實現上述培養目標嗎?最重要的不是把課后延長的時間填滿,而是怎么樣才能有利于取得高質量的培養結果。這才是考慮“雙減”問題的出發點與歸宿點。
第二,高質量的課程。課程內容不是越多越好,關鍵是這些內容與培養目標是不是具有一致性。課程設置上不能借著五育并舉的名義攤大餅,更不能把課后服務變成學科教學的加長版,學校要根據培養目標的重點,即根據核心素養的要求來設計課程內容的重點。課程結構要與核心素養建立直接聯系。在課程內容中,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基礎知識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是思維能力培養的基礎,只有夯實基礎才能追求卓越。
第三,高質量的教法。提升質量,教師的教學方式至關重要。目前的減負特別關注作業的減量與優化,這種關注是必要的,但又是有欠缺的。實際上,作業是教學與學習之后的活動,是“馬后炮”。某些教師教學方式陳舊、教學效果不好,學生聽不懂學不會,于是課堂不行作業補,以作業取代教學、彌補教學。如果教師講得好,學生學得好,就可以少布置作業,學生的負擔自然減輕。因此,作業之前的課堂教學質量、教師的教學方法技巧至關重要。通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現減負,比通過減少作業實現減負,更為基本也更為重要。
第四,高質量的評價。評價是針對目標的,主要是看培養目標的達成度如何。廣義的評價包括學生素質綜合評價、操行評定、測驗、考試。評價應該向目標看齊,應該是素養導向的,既要關注高水平的能力培養,也要關注基礎知識的夯實。“雙減”背景下,學校的各種考試大大減少,有些學校有些年級甚至取消了考試,引發很多家長和教師的焦慮:平時的考試沒有了,但到了最后,中考和高考還要考,那么,如何知道平時學生學得怎么樣、教師教得怎么樣?亦即平時考試沒有了,如何診斷學與教的狀況?實際上,作業可以替代平時的考試而發揮診斷功能。例如:北京小學就明確提出“好作業是指向目標的有效評價”,這句話很有含金量,把作業與評價、與目標聯系起來,從一個更高的站位看作業,而不是就作業談作業,就減少作業談“雙減”問題。
第五,高質量的教師隊伍。“雙減”政策對教師的能力、動力、體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雙減”政策實施前,學生的學業成績是校內教師與校外補習機構的教師共同打造的,并不都是校內教師的功勞。“雙減”政策實施后,校外補習被叫停,學生只靠校內教師能否達到原有的水平,是否會帶來學業質量的下降?這個問題不容回避,教師的能力需要提升,包括夯實基礎知識的能力與提升核心素養的能力都需要提升。而且,新政實施后,教師在校時間明顯變長,影響到教師工作的動力甚至體力。教師的能力提升需要時間,體力恢復也需要時間。新政之后,教師的休息權問題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關注點。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不只是能力問題,也包括動力與體力問題。
第六,高質量的管理與治理。“雙減”新政是宏觀大政,其必要性、緊迫性毋庸置疑,但是新政的落地涉及很多操作性問題,涉及多方利益關系的調整,以及每天生活方式的變化。如何把好事做好,如何使這個利國利民的宏觀政策平穩落地,是一個很考驗智慧的問題。智慧何來?只靠政府為民做主的情懷是不夠的,需要多方主體共同參與,進行多元共治。多元共治是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本質特征。通過多元共治,政府、學校、家長、學生、教師、社會補習機構等各方主體共同協商,結合當地實際與學校實際,找到一個激勵相容的最佳路徑,使震蕩與損失最小化。個別地方推進新政的舉措過于剛性,甚至簡單粗暴,社會參與明顯不夠,這樣會產生人們不愿看到的負面影響。
總之,推行“雙減”新政,不能為減負而減負,一定要堅持目標導向,要與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聯系起來,與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同向同行。如果“雙減”新政實施后,某地或某校學生的學業質量下降了,學生每天更疲勞了,教師的動力與體力都下降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等高階素養也沒有得到提升,那么,該地或該校“雙減”政策的推行就違背了政策的初衷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