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教育不斷面臨著重大的挑戰。比如,兒童的知識學習本身已經過度,再加上應試本位的教育環境,兒童的知識學習、學科學習、為了考試科目的學習過多,上課、作業、考試、補課占滿了孩子的生活時間。相反,兒童的生活學習和實踐學習就貧乏了、沒有空間了,這對兒童的智慧發展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生活是兒童的智慧之源。我們今天必須要大聲疾呼:要讓孩子過好豐富多彩的勞動生活、閱讀生活、體育生活、自然探索生活、社會實踐活動等。積極參加勞動生活,勞動既是智慧之源,也是責任養成之根;要讓孩子們對大自然充滿豐富的想象,筆者今天尤其要大聲疾呼自然教育,讓孩子走進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奇絕美麗。我們能不能讓孩子在自然中感受陽光普照的公平呢?大海般包容的胸懷呢?去探索人生的智慧和人生的哲學呢?能不能讓孩子在社會生活實踐里去發現人性之美呢?
在這里,我們呼喚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五個協同”:
一是要有共同的教育理念。我們現在需要凝聚教育共識。筆者曾到一個地方去調研,當地一所高中的校長跟筆者談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他說,學校的班主任一天早晨接到家長的電話,家長說孩子在家沒吃早飯,請老師幫孩子把帶的雞蛋殼剝掉。這件事聽起來可笑嗎?但實際上,現在有一種理念,孩子什么都不要管,只管學習就行,孩子把學習搞好了,一切都好了。其實筆者想,家長包辦即意味著代替學生學習,代替即意味著剝奪孩子學習,剝奪即扼殺孩子成長的機會。
二是要在教育方式上進行協同。過去講“棍棒之下出孝子”,家庭教育理念是居高臨下的。今天要調整這種家庭關系,現在要從父子關系、母子關系轉化成平等的教育關系,家庭教育不要有強迫,要有平等協商、示范引領和啟發誘導。
三是在學業安排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要尋找協同。前段時間,筆者參加了一個座談會,一位校長講了一件事,說有的小學生不愿意在學校里做作業,為什么?因為孩子說在學校做完作業之后,回到家父母還要布置額外的作業。與其這樣,還不如在學校多玩一會兒,回到家里再做作業。所以,在孩子的學業安排上,學校和家庭要協同起來。讓學生在學校做學校里該做的功課,回到家里做家庭教育應該做的功課。
四是在習慣養成上協同發力,包括作息時間、守時習慣、學習習慣等,在家庭教育中要高度重視這些習慣的養成。習慣養成比學習本身重要,有了這些良好的習慣,孩子的學習就有了“能力上的支撐和保障”。
五是在親子教育上協同。希望家長朋友能擠出時間與孩子一起勞動、讀書、旅游、運動、看電影、參加博物館、做公益活動、做小科學試驗、清潔環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