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春晚是不少人過年的保留曲目,估計也是很多人打牌搓麻將的背景音樂。今年春晚節目,讓觀教君印象深刻的,除了兩位天后級歌手聯袂演繹的歌曲《歲月》,就是賈玲和何歡、張小斐等人聯手演繹的小品《真假老師》。
印象深刻,不僅僅是那盤不起的二郎腿,更是節目最后賈玲說出的那句話——“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不是錢!”因為,這代表了許多孩子真實的心聲。
記得一篇微信文章里說,不少“成功人士”在分享自己的成功心得時經常會說,“我畢生經歷都獻給了我的工作,我都沒有時間陪伴我的家人和小孩。”
其實,在《窮爸爸、富爸爸》里就有一句說得很經典,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的確,衡量你是否在意一個人,最顯要的參數,不是金錢,而是時間。對于一個人而言,時間比金錢可有限多了,你口口聲聲說愛孩子,愿意為孩子去死,但是你連每天幾小時的親密相處都保證不了,真是空話。
知名家庭教育專家冉乃彥老師昨天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春晚感想時特別提到,“陪伴”是在家庭教育探索中出現的一個很有價值的概念。“陪伴,不僅僅是孩子的需要,其實也是家長的需要,陪伴中,我們會有許多新的發現,也會引發很多思考。我們既能享受到這種陪伴的快樂,又能在享受中得到成長。”
今天,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明白“陪伴”的重要性,也愿意安排時間來陪伴孩子。那么,和孩子待在一起是否就是親子教育意義的“陪伴”?其實,父母“陪伴”除了物理空間上的共處,更有心理學和教育學意義的“陪伴成長”。
冉老師還提出了父母“陪伴”的七大核心理念:
陪伴必須是朋友身份;
陪伴意味著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陪伴要幫助孩子自己發現不足;
陪伴要抓住契機;
陪伴中的關系會出現多次轉換;
陪伴,要有溫度、有情感,走進孩子的心靈;
陪伴是兩代人的教學相長。
原杭州師范大學附屬學校校長、知名家庭教育專家陳錢林曾撰文探討過“陪孩子到底陪什么”,讀后很受啟發。他在文中提到,陪伴孩子,相對好做的有親子旅游、親子閱讀、親子運動等。外出旅游,不僅能增長知識,對孩子的能力、情商、習慣、性格諸方面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既為孩子樹立好學的形象,也會與孩子多了些共同語言。而運動對孩子而言,基本上屬于天性;家長與孩子一起運動,幾乎沒有孩子不喜歡的。
如果有充裕的時間陪伴孩子,則可以在參與孩子的游戲、引導孩子探究、與孩子平等對話等方面有更多的作為。
臺灣作家侯文詠曾這樣總結為人父親的三重心境,對我們理解“陪伴”很有借鑒意義,其中第一重是“做之父,做之師”,家長希望當全知全能的榜樣,又希望孩子超越我們,責任心爆棚,卻總累得慌;第二重是“做孩子的朋友”。做父親的放下架子,反而能和孩子更好地溝通。不過,需要面對的事實是,父親和孩子說一百句,依然抵不過同齡人說的一句。
第三重則是“樂在其中的陪伴”。父母不要總想著“我要養育一個怎么怎么樣的小孩”、“我要怎樣才能養成孩子的什么習慣”,而是先明白自己要怎樣的生活,生活中“順便”養了個小孩,可以一起玩耍,互為搭檔,共同生活。
新的一年,期待圈友中出現更多樂于陪伴、善于陪伴的粑粑麻麻。在這里,順祝各位新春吉祥,闔家幸福!
文| 德宏觀教
聲明| 轉載須聯系授權
圖片來源| 網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