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近日,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在第十七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上表示,做一級市場股權投資要像華為學習:華為認為自己無論在公司好的階段,還是不好的階段持續進行研發投入,長期謙虛謹慎,持續幾十年的結果,導致華為跟他的同行拉開了一個巨大的差距。在張維看來,從華為的成功到做股權投資,相同的都是要在關鍵戰略點上的不懈堅持、精耕細作。
投資要精耕細作
“本質上來講,基石資本并不是一個喜歡賭的企業,這些熱門的企業基本上看不到基石資本,我們基本上在自己的熟悉的領域精耕細作,不追風口,也不期待風口,我們跟經濟學家一樣看不懂宏觀經濟,無論是1還是7%,并不影響你做投資。”張維說,
而對于具體如何去精耕細作,張維舉了華為這樣一個案例。他在深圳機場看到了華為的一幅廣告:廣告是一個非洲的瓦格尼亞人,手舉巨大尖銳的木榔,用恰當的位置,合適的力量,才能把魚捕上,華為寫的廣告詞是不在非戰略機會上消耗戰略資源。
“華為并沒有在很多的領域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像這樣的企業其實并不多。高度的聚焦,通過這種長期持續的研發投入,持續的壓強,在個別領域取得了一個艱苦的突破。”張維表示,正是通過這種持續的精耕細作和戰略聚焦,讓華為成為了一個全球排名第一的通訊設備提供商,用華為自己的話來講,就是“經過這幾十年的努力,華為終于進入了無人區”。
從華為的成功到做股權投資,張維認為相同的都是要在關鍵戰略點上的不懈堅持、精耕細作:“不期待一個企業的商業模式能夠輕易被改造,因為企業的初期來講,要么是商業模式有特色,要么是技術上有特色,里面有巨大的陷阱,我們并不追求風口,也不投資大眾情人。而是相信我們投資不投賽道,而是投資賽道上的載體,還有具體的企業和企業家,本質上我們不賭,而是在自己的領域精耕細作,相信自己的實力和力量。”
“你進入的領域,最重要的就是你長期的努力和修為。華為在組織結構調整上分別請過IBM、BCG等做過咨詢,但華為并沒有完全按照他們的方法來做,而是不斷把這些咨詢公司的意見以及所進行的思考,在公司進行反復的討論,反復的實踐,最終華為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組織管理體系上的道路。”張維表示,目前基石資本大量的投資也是按照這個原則來做的。
更看重企業家精神
事實上,近年來由于創投機構的崛起,目前在投資時,創投機構還是習慣于追“風口”,習慣“一涌而上”,往往很多企業還在非常早期的階段,估值就很貴了,缺乏安全邊際的投資以及太高的估值透支了未來,往往也會導致投資失敗。
在股權投資摸爬滾打多年,張維表示,他對一些基業常青的企業做了一些小結,發現這些企業有另外一些特質。“這些特質包括對管理問題格外高度的重視,這些管理問題既包括平常所講到的這種市場研發、銷售體系和組織體系的一些動態調整,也包括一些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系統,也包括整個研發戰略上的考慮,也包括一些整個公司的綜合管理的架構,也包括員工的凝聚力和愿景,這些問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挺難。企業作為產業社會中的組織,以人組織的,管理起來其實挺復雜。”
“我們看的更多的是企業家精神、公司治理和組織體系,像華為這樣的企業,有18萬知識分子,8萬人持有股權,一定有一個復雜的體系把它凝聚起來。對于華為來講,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任正非這么一個頑強拼搏的企業家,也許這個企業根本就不存在,所以這個也是基石資本看企業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張維說。
張維還表示,之所以講華為這樣的例子,因為華為這樣的案例耳熟能詳,基石資本投資大部分的企業也不見得都具備企業家精神,但是有少數的企業家仍帶來了異常豐富的回報,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就是企業家精神以及在管理上的不懈追求。(記者:吳瞬 劉宗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