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當天,興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正式掛牌,袁隆平團隊將在這里進行“耐鹽堿雜交水稻”的種植和研究,打造我國第一個耐鹽堿產業先行試驗示范區。
世界糧食日
興安嶺下米糧倉
興安盟是我國東北地區重要的糧食主產區。這里純凈的生態環境、充足的水資源、優越的地理優勢、良好的土壤條件,適合發展綠色水稻、有機水稻。全盟總耕地面積1600多萬畝,其中,水稻面積120萬畝。水稻種植已經成為全盟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
但在興安盟同樣有著上百萬畝的鹽堿地,其中大部分又集中在國貧旗科右中旗,鹽堿地成為制約當地貧困群眾增產增收、脫貧致富的重要瓶頸。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落戶興安盟,將幫助興安盟引進我國最新培育成功的“耐鹽堿雜交水稻”品種和世界領先的水稻種植、鹽堿地改良技術,提高耕地土壤質量,發展高產雜交水稻。通過鹽堿荒漠沙地修復治理及土壤質量提升,打造耐鹽堿全產業鏈,帶動興安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農牧民脫貧致富。
興安盟常務副盟長隋維鈞:按照袁老先生的目標,通過三年左右的時間,使我們畝產的產量提升100公斤,品質進一步改善,打造興安大米的品牌,來帶動整個產業扶貧,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農科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建明表示,目前我們國家現有的耕地20億畝里邊有很大一部分也在鹽堿化,而且有一部分耕地由于鹽堿化已經拋荒,所以對鹽堿地的改良和高效利用技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特別是耐鹽堿水稻可實現含鹽達千分之三左右的咸水進行灌溉,這項技術對于有效利用水資源意義巨大。
耐鹽堿水稻
農科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建明:這個地方做好了技術了以后,我們要向周邊推廣,它不在于你就是說興安盟這一個點,而是希望能夠整個影響我們中國的北方,東三省、還有內蒙、往西往北一直到新疆,甚至剛才說了往中亞國家這種推廣。
院士工作站成立后,將開展對現有水稻品種進行適應性選育、研發及品質提升工作,對優質高產水稻品種進行研發;對內蒙古地區鹽堿地修復治理及土壤質量進行提升等10項工作。
世界糧食日
全國合作經濟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負責人瞿衛國:目前,耐鹽堿產業在全國沒有,全世界也沒有,袁隆平院士的水稻技術體系已經達到了耐鹽的5‰以上,這個對全世界來講耐鹽堿產業是一個欣喜的科技產業。我們提出的目標就是在這個構建全國,也是全世界第一個耐鹽堿產業先行試驗示范區。
來源:內蒙古臺記者張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