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
凝血四項指標是判斷出血性疾病類型的主要診斷指標。PT反映血漿中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水平,是外源性凝血系統較為敏感和常用的篩選試驗;
APTT能反映血漿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內源凝血系統較為敏感和最常用的篩選試驗;
TT測定主要反映凝血共同途徑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的過程中,是否存在纖維蛋白原異常、以及是否發生纖溶、存在抗凝物的情況;
FIB是一種糖蛋白,在凝血酶水解下形成肽A和B,最后形成不溶性的纖維蛋白以止血。另外,FIB在血小板的聚集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血小板被激活時,其膜上形成纖維蛋白原受體GPⅠb/Ⅲa,通過纖維蛋白原的連接作用形成血小板聚集體,最終成為血栓。
正常妊娠對機體產生一系列生理變化,其中包括凝血功能的變化。適度高凝是一種生理性保護,可防止產時的過量出血。
從妊娠3個月左右起,孕婦的凝血系統和纖溶系統發生變化:血漿纖維蛋白原的含量逐漸增加,大部分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Ⅻ)增加,血小板增多,可溶性纖維蛋白單體含量增加,纖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下降而其抑制物水平升高,血液呈高凝狀態。
這種變化隨著孕周的增加而加劇,是一種保護性生理變化,有利于胎盤剝離面形成血栓,減少產后出血。在凝血同時,繼發纖溶活動也開始,以清除子宮螺旋動脈和靜脈竇內的血栓,加速子宮內膜的再生和修復。
這種變化持續到產后3~4d才開始逐漸恢復至正常。在孕婦生產的過程中,有時會發生一些異常情況,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發生。妊高征、低血容量及宮內感染觸發內源性凝血途徑;而胎盤早剝、羊水栓塞、高滲鹽水引產、胎盤殘留、宮內感染等,又觸發外源性凝血途徑,這些病因導致組織損傷,組織凝血活酶類促凝物進入母血,引起DIC,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同時血小板減低:凝血功能障礙,出血傾向增加。
因此,在產婦分娩過程中有異常出血時,應引起高度重視,及時排除DIC的可能:動態監測PT、APTT、TT、FIB等指標,防止異常出血和DIC的發生。當PT縮短或延長3s以上呈動態變化,血漿纖維蛋白<1.5>1.5>呈進行性下降或>4g/L,血小板<100@109>100@109>,3P試驗陽性或D-二聚體陽性時,應診斷為DIC,并應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
總之,臨產孕婦的高凝狀態傾向,使其發生意外(如DIC)的風險加大,因此,在產前及產中及時動態監測PT、APTT、TT、FIB及血小板、3P實驗等相關指標,對臨床上選擇適宜的生產方式,以及預測、預防和治療產婦異常出血是十分必要的,這對保護母嬰健康有重要的意義。
查找賬號醫學檢驗圈by華通醫療 或加我們的微信號huatongmed,關注我吧! 讓我們在業內領域攜手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