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強回憶起學生時代,自己因交不起學費而面臨輟學,是政府幫他交上7塊錢學費,又給了2塊錢助學金,才得以讀完高中。
11月22日,碧桂園在廣東順德集團總部舉行了2020年度仲明助學金頒發儀式。這項助學金由碧桂園集團創始人楊國強于1997年設立,23年來已累計捐資超過4100萬元,幫助廣東省近1.2萬名家庭困難的學生減輕負擔繼續求學。
“仲明”,是楊國強母親的名字。設立仲明助學金的初衷,是1997年的一天楊國強看到報紙上報道有大學生靠著一塊面包、一杯白開水度過一天,這讓他想到了自己。在22日的儀式上,楊國強回憶起學生時代,自己因交不起學費而面臨輟學,是政府幫他交上7塊錢學費,又給了2塊錢助學金,才得以讀完高中。
后來在創立碧桂園5年后,楊國強把一張100萬元的支票交給羊城晚報,委托報社匿名設立仲明助學金用于資助貧困大學生。
盡管此時碧桂園已步入發展高峰期,但100萬元仍相當于當時的楊國強一半的身家。此后這項助學金捐助從2006年增加到每年200萬元,2018年又增加至300萬元。而隨著碧桂園不斷發展壯大,扶貧已成為其主業之一,并拓展到產業、就業等多個層面。但教育依然在整個扶貧事業中發揮著根本性作用。
一人成才,全家脫貧
今年6月份,崔文強(化名)從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酒店管理專業畢業,今年畢業季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很多企業不得不縮減或停止招聘工作,這也讓部分應屆生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而崔文強則順利拿到了順德一家電子產品公司總經理助理的職位,起薪超過一萬元。
像崔文強這樣剛畢業即月薪過萬的學生在他同屆同學中共有24人,此外今年從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畢業的408名畢業生也已全部實現就業,其中345人獲聘基層一線管理干部或技術骨干崗位,占比84.6%。
截至2020年10月,學院累計招生 3076人,其中貧困家庭學子2269人,人才培養質量成效初顯,已經畢業(2017、2018、2019、2020四屆)1415人,初次就業率100%。其中基層一線管理干部或技術骨干為1062人;其中2017屆11名、2018屆20名、2019屆17名,2020屆24名,累計共72名學生月薪過萬。真正實現“一人成才,全家脫貧” 的目標要求。此外,學院已免費為14626名農村勞動人口提供系統化職業技能培訓,使之成為技能型產業工人。
碧桂園集團和國強公益基金會一向重視教育扶貧在促進脫貧、防止返貧方面的根本性作用。今年7月,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捐資3億元在甘肅建設的又一所全免費中等職業學校臨夏國強職業技術學校開始招生。截至9月份,該學校首屆學生超過500人,另有教職工73人。
這所學校與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和國華紀念中學是碧桂園目前創建的三所慈善學校,而在開辦免費學校之外,碧桂園還依托強大社會資源,為受助學子帶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鼓勵。
公益基金,教育扶貧的堅實后盾
目前,碧桂園集團和國強公益基金會已共設立24個專項助學金,覆蓋全國40所高校。
2017年捐款1億元啟動的“惠妍教育助學基金”又開創了一種將助學扶貧貫徹至全學段的模式。這只基金覆蓋全順德區從幼兒園到大學階段的貧困學生,除發放獎助學金外,還支持開展課業輔導班、興趣班、夏令營等活動,截至2019年,已幫扶順德區貧困學子3668人。
此外,碧桂園還集合企業內部員工及社會的力量為教育扶貧爭取到更廣泛的支持。2019年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與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合作上線“碧桂園·光華助學金”網絡眾籌活動。2018年-2020年,“心愿100”助學項目共超25.5萬人、300余個愛心隊伍、單位參加捐款。共籌集善款3568.31萬元,累計幫扶9省14縣貧困生20712人次、幫扶人數12749人。
今年面對特殊情形,很多貧困學生家庭收入銳減,基金會繼續開展“心愿100”助學行動,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國強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陳翀以及多位區域總紛紛出任公益大使,國家籃球隊教練杜鋒、演員戚薇、秦昊、女排奧運冠軍惠若琪等社會人士也加入其中,共同為扶貧助學提供了更堅實的支撐。
物質扶貧 精神扶志
教育扶貧離不開物質支持,而對貧困學子的幫扶同樣不能缺少精神關懷。就在11月22日仲明助學金頒發儀式前,受助學生在專業導師和仲明志愿者帶領下剛進行了半天的素質拓展訓練。
這項活動自2012年起已堅持八年。除了素質拓展訓練,仲明助學金還將舉辦導師講堂、校友分享、企業參觀等多期活動,讓學生在仲明不僅能收到物質幫助,更能收獲精神鼓勵和教育。這也讓曾經獲助的仲明學子如今均以不同方式繼續踐行公益、回報社會。2012年他們自發成立了第一支仲明志愿者服務隊,至2017年,20所高校均已成立志愿者服務隊。
而在本月上旬,碧桂園聯合甘肅定西渭源縣教育局開展的教育扶貧研學項目也剛剛結束。這項以海陸文化、科技太空為主題的活動讓來自甘肅內陸的50名中學師生深入體驗了海洋與外太空世界的精彩奧妙。
類似這種關注學生精神成長的活動在碧桂園內部已經開展多年。這一模式顯示碧桂園的教育扶貧不只局限于物質幫扶,也更注重受助對象的素質培養。在2018與2019年,碧桂園分別組織9省14縣受助學生代表、員工及業主子女參加“陽光少年成長夏令營”,通過參觀國華紀念中學、體驗IB學校國際課程、戶外拓展等活動,從意志、思維、心智、眼界、能力等五方面促進貧困地區青少年全面發展。
據了解,每位受助者在自愿接受仲明助學金時,都要簽署一份《道義契約》,承諾有能力時要將受助款項回捐到仲明基金,幫助更多有需要的貧困學子。而時至今日,這些獲助學子作出的貢獻早已不止于回捐款項,在年初疫情期間,他們中有人成為奔赴一線的白衣戰士,也有人為抗疫科研捐贈資金。
從扶貧到脫貧,從受助到助人,如果說在教育扶貧這項事業中,幫助困難學生完成學業、擺脫貧困是“功在當代”,那么引導他們開拓眼界與培養胸懷就是“利在千秋”,而碧桂園的扶貧模式正為這項事業提供了一個高效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