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版青花瓷
與《柳樹圖案的故事》的來龍去脈
作者/李兢喆
相信很多朋友在第一次看到這個青花瓷盤時會有疑問,這是中國原產的青花瓷嗎?在最初接觸和看到這個圖案的瓷器時,對它取材中國風景元素的設計和青花色調,心生好奇。有一次在導師新南威爾士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伊因 · 霍華德教授家里做客時,他的夫人露仙遞來這款青花瓷盤,介紹說這是英國版的青花瓷,也是我和伊因的媒人,還領著到畫室看了她圍繞這盤子里的圖案所創作的一組連環畫。
關于這盤子的“前生今世”和“畫里畫外”有三個故事多層意義。首先是鴉片戰爭后中國與西方有了通商貿易,中國青花瓷在西方引起巨大文化漣漪,而工業化促進英倫本土瓷器的大量生產,從而替代了對中國青花瓷的需求;其二,圍繞盤子上的圖案設計,延展出一個關于中國的愛情故事,由于商業推動而幾乎家喻戶曉;第三,是現實里露仙與伊因的愛情故事。
可以歸納為:一款中國元素的設計樣式流行西方200年,一個借助中國古典推波助瀾擴展市場而成就了商業文化,久而久之,靠商業之功塑造一個文化經典,一段西方人演繹的中國愛情悲劇,一曲不能不為世人所知的中西藝術嫁接,或說機巧的融合。
這樣霍華德教授夫婦與我,三人通力合作,有了這本中英文雙語書。2009年1月在悉尼海關博物館兼圖書館的首發式上,伊因在開場白里向朋友們述說了這個包含中國元素的英國青花瓷盤是他當年追求露仙的道具……這樣,我就可以將故事披露出來,而不是八卦隱私。
筆者與霍華德夫婦在新南威爾士大學
話說45年前,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來自澳洲的青年學子伊因撞見了來自瑞士阿爾卑斯山麓學習藝術教育的露仙 · 芳塔納茲。他找機會接近她,但是發現她已經有一個本地做大廚的男友。可以想見一個拿獎學金的藝術學生,物質上怎能與收入殷實的廚藝師相比;但是,他沒有氣餒,趁圣誕節他敲開露仙的門送上這個“柳樹圖案”的青花瓷盤。露仙沒有怎么理會他。數周后,當伊因托朋友從英國購買的一本書《柳樹圖案的故事》郵寄到了,他再次敲開露仙的門,送給她。第二天,他的房門被露仙敲開,她滿含熱淚,述說連夜看完故事的感受,心動的說自己從小在爺爺奶奶家里看到過類似柳樹團的茶具,也臨摹過圖案但并不知道其中包含的中國人悲劇性的愛情故事——“柳樹圖案的故事”。應該說,這是一個真實的窮學生以文化力量與內涵擊敗 “高福帥”的現實版本,最后贏得美人歸回澳大利亞的故事。
霍華德夫婦70’初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留學時相遇
再說鴉片戰爭后,堅船火炮打開了中西貿易通商之路,東印度公司將中國茶、絲綢和青花瓷器源源不斷銷售到英倫。青花瓷器純美典雅的色彩,帶給英國文化時尚的變化,青花瓷在大不列顛廣為興盛波及其他國家,整個歐洲對中國青花瓷器的需求都非常旺盛。
鴉片戰爭后,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進口絲綢茶葉的同時,船艙底部放置陶瓷
中國發現的青花瓷標本是在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發展,青花瓷逐漸走向衰退,也就是青花瓷在大清衰落的時候,它在西方卻日益成為富有家庭里的奢侈品。
美輪美奐的元代青花瓷器
到了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和資本主義的興起,有了機器大規模生產的能力和大批量提供給市場可能,本土化生產遠比從中國運輸要劃算,并能產生更大的利潤。復制和“山寨”中國青花瓷器成為必需,青花樣式的瓷器在英國本地的陶瓷制作也越來越多,似有今日手機大戰江湖的陣勢。
英國工業革命興起之時陶瓷生產濃煙滾滾
19世紀英格蘭斯塔福特郡陶瓷生產工廠
19世紀英國大工業伊始陶瓷生產作坊
19世紀英國大工業伊始陶瓷生產工廠
但是精明和眼力獨到的英國陶瓷商家沒有完完全全的復制,仿造中國貨,他們轉借,挪用來自中國青花的審美要素,從中找尋符號化元素,比如中國式亭榭樓堂、小橋流水、柳樹枝條、船只,并歸納云紋和回廊旋轉的二方連續圖案,進行了再設計再創造。整合、重組了一個“柳樹圖案”的樣式,并包裝了一個類似“梁山伯與祝英臺”式的文學腳本來做商業推廣。
1849年,配合英格蘭斯塔福特郡青花瓷器的本土化生產與商業推廣,一個關于陶瓷紋樣設計的故事出籠了,“柳樹圖案的故事”首次發表在英國的《家庭雜志》 。標題是“家用瓷盤上柳樹圖案的故事”。它演繹了一個傷感和悲切的中國愛情故事,巧妙的將中國青花瓷器在英國的影響力與英國文化的居高臨下聯系在一起。 故事大意是:古老中國,一個叫張生的窮書生在一個富裕的官宦人家里擔任聽差,宦官貪污行賄劣跡斑斑。書生與宦官的女兒箜瑟在庭院里不期而遇,產生愛情。由于地位懸殊不能結合,遂雙雙出逃私奔,乘船直下揚子江,隨江水飄落到入海口一帶荒的島嶼,過起男耕女織的生活。不久,家丁追殺而至,刺死了書生,而箜瑟因絕望火燒了住宅,殉情而死。這一結局,感動了上蒼,書生與公主雙雙幻化為一對鴿子,長久縈繞于曾經的水榭樓臺----
1849年“柳樹圖案的故事”首次發表在英國的《家庭雜志》
以上故事細節都以圖樣的方式出現在這個定義于“柳樹圖案”的瓷盤上,像極了今天的LOGO設計方式,如同商業品牌承載文化,豐富了產品內涵,其靛青色的標色也系列化標準化,家用瓷器件數也擴展成套成系列化,晚餐套具多達數十種,尺寸和其他參考都一一標準化。有了這樣一個“柳樹圖案”(BLUE WILLOW)身份后,中產階級的家庭和主婦們只追逐和求購“柳樹圖案”的青花瓷,而CHUCHUHILL 后來成為專屬生產的大型瓷器制造商,在商戰中成為市場的贏家,完勝那些與中國做貿易的瓷器商,擊垮了其他中小陶藝作坊,從此也斷絕了從中國進口各樣不成套的青花瓷。
200年來,英國和歐洲,許多家庭都使用并世代流傳“柳樹圖案”的瓷器,它是女兒陪嫁的物品,是祖上傳下來的家庭傳統器物,能夠娓娓道來“柳樹圖案的故事”的女士更等同于有傳統、有文化、有品味。久而久之,這個故事變成了收藏和使用青花瓷器的一種關于中國的文化佐料,先是流行于英國,而后遍布于歐洲,隨著英國殖民地擴展的歷史,移民漸行北美,南美和澳洲。“柳樹圖案”的瓷器也被攜帶和運輸到新大陸,成為聯系母體英國文化的載體,變成一種高品質的生活樣品。
各種版本和語言的柳樹圖案書冊
“柳樹圖案”的符號化方式獲得了極大的商業成功,并且衍生出廣泛的商業產品和商業機會,而附著其間的始終是以一種溫文而雅的文化樣式,一種類似life style風格化了的商業奇跡,卻不見其商業化的真實動機了。柳樹圖案的晚餐成套用具和茶具,至今它們還是澳洲Myer, David Jones 等高檔精品店里的奢侈品。在北美,以柳樹圖案命名的飯店或旅店也是價格不菲的享受去處。以柳樹圖案組成的協會或會所也定期組織國際性年會和展會。而在收藏界,超過50年或接近100年的柳樹圖案的單件瓷器就已經是文物級的價碼了。柳樹圖案還不斷的給當代藝術家和設計界以懷舊風的啟示,并獲得靈感,伸展出新的理念,產生新的作品,涉及到軟家具,壁飾或日用器具上,以及當代裝置藝術作品中。
當代藝術家借用柳樹圖案呈現新的視覺樣式,悉尼大歌劇院,
當代人物出現在瓷盤上
悉尼China Doll飯店的柳樹圖案標識
中國青花瓷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圖樣,其特點是簡單單純的紋樣散落于器物之上。鑒賞家根據紋樣的特點和其他辨識其從屬時代的真偽。有些滿工圖案可以稱道的也不過是福祿壽、子孫滿堂、梅蘭竹菊四君子的附會。從沒有通過一個故事來結構一種設計,或將細碎的紋樣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圖案,來達到一種有文化和歷史的內涵。中國的青花瓷器,沒有哪一樣哪一種圖案可以商業化的延伸流傳超過百年流轉到今日,也鮮有輟取青花的審美特點,將其設計要素衍生到其他日用品的生產領域。中國的青花器物沒有過一個附著的故事性,并且也沒有被今人不斷的再創新、再創造。沒有一樣青花圖樣可以附會有名有姓的人物而活動起來,并不斷生長出來商業機會,讓尋常百姓一直念想,喚起對祖父母的追憶或兒童時代的往事,而成為家庭的歷史。這除了近代戰亂不斷,還在于中國沒有真正的資本主義的商業基礎和市場化的社會條件。
在著手編輯圖書、翻譯故事的時候,在設計圖書樣式的時候,我也捕獲著“柳樹圖案”里里外外的豐富,采掘“柳樹圖案”給予的各種可能。現實的觸動,研究時的不斷發現和再認識,促使我實現了一種書本形式上的再創作。
《柳樹圖案的故事》
繪畫:露仙 · 芳塔納茲 / 文字:伊因 · 霍華德
翻譯/版式設計/出版人:李兢喆
The Willow Pattern Story
Illustration: Lucienne Fontannaz
With Text by Ian Howard
Translator / Book designer / Publisher: Jingzhe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