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常見病和發病,腦梗死是腦血管病發病率最高的一型,其預后及轉歸與處理是否及時、準確密切相關。隨著缺血半暗帶理論的提出,急性腦梗死早期動脈、靜脈內溶栓治療已逐步應用于臨床,并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1.中心壞死區--完全缺血→腦細胞死亡
2.周圍缺血半暗帶
存在側支循環&部分血供,有大量可存活神經元,如血流恢復\腦代謝改善,神經細胞仍可恢復功能
由于缺血半暗帶僅存在于局部缺血后的早期,治療時間窗也被限于這一特定階段。通常以為6小時以內是恢復灌注或稱再灌流的可接受時間,超過這一時間點,缺血半暗帶內的神經元損傷為不可逆性,且再灌注損傷亦不可收拾。
①年齡18-80歲
②臨床明確急性缺血性卒中,NIHSS評分>4分
③發病<3h
④卒中癥狀持續至少30min
⑤患者本人或家屬知情同意
①CT證實顱內出血
②神經功能障礙非常輕微\迅速好轉
③發病超過3h或無法確定
④伴有明確癲癇發作
⑤既往有顱內出血\AVM\顱內動脈瘤病史
⑥最近3月內有顱內手術\頭外傷\卒中史;21d內有消化道\泌尿系等內臟器官活動性出血史;14d內大手術或創傷史;7d內腰穿\動脈穿刺
⑦有明顯出血傾向:血小板計數<100?109 ;48h內接受肝素治療并且aptt高于正常值上限;近期接受抗凝治療inr="">1.5
⑧血糖<2.7mmol ,bp="">185/100mmHg
⑨CT顯示低密度>1/3大腦中動脈供血區
①梗死灶繼發出血
UK是非選擇性纖維蛋白溶解劑
激活血栓&血漿內纖溶酶原
有誘發出血潛在風險
應監測凝血時&凝血酶原時間
②溶栓可引起再灌注損傷&腦水腫
③溶栓再閉塞率高達10%~20%,機制不清
發病時間<6h
DSA直視下超選擇介入動脈溶栓
尿激酶和rt-PA
溶栓治療的主要并發癥有:出血、再灌注損傷、再閉塞。
由于溶栓藥物與用藥時間、梗塞面積有關,因此一旦確診腦梗塞,就應分秒必爭,積極配合醫生:
①進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護理評估,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意識、瞳孔、肢體肌力等變化,在一側肢體建立好動態血壓監測
②盡快備齊搶救用物,如吸痰機、輸液泵、吸氧設備等。
③在最短時間內做好血液標本采集,如血常規、血小板、出凝血酶元時間、D2聚體及大便潛血試驗等。
④立即建立二條靜脈通道,準備好溶栓藥物。
急性腦梗死短時間出現偏癱、失語、口角歪斜等癥狀,患者大多數會表現出精神緊張、焦慮、煩躁等,同時患者、家屬存在心理負擔重和對治療期望值過高的問題,此時要給予解釋性心理護理,對他們進行相關疾病知識的宣教。解釋疾病的發生、發展及演變過程,以及溶栓治療目的和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如出血等。以解除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壓力,使其積極配合治療。
建立靜脈通道,根據醫囑按0.9mg/kg總劑量,嚴格掌握藥物的時間、劑量、方法,時間大于1分鐘靜脈推注完10%的劑量,余液加入100ml建立靜脈通道,根據醫囑按0.9mg/kg總劑量,嚴格掌握藥物的時間、劑量、方法,生理鹽水1小時內靜脈滴完。由于rt-PA的半衰期為2O~30分鐘,做到藥液現用現配。
急性腦梗死由于血管自動調節機能受損,腦血流在很大程度取決于動脈血壓,而明顯降低平均動脈壓,可能對缺血腦組織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溶栓期間的血壓管理至關重要。溶栓時須嚴監測血壓變化,減少可能使血壓增高的因素,如讓患者安靜休息,減少探視,避免緊張、激動等。溶栓治療前、后應每10-30min測量血壓一次,并詳細記錄,6h后每1小時測血壓一次。如果收縮壓≥180mmHg或舒張壓≥105mmHg應增加測量血壓的頻率,按醫囑給予降壓藥物。
當收縮壓>185mmHg或舒張壓>110mmHg是溶栓引起出血的主要危險因素,不宜溶栓治療。
出血性病變是超早期溶栓治療最主要的并發癥之一,出血轉型率為10%~30%.故溶栓后嚴密觀察皮膚粘膜、牙齦、鼻腔、消化道、泌尿道有無出血傾向,監測凝血功能,觀察出凝血時間。最常見為皮膚粘膜出血,主要為靜脈抽血時穿刺處瘀斑,或肢體反復進行血壓監測,捆綁處皮膚瘀斑。應對各種注射的穿刺點延長壓迫時間,使用自動血壓監測儀連續監測血壓時袖帶纏繞不宜過緊,以能伸進1指為宜。
當患者在溶栓24h內出現頭痛、嘔吐或出現進行性意識障礙,雙側瞳孔不等大,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原有癥狀加重或出現新的肢體癱瘓,則提示有腦出血的可能,應立即報告醫師,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救治措施。
急性腦梗死早期先出現細胞性腦水腫,若缺血缺氧迅速改善,腦水腫可減輕或消失;若缺血缺氧時間超過數小時,既可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和血腦屏障損害,而導致血管源性腦水腫形成顱內高壓。當發現患者出現困倦、凝視麻痹、瞳孔不對稱、周期性呼吸、頭痛和嘔吐、眼球外展麻痹和視乳頭水腫時,提示顱內高壓,應立即報告醫生予降顱壓治療。
發生率為10%~20%,發生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國內外研究結果表明,腦梗塞早期溶栓治療前景光明,但其危險/療效比還需明確。在我國溶栓治療腦梗塞才剛剛起步,尚處于研究階段,目前,對溶栓治療仍持謹慎態度。
發生的幾率很低,表現為突發面色蒼白、意識淡漠、血壓下降,立即給予抗過敏、抗休克搶救后癥狀緩解,未對溶栓效果造成影響。故在溶栓過程中及溶栓后需密切觀察有無過敏反應的表現,如皮疹、瘙癢、煩躁、生命體征改變等。
2.7mmol>100?109>
【來源:ICU護理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