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詞牌和詞譜 詞牌是詞調的名稱。所謂詞調,包括詞的字數、韻數以及平仄格式。凡舉一首詞為例,注明字數、押韻的地方,以及某字可平可仄等等,叫做詞譜。 詞也是長短句,但是它跟古風雜言詩的長短句不同,因為詞的字數是固定的,韻數是固定的,平仄也是固定的。詞人們依照詞譜來寫詞,叫做“填詞” 。 詞牌有《菩薩蠻》 、《憶秦娥》、《憶江南》、《虞美人》、《浣溪沙》、《浪淘沙》、《清平樂》、《如夢令》、《蝶戀花》、《漁家傲》、《西江月》、《風入松》、《鷓鴣天》、《滿江紅》、《念奴嬌》、《水調歌頭》、《沁園春》、《鳳凰臺上憶吹簫》等等。詞牌可以等于題目,如白居易的《憶江南》。但是,一般地說,詞牌并不是詞的題目。詞可以沒有題目;如果有題目,只注到詞牌的下面。每一個詞牌有一個詞譜;也有多到幾個詞譜的,叫做“又一體”(但其中只有一種是常見的)。 現在試舉《憶江南》 為例: 憶江南(又名望江南) 廿七字 憶江南 白居易 憶江南 溫庭筠 望江南 李煜 詞有單調,有雙調。單調不分段,《憶江南》就是單調的例子。雙調分為兩段,前段叫做前闕,后段叫做后闕。前后闕的字數、韻數、平仄格式往往是一致的,這就好像一個歌譜配上兩首歌詞。試舉《浪淘沙》 和《蝶戀花》為例: 浪淘沙 五十四字 浪淘沙 李煜 浪淘沙 歐陽修 蝶戀花(又名鵲踏枝) 六十字 蝶戀花 晏殊 蝶戀花 蘇軾 更常見的情況是:或者是前后闕的字數不完全相同 ,或者是平仄格式稍有變化,但是基本上還是一致的。試舉《菩薩蠻》為例: 菩薩蠻 四十四字 菩薩蠻 李白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又試舉《憶秦娥》 、《浣溪沙》等為例: 憶秦娥 四十六字 憶秦娥 李白 憶秦娥 范成大 浣溪沙 四十二字 浣溪沙 晏殊 浣溪沙 秦觀 滿江紅 九十三字 滿江紅 岳飛 滿江紅(金陵懷古) 薩都拉 念奴嬌(百字令) 一百字 念奴嬌(書東流村壁) 辛棄疾 念奴嬌(石頭城) 薩都拉 為篇幅所限,不能把所有的詞譜都寫下來。清人萬樹編的《詞律》 和清人徐本立編的《詞律拾遺》共收八百多個調,清人舒夢蘭編的《白香詞譜》共收一百個調,我的《漢語詩律學》共收二百零六個調,《詩詞格律》共收五十個調,都可以參考。
第十講 詞韻和平仄 詞韻和詩韻沒有很大的分別,只是詞韻比律詩的韻寬些。再說,由于詞比詩更加接近口語,所以宋代詞人不再拘泥唐人的韻部,而只憑當代的語音來押韻。試看下面的例子: 漁家傲 范仲淹 這里“異”、“意”、“起”、“里”、“閉”、“里”、“計”、“地”、“寐”、“淚”押韻。但是,如果依照唐韻,“異”、“意”、“起”、“里”、“里”、“地”、“寐”、“淚”是一類,“閉”、“計”是一類,這兩類是不能互相押韻的。 上聲字和去聲字,在唐詩里很少互相押韻,到了宋詞里就變為經常通押了。 如上文所舉晏殊《蝶戀花》的“樹”、“去”、“絮”、“處”是去聲字,而“縷”、“柱”、“語”是上聲字;蘇軾《蝶戀花》的“小”、“繞”、“少”、“草”、“道”、“消”、“惱”是上聲字,而“笑”是去聲字;辛棄疾《菩薩蠻》的“水”是上聲字,而“淚”是去聲字;范仲淹《漁家傲》的“異”、“意”、“閉”、“計”、“地”、“寐”、“淚”是去聲字,而“起”、“里”、“里”是上聲字(就現代普通話說,“柱”、“道”又變了去聲)。至于入聲韻,則仍舊是獨立的。 現在講到詞句的平仄,請先看下面的幾個例子: 長相思 白居易 攤破浣溪沙 李璟 虞美人 李煜 清平樂 黃庭堅 如夢令 秦觀 鵲橋仙 秦觀 鳳凰臺上憶吹簫 李清照 律句是詞的基礎,不但五字句和七字句絕大多數是律句,連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九字句也都是由律句變來的 。現在仔細分析如下: 二字句,等于律句的平仄腳,如“依舊” ;又等于律句的平平腳,如“休休”。 三字句,等于律句的三字尾。(1)平平仄,如“江南好”、“新來瘦”、“凝眸處”;(2)平仄仄,如“梳洗罷”、“多少恨”、“千嶂里”、“人不寐;(3)仄仄平,如“汴水流”、“泗水流”;(4)仄平平,如“不堪看”、“倚闌干”。 四字句,等于七言律句的上四字。(1)(平)平(仄)仄,如“春歸何處”、“纖云弄巧”、“飛星傳恨”、“柔情似水”、“佳期如夢”、“被翻紅浪”、“非干病酒”;(2)(仄)仄平平(注意,第三字一般不用仄聲),如“香冷金猊”、“日上簾鉤”、“不是悲秋”、“煙鎖秦樓”。 五字句,等于五言律句。(1)仄仄平平仄,如“往事知多少”;(2)(平)平平仄仄,如“玉階空竚立” 、“青山遮不住”;(3)仄仄仄平平,如“昨夜夢魂中”;(4)平平仄仄平,如“吳山點點愁”。注意:有一種五字句實際上是一字逗加四字句,即仄——(平)平(仄)仄,如“任——寶奩塵滿”、“念——武陵人遠”。 六字句,等于七言律句的上六字。(1)(仄)仄(平)平(仄)仄,如“喚取歸來同住”、“百囀無人能解”、“銀漢迢迢暗度”、“忍顧鵲橋歸路”、“燕尾點波綠皺”、“吹徹小梅春透”、“人與綠楊俱瘦”、“惟有樓前流水”;(2)平平仄仄平平(注意:第五字一般不用仄聲),如“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因風飛過薔薇”。 七字句,等于七言律句。(1) (平)平(仄)仄平平仄(注意:第五字一般只用平聲),如“平林漠漠煙如織”;(2)(仄)仄(平)平平仄仄,如“塞外秋來風景異”;(3)(平)平(仄)仄仄平平,如“ 菡萏香銷翠葉殘”。注意:有一種七字句實際上是三字逗加四字句。(1)仄(仄)仄——平平(仄)仄,如“便勝卻——人間無數”、“又豈在——朝朝暮暮”;(2)平(仄)仄——(仄)仄平平,如“多少事——欲說還休”、“應念我——終日凝眸”。 九字句,等于二字逗加七言律句,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有等于四字逗加五言律句的。 詞中還有一些拗句。有的是律句的變格,如“還與韶光共憔悴”((仄)仄平平仄平仄)、“有人樓上愁”(仄平平仄平);有的是不拘平仄,如“從今又添,一段新愁”(“添”字沒有用仄聲)。 詞中也有一些特定的平仄格式,如《憶秦娥》前后闕末句必須是“仄平平仄”,而不能用“平平仄仄”。這些都是要從詞譜中仔細體會的。 附《詩要法雜論》 |